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馬鐙的意義,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曾做出過總結:“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一對銅環和兩根繩索),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但也是因為馬鐙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和歷史意義,網絡上出現了很多觀點,比如“沒有馬鐙,人是沒法在馬上打仗的,騎兵其實只是騎馬步兵”“有了馬鐙才有了重騎兵的可能”等等。

那麼,沒有馬鐙,人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首先,要肯定的是,沒有馬鐙,人是可以騎馬的。這點東西方都一樣,比如,根據甲骨文和考古發掘,中國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有騎馬的捕奴隊。而周代的古畫也顯示,楚國作為典型的南方政權,也有人能在無馬鐙的情況下騎馬。(下圖 長沙黃土嶺漆奩彩繪車馬人物圖摹本,戰國)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其次,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照樣有大量重騎兵存在!

在西方,建立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其取勝的法寶不僅僅是馬其頓方陣,更依賴具有極強衝擊力的重騎兵——夥伴騎兵。比如高加米拉之戰,在馬其頓步兵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夥伴騎兵衝擊大流士三世的中軍,迫使大流士三世逃離戰場。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後世帕提亞人與羅馬人的卡萊之戰中,帕提亞輕騎兵與具裝重騎兵相互配合,讓克拉蘇的羅馬軍團慘遭毀滅性打擊。顯然,亞歷山大和克拉蘇各自所處的時代都沒有馬鐙,而馬其頓夥伴騎兵和帕提亞具裝騎兵都是典型的重騎兵。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其實,還有更早的例子。三千年前的亞述人已經開始訓練騎兵,並也有了馬上使用長矛的浮雕。在那個獵獅子的浮雕上,亞述王直接拿著長矛向下刺。這說明當時別說馬鐙,連馬鞍都還停留在一張布墊或皮墊的程度,但是已經不妨礙人類騎馬作戰了。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除了亞述騎兵,在北非也出現了努米底亞騎兵。努米底亞騎兵雖然看起來很寒酸,就倆標槍,馬很矮,但是漢尼拔屢次憑藉努米底亞騎兵擊敗羅馬軍團。正是因為輝煌的戰績,使得努米底亞騎兵長期被羅馬和迦太基僱傭。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除了寒酸的努米底亞騎兵,還有打扮土豪、穿鱗甲的呂底亞騎兵。他們是以格鬥肉搏為主。不止這些,就連以重步兵出名的希臘城邦底比斯也發展了重騎兵,而馬其頓的騎兵就是從底比斯那裡學來的。總之,在西方沒有馬鐙的時代,重騎兵這一兵種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那麼東方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商代的甲骨文記載有獵奴隊以外,考古人員在一些人馬合葬墓內也發現了格鬥兵器。

當然,有明確文獻和考古證據的中國無馬鐙衝擊騎兵,則是漢朝的“突騎”!漢初名臣晁錯的《言兵事疏》就曾專門提到,“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明顯,在漢代人看來,漢人衝擊騎兵跟匈奴騎兵發生正面對抗是有優勢的。而匈奴人在漢初之所以能取得優勢,往往是一人多馬的匈奴人擁有機動優勢,往往能以點破面、集中優勢兵力、對漢代邊塞以多打少。比如漢文帝時,匈奴人集中十幾萬騎兵攻擊北地郡督尉,然後在漢軍集結其大軍之前就退走了。所以對漢朝來說,匈奴騎兵是不好抓,而不是不好打。下面兩幅圖就是漢軍騎兵暴打匈奴騎兵的畫面。所以一漢抵五胡不是白說的。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總之,無論是西方人、中國人還是其他地區的人,在無馬鐙時代都能做到在馬上進行格鬥。


馬鐙的意義在哪呢?

首先,馬鐙為騎兵們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的作戰平臺。無馬鐙時代,騎兵作戰多是將長矛或馬戟往下扎,或者像漢軍騎兵和馬其頓騎兵那樣雙手拿長矛或者長戟,或者單手用短兵器,比如短刀和斧頭。還無法做到後世那種藉助馬力的單手夾槍衝鋒。而且,稍有不慎,比如雙腿一放鬆或者上身沒調整好,都會從馬上摔下去。畢竟在有馬鐙的時代,還經常發生一些墜馬受傷,更何況沒有馬鐙了。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其次,有了馬鐙,讓騎兵的訓練成本大為降低。如前所說,沒有馬鐙的時代,各國也可以組建騎兵部隊甚至重騎兵部隊,但是成本很高,其中佔主要的是訓練成本。馬其頓貴族都是從小訓練騎馬,而羅馬人的騎兵主要僱傭努米底亞人還有北歐人。至於波斯本身就是半遊牧民族,騎馬是男人的必修課,呂底亞騎兵是拿錢砸出來的。漢軍的騎兵也是來自優良的北地邊郡的良家子弟階層。《漢書·灌嬰傳》載:“漢王乃擇軍中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文獻通考·兵考二》,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隴西之地多騎士。”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另外,無馬鐙騎乘,其實對人體的損害也很大。沒有馬鐙,騎手只能用腿夾住馬肚子,其結果就是形成“羅圈腿”。對一些遊牧民族墓地的發掘來看,因為長時間騎馬,他們的大腿都有很明顯的變形痕跡。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由此可見,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重騎兵訓練週期是很漫長的,要想擁有大量的重騎兵,不僅需要好的民眾基礎,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馬鐙的出現則極大緩解了上述的成本壓力,軍隊能將更多的財力與物力投入到重裝騎兵裝備建設上,進一步提升了重騎兵的戰鬥力。也就是說,馬鐙讓人類擁有了更多、更強大,而且是更便宜的重裝騎兵。

中國不發明馬鐙,騎兵就真的沒法在馬上打仗了嗎?沒用武之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