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導言:

中古時期,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活躍著一群武士,他們武功高強,俠肝義膽,鋤強扶弱。他們就是中國的俠客和西方的騎士。俠客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史記》、《漢書》中的《遊俠傳》,《魏略》中的《勇俠傳》都記載了他們行走江湖,懲奸除惡的身影。騎士則出現於中世紀的歐洲,他們受僱於各地的封建主,戰時幫助統治者出征,平時則閒居於莊園城堡。雖然東西方相距甚遠,人文環境又明顯不同,但是俠客與騎士卻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慷慨輕財,愛惜名譽。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俠客與騎士在東西方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各放異彩,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尚武的、英雄的文化,但同時又有著明顯的不同。一個是“以武犯禁”的社會秩序的破壞者,一個是篤信上帝的衛道士;一個是受盡打壓的民間義士,一個是萬眾敬仰的王公貴族。接下來,本文就從他們的精神準則、生活方式、社會影響等方面分析這兩種武士形象的異同。

一、俠客與騎士的精神信仰

俠客與騎士的精神信仰其實都可以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義”和“忠”。

1.俠客重“義”

唐人李德裕對遊俠作過一個界定,“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可見“義”是衡量一個俠客最主要的標準,也是俠客最重要的精神和道德準則,是俠客的靈魂。在東方文化裡,俠義精神包括了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生死不懼、施恩圖報、一諾千金等等。而這個“義”是具有“正義”與“義氣”雙重含義的。當俠客遇到不公平或不公正的非正義行為時,他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維護社會正義。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而另一方面,俠客又很講義氣,為了義氣可以拋棄一切,捨生取義。甚至為了義氣,有時明知是錯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事也要去做,因此俠客有時也會做出一些非正義的事。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對俠客做過的描述“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2.騎士盡“忠”

騎士精神主要體現在“忠”字上面,他們忠於君主,忠於基督教,忠於愛情。騎士受僱於封建主,是封建統治秩序的衛道士,對於封建統治者忠心不二,並引以為榮。而在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歐洲,騎士對於基督教更是虔誠效忠。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騎士的每一件武器都帶有象徵意義:盾牌象徵著他必須保護教會免受惡人侵犯;騎士劍的雙刃意義為:一邊打擊異教徒和上帝的敵人,另一邊保護人民和弱者;而全身武裝的騎士則象徵保護教會的銅牆鐵壁。

此外,騎士還是典雅愛情的忠實守護者,對情人永遠忠誠。當一位騎士被其情人接受後,會舉行一個儀式。首先,騎士跪下來,把雙手緊握放在他的女士手中;隨後在證人及聖物面前宣誓:他將忠誠地為她盡忠,直到死亡,捍衛她的名譽,保衛她免受所有惡意的攻擊。這位女士接受騎士的忠誠宣誓後,答應給予他最溫柔的感情,並把一枚戒指戴在他的手上,再吻一下,扶他站起來。這樣愛情的關係便確認了,從此以後,騎士會聽從貴婦的一切命令,對其真誠專一,就算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二、生活方式的不同

雖然騎士與俠客各自懷抱“忠”與“義”都在行俠,但是二者的生活方式卻是截然相反的。俠客的生活是自由隨性,飄渺神秘的。他可以有職業,也可以沒職業,這一點無關緊要,他們只是一心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有時甚至不惜得罪官府而被通緝。他們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在尋仇避仇的過程中浪跡天涯。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而騎士的生活則相對固定而程式化。在騎士制度下,“騎士”二字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職業,因此騎士被賦予了許多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和平時期,他的工作是維護社會秩序,捍衛城堡的安全;在戰爭時期,他則需要作為軍隊的主力隨軍出征。閒暇之時,比武大會和追求貴婦人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此,俠客與騎士主要有兩個重大的不同點:

1.俠客和騎士的階級立場不同

俠客反叛當權者,挑戰主流文化,而騎士則忠君護教,維護主流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所謂為強為惡者,幾乎全部來自社會上層。俠客們富於正義感,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己任,自恃武功卓絕,又不太把官府放在眼裡。所有這些,決定了他們總是要同貪官汙吏作對,同社會的腐敗醜惡現象作對,就是所謂的“以武犯禁”。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同時,俠客精神以反叛的姿態與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構成衝突,因此也為當權者所不容。早期俠客為士大夫所利用,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如荊軻、聶政等。漢代對於俠客採取殘酷鎮壓的方式。東漢以下史家不再為遊俠列傳,俠客的地位不斷下降,成為統治者的眼中釘。俠客以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與官府抗衡,有一番獨特的魅力,於是往往成為平民百姓和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的偶像。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中世紀的歐洲同樣處於封建社會,並長期處於基督教的籠罩之下,而騎士制度正是適應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因此這種文化是中世紀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騎士們也就自然成為這種主流文化中的一員和忠實守護者。雖然地位處於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之下,但畢竟隸屬於貴族階級,因此騎士是與封建制度及封建統治者同呼吸、共命運的,是當權者的左膀右臂。

此外,護教是騎士的又一大重要任務。在中世紀,東方伊斯蘭教的興起嚴重地威脅到了拜占庭帝國。以拜占庭帝國為主的多個基督教國家組成十字軍東征,維護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在這些戰役中,騎士軍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2.俠客和騎士的愛情觀不同

在俠客的世界裡,女性和愛情是可有可無的。“兒女私情”被認為是與俠客精神相悖的。有的俠客不娶妻室,或者即使娶了妻子也不安心過日子。他們通常都對女性漠不關心,主張英雄不近女色,女人不過是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貪戀於兒女私情是與俠客的精神本質不相符的,成就“義”才是俠之所為。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狀況。無論是早期的聶政、豫讓還是後來的朱家,他們的故事都與愛情無關。至於那些俠骨柔情、浪漫愛情只是金庸、古龍筆下的“鴛鴦蝴蝶夢”。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但女性與愛情對騎士來說卻無比重要,在騎士的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貴族子弟在受封為騎士之前要接受一系列的教育訓練,其中就包括如何取悅女性。年滿七歲時,他們就被送到一個有權勢或富有的領主家中,由領主家的主婦對其施以禮儀教育。主婦熱心地為準騎士物色“意中人”,教導他們:女性柔弱需要男人保護,貴婦美麗、高貴、慈善,值得騎士鍾情。此外還向他們介紹貴婦的生活規律、情趣愛好、性格特徵和取悅之術。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這種教育使騎士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愛情是崇高而典雅的,愛人永遠是最尊敬和愛慕的偶像。也許有人會說,騎士最尊敬的人應該是上帝才對。其實這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十一世紀之後,基督徒崇拜聖母瑪麗亞,從而形成了一種理想婦女的概念。作為母愛的偉大象徵,瑪麗亞成為無數神秘傳說的主人翁,當時歐洲許多著名的大教堂都是以聖母瑪麗亞的名義修建的,取名為“聖母院”。因此騎士對貴婦的感情加入了半宗教的色彩。情人常常是騎士們所作所為的主要動力。

三、俠客與騎士的社會影響

俠客的報恩、復仇、俠義思想等牢牢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中。中國文化是重義輕利的溫情文化,因此,在俠客的拯救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一絲脈脈的溫情,同時也體現了不平則鳴的公平理念。但是由於重禮輕法,中國俠客往往衝動有餘,文明不足,常有快意恩仇而濫殺無辜的行為。父債子還的落伍思想,從側面反應了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醜陋的一面。歐洲人講究紳士風度,強調公平競爭,注重風度、禮節、外表舉止,尊重女性,這些優良習慣是與騎士文化的傳播分不開的。然而同時,他們也沒能甩掉騎士拘泥形式、固守一隅的毛病。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此外,二者都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公元11世紀末自法國產生了“騎士文學”。騎士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等內容在騎士文學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如法國的《亞歷山大傳奇》、英國的《亞瑟王圓桌騎士傳奇》等。隨著俠客的出現,俠客文學在中國也一路蓬勃發展,自唐宋起俠義小說就受到廣泛歡迎,如《三俠五義》、《七劍十三俠》、《施公案》,以及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原名為《江湖豪客傳》)。到了近代,舊派武俠小說和新派武俠小說的出現又把武俠小說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仗劍走天涯:論俠客與騎士的“不一樣”

四、結語

東方的俠客仗義行俠,西方的騎士盡忠行俠,在東西方歷史上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二者的階級立場不同。前者自身的階級不定,但堅決維護中下階層平民百姓的利益,而後者則完全隸屬於剝削階級。雖然具有鋤強扶弱、懲奸除惡的精神,但是其剝削本質永遠也無法改變。於是,這就導致了二者揹負著不同的文化。

東方俠客所代表的是草莽文化,它根植於民間,有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是一種遠離廟堂的平民文化;而西方騎士則代表一種上層的貴族文化,成為騎士是一種榮耀,是進入上層社會的標誌。正因如此,俠客與騎士才會在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及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南轅北轍、分道揚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