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稱為“倭國”,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聽的,其實是誤解

日本古代稱為“倭國”,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聽的,其實是誤解



然而,由於當時交往並不多,因而對日本並沒有詳細記載。然而到了東漢,隨著日本前來中國的增多,記載也開始詳細。在魏晉時期成書的的《三國志》和南北朝成書的《後漢書》中,詳細的記錄了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被中國冊封的歷史。


在《三國志》和《後漢書》對日本的記載,基本相同,然而側重點略有差異,《三國志》對國名、風俗人情等詳細描寫,而《後漢書》則記載了很多歷史事件,言簡意賅。如《後漢書•列傳•東夷列傳》:“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指出具體位置和距離。


關於“大和”,有的人認為是起源於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其實是一種美化,因為大和在日語中讀作“亞馬託(やまと),並非和“倭”同樣發音。當然,由於漢文化的影響,聖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引用了《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有可能,這也是其選用“和”代替“倭”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未得到中國的允許下,日本由於文字採用的是漢字,自然只能在國內做文章,可是在對外關係上,必須得到中國承認才能更改名字,於是日本便想方設法求得改變。然而這個過程極為曲折。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提出更改國名。《新唐書》記載:“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然而並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說明唐朝同意其修改。


綜上所述,日本從倭人——倭奴——倭國——大和——日本,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最終得到中國的承認才得以改名,也是不易。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一直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下,很難脫離漢文化的窠臼。從名字的演變,也可以得出某種啟示,那就是名字和印象都是自己的行為導致,而不是他人賦予的結果,希望日本好自為之。

日本古代稱為“倭國”,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聽的,其實是誤解

2019/12/27榆木齋

日本古代稱為“倭國”,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聽的,其實是誤解

1、《論衡》漢 王充著

2、《漢書》漢 班固著

3、《三國志》西晉 陳壽著

4、《後漢書》南朝(宋)范曄著

5、《隋書》唐 魏徵編

6、《舊唐書》後晉劉昫、趙瑩等編撰

7、《新唐書》宋 宋祁、歐陽修等編著

8、《善鄰國寶記》日本 瑞溪周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