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在我國曆史上廟號為仁宗的皇帝,只有六位。筆者認為,在承平時期,能得到這個廟號是及其難得,僅次於開國的太祖太宗,也可見後世對於其評價之高。通俗一點說:他們都是好皇帝,

有人說“仁”就是仁慈,我認為這並不全面,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指:恭、寬、信、敏、惠。那我們就以這個為標準,按年代順序一一梳理,看看這6位皇帝在位期間都有些什麼政績呢?是否都實至名歸呢?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影視劇照

1.宋仁宗,趙禎,生於公元1010年5月30日,去世時間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他善於納諫,著名的‘包青天’包拯經常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仁宗都未怪罪。仁宗一朝還湧現了諸如:范仲淹、歐陽修等一大批賢臣、文士,並惠及了隨後幾朝,可以說人才井噴。他不安於守成的現狀,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開展了”慶曆新政“,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軍事上,主要是與西夏達成了”慶曆和議“,維持了雙方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

關於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這點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天,趙禎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給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尊貴如君王,能如此律己,實屬難得。

在他去世之後,據史料記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遼國皇帝不僅放聲痛哭,並且將宋仁宗賜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每年祭奠,如同對待自己的祖先。國內更是哀鴻遍野,“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仁宗死後,老百姓如喪考妣,無論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可見其在國際國內的聲望。

關於宋仁宗,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狸貓換太子。當然了這真的只是故事,咱這裡不談。

為人君,止於仁。做為皇帝,趙禎可以說難得一見的賢主,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可能就是其子先後夭折,最終只能立養子趙曙繼位吧。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宋仁宗趙禎

2.西遼仁宗,耶律夷列(?——1163),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子,西遼第二位皇帝。有資料說仁宗是西遼第三位皇帝,這點呢,其實西遼共歷3帝,另兩位女性臨朝稱制,耶律大石(德宗)建立西遼之後,因仁宗年幼由德宗之妻依制權理國事,德宗年長之後親政,是為第二任皇帝,看下面筆者在網上找的西遼世系圖就知道了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西遼世系圖

關於這位仁宗,筆者也不大清楚其在位期間的事蹟,在此摘錄一些資料,各位自行判斷吧。紹興(此紹興非南宋高宗趙構的紹興)八、九年間,臣服於西遼的花剌子模向西遼轄下的撒馬爾罕進兵,攻打撒馬爾罕汗。起因是花剌子模境內的哈剌魯人的主要首領在撒馬爾罕為官期間被殺。撒馬爾罕汗求助於西遼朝廷,耶律夷列派夷離堇·突厥蠻領騎兵一萬前去救援,迫使花剌子模退兵。

此外,夷列統治年間,西遼朝廷又進行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據遼史記載,官府登記在冊的十八歲以上的平民,就達八萬四千五百戶。可見當時的西遼國不僅軍事力量強大,而且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因此可以講,耶律大石主要是奠定了西遼的國祚,而感天皇后和仁宗則是使西遼的國力發展到了頂峰。這三代統治者都為中華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融,增進當時的民族團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3.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10月16日),西夏第五位皇帝。繼位之初,平定了蕭合達叛亂,1142年到1143年間,國內相繼發生嚴重的饑荒、地震等天災,由於地震、饑荒造成的災難,使人民難以生存,只有鋌而走險,舉行武裝起義,反抗朝廷。仁宗對面臨的災難和危機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他採納御史大夫蘇執義的建議,對遭受地震、地裂災害嚴重的興慶府、夏州地區人民,凡因災而死亡二人者免租稅三年;死一人免租稅二年;受傷者免租稅一年。房舍塌毀者令官府幫助修復。同年八月,李仁孝採納樞密承旨蘇執禮的建議,實行賑法,對饑荒嚴重的地區,下令諸州官吏視察,按災荒輕重程度,使賑濟撫卹達於井裡。對起義的蕃部,李仁孝依靠西平都統軍任得敬,採取武裝鎮壓和收買瓦解相結合的辦法,逐漸平息了韋州、靜州等地起義。

他仰慕漢文化,以儒治國,維持與金、宋的友好關係。文化上重視教育,興建學校,修訂國家樂律,並仿照宋制,實行科舉。

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組織人員編纂法典,在修訂舊有法律的基礎上,新修法典定名《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共20卷,用西夏文刻印頒佈通行。這是一部參照唐、宋律令,結合西夏實情,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經濟法、軍事法等內容的綜合性法典。進一步完善朝廷和地方的官制機構和吏治建設,並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懲治了權相任得敬,粉粹了其分國的陰謀。

由於他在內政外交諸方面的不懈努力,促進了西夏國的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連西域各國都很羨慕。天盛五年(1153年)五月,西域回鶻第一次派遣使臣到西夏貢獻方物。而且西夏這時的疆域包括了今寧夏、甘肅的大部、陝西的北部、內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東北部、新疆的一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地區。疆土的遼闊為其建國以後所未有。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夏仁宗李仁孝

4.元仁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主要成就有: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實行科舉制度.其中恢復科舉制度這點意義重大,可以說既有文化意義,也有社會和政治意義。把儒家學說作為甄選精英的標準,給漢族士人入仕提供了一條正常的道路。這對江南的士人有利,因為那時候他們多被排除在官場之外。此外,考試製度也鼓勵蒙古人和色目人學習漢學,特別是那些不屬於貴族家族的人,並由此加速了征服者的漢化。

關於他,我連名字讀起來都拗口,瞭解也不多,沒資格評頭論足,摘一段史料吧。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維持三綱五常之道也。’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事皇太后,終身不違顏色;待宗戚勳舊,始終以禮。大臣親老,時加恩賚;太官進膳,必分賜貴近。有司奏大辟,每慘惻移時。其孜孜為治,一遵世祖之成憲雲。”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元仁宗

5.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主要成就: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在位時期為“仁宣之治”奠定基礎。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影視劇照

為政改組內閣,削汰冗官,撥亂反正,為建文帝時期的奸黨族屬赦免放還回家,將發放至教坊的人寬恕從良,還給日產。

經濟上免除因受自然災害的農民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朱高熾專門頒佈一份詔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後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和勞役。 此外,朱高熾還派了一個以廣西布政使周幹為首的專門小組去調查某幾個府的納稅負擔。它們包括應天(今南京)、蘇州、松江、嘉興和南直隸及浙江的另外四個府。朱高熾生前未看到調查報告,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實施的減稅計劃的基礎。 朱高熾還非常關心提供直接的救濟;他幾次因他的大臣們對此反應遲緩而大發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饑荒中,他批駁了戶部官員們的提議,即只借糧給百姓而不是免費分發。另一次,他憤怒地駁回了一些大學士請他先與戶部和工部商議的要求,下令立即對一些受災區分發救濟糧和減免稅收。

外交上,繼續保持與中亞和南洋各國的納貢關係,維持了明朝了在安南的統治。對北方的蒙古採取了守勢,不再像其父頻繁北伐。

文化上,重視儒家思想,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朱高熾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朱高熾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諡為昭容恭禧順妃。明朝科舉有一個著名的”南北榜案”,為了破解南方考生的壟斷優勢,也為了使南北方考生有相對公平的地位,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唯一的遺憾,在位時間實在太過短暫,僅僅十個月。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明仁宗朱高熾

6.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提起此君,有一句大眾皆知的順口溜:”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實際上嘉慶帝的主要成就也就:懲治和珅、整頓吏治,鎮壓教亂這幾點。雖然他在整治吏治方面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執政晚期,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可以說,他資質平庸,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的品格。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沒有能力阻止清朝的衰落。仁宗這個廟號,可以說名不副實。與宋明兩位仁宗相比遜色得多了。

歷史上的六大仁宗,第一實至名歸,最後一位濫竽充數

清仁宗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