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之苦,直面死亡,用心謳歌

對漢末貧士而言,人生實苦。生命是漫長無涯的荒野,跋涉艱難,偶有微光螢火似的快樂,每個人都急切地湊近那一點光亮,並以這點光證明自己真實地活過。世道動盪,遭逢亂離與無常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草芥平民都得面對的常態,終其天年、安靜地死在自家床上竟成了奢望。

王粲《七哀詩》裡寫到: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動盪、漂泊、分離、死亡,交織成一曲時代的悲愴歌曲,在死亡的巨大陰影下,誰不憂心如焚?誰不心悲如長風浩蕩?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曹丕也在死神森森峭目的注視下,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

《詩經》裡有人生的艱難與生活的困苦,而先民以淳樸直率的真性情直面痛苦,他們在呼號控訴中釋放了悲哀,我們在那些曝曬在鄉野陽光下、洗濯於清流中的詩句裡,更能感受生的快樂和生命力的張揚。《離騷》《九章》裡有屈子難以抑制的悲憤,有纏綿忠貞的情思,有上下求索的執著,有追尋政治理想而不得的哀慟,那些詩句是一個偉大心靈的劇烈震顫,如閃電劃過夜空,讓人顫慄,也讓人在心生崇敬之餘淨化了心靈。

而漢末是一個發現死亡的時代,亦是一個生命覺醒的時代,在《古詩十九首》裡,悲哀與痛苦是如此普遍而深沉,像冬日河裡結的厚冰下遲緩而寒冷的水流,那些失意的貧士飽經憂患,深刻地體驗過生命價值和尊嚴被剝奪的灰冷,他們自然會對在孤獨中任由青春流逝、在沉默裡等待生命凋零的女子產生“同情”,發而為詩,便有了自己彷徨失意的嘆息與思婦充滿愁思別緒的悵恨之聲。

《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之苦,直面死亡,用心謳歌

這十九首詩寫出人生的各種苦味。

01

因生命短暫而悲苦: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考;

02

因盛衰無常而悽苦: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03

因世態炎涼而酸苦: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04

因生活艱難而困苦:

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05

因別離憂傷而心苦: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06

因紅顏易老而愁苦: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

為抵禦這些不斷侵襲生命的“苦”,貧士們設想出理想的人生——求榮名、耽遊樂、飲美酒、衣紈素、策高足、據要津,他們試圖在有限而無常的生命裡增加快樂的密度,以此肯定生的意義和價值,以對世俗欲求的追逐來消解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

然而,追求感官快樂、縱慾式的享受掩不住徹骨的悲涼。至於對功名,他們的態度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肯定,一方面又感嘆“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在一切掙扎努力都變成更大的虛無之後,也許只有愛才是有生命溫度的東西,這大概是19首詩中有12首都寫愛的原因吧!

《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之苦,直面死亡,用心謳歌

當然,《古詩十九首》裡寫愛的詩也有“苦”味,蕩子遠行不歸、思婦空床獨守是基本情境,每一個耿耿長夜都是女子們最難熬的時刻。相較之下,《庭中有奇樹》《客從遠方來》兩首甜多於苦。同樣是見芳物而欲贈遠人,《涉江採芙蓉》裡出現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的行人形象,最終以哀嘆收尾,芙蓉的綺麗幽芳也不能撫平女子的憂傷。但在《庭中有奇樹》裡,我們看到了奇美的樹、耀眼的花,嗅到沁心的馨香,還有香味一樣的愛,苦味是若隱若現的,甜香是直接的、能擊中人心的。那一剎那的甜已足夠讓我們相信,有愛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讀《古詩十九首》讓我們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詩:

我啜飲過生活的芳醇

付出了什麼,告訴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們說,這是市價

他們稱了稱我的分量

錙銖必較,毫釐不爽

然後給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一滴,幸福的瓊漿!

《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之苦,直面死亡,用心謳歌

或許,狄金森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滴幸福的瓊漿,她才會忍耐人生給予她的悽苦和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