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兩件國寶青銅器的故事(下)

1937年蘇州淪陷後,潘家決定選擇無人居住、塵積滿室的後屋大室掘坑深埋,上鋪青磚作地,埋藏時為了使鼎內銘文不至受損,還用破絮納於鼎內,並將鼎裝進特製大木箱裡。

日本侵略軍探知潘家有寶鼎後,幾乎每天派人上門搜索,最多一天上門竟達7次之多,遍找無著,搜索作罷,由此傳開兩鼎已散失之說。不久潘氏一家避難逃到上海。

講述兩件國寶青銅器的故事(下)

1951年,潘祖蔭孫媳潘達於老太太深感保存大鼎責任重大,願將家藏60年的寶鼎獻給國家,以供人民欣賞和專家研究。上海市文管會接受了 捐贈,並呈請中央文化部給予褒獎。

1952年上海博物館對外開放,聞名半個多世紀滄桑的大盂鼎和大克鼎第一次與廣大人民見面。

潘達於女士捐獻兩鼎後,政府曾發給她2000元獎金,當時潘家並不富裕,她本人在里弄生產組工作,收入有限。

儘管如此,她還將這筆獎金捐獻給政府,支援抗美援朝。


“國寶”司母戊鼎為什麼會缺少一隻器耳?

司母戊鼎自1939年3月被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吳玉瑤在耕作時發現後,因其大如馬槽,曾被百姓叫做“馬槽鼎”。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為了便於搬運保藏這件珍品,當時有人建議把它鋸成幾段,後來因難度太大,只鋸掉了一隻器耳。

日本人得知後,派人來收購,安陽人便將大鼎深埋起來,以小易大,用一隻小鼎把日本人矇混了過去,才使得這件珍貴的文物不致流落異域。

1946年該鼎覆被挖掘出土,10月交中央博物館籌備處,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但當年所鋸一耳早已不知下落,只好補鑄修復。

講述兩件國寶青銅器的故事(下)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