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新詩應注意些什麼?為何在頭條很難遇上一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

劉詩任


個人覺得,感情是詩歌的生命,所謂“感人心者莫乎情”。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必須是濃烈的,能打動人心的。切勿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

此外,就是一些技巧的運用了。比如語言和意境。新詩有三個要素,那就是語言,意境和韻律。語言來自於生活,但“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作為一種詩意化的文學體裁,在語言這方面,就更顯得重要了。同樣是寫張志新烈士的詩歌,有人說她視死如歸,有人歌頌她堅持真理,但詩人的筆下卻是這樣寫的:“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這就是詩的語言,形象、凝練、感情深厚。

說到意境,還有一個詞是“氣象”。語言是外在的“象”,而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已經就是“氣”。用舒婷的詩歌《神女峰》為例,民間傳說神女日夜凝望懷王,日久化為石柱,成了人們萬世景仰的偶像。人們看到之後便會想到愛情的堅貞與守望,而舒婷眼中的神女峰卻有了另外的意境“與其在懸崖上展覽萬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是啊,那麼多女人總是通過苦守貞潔來追求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她們熱衷於把美麗的夢想安排在一條可怕道路的盡頭。她們的悲慘充斥著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以致悲劇“代代相傳”,被鑄造成道德楷模,被鋪設成文化傳統。舒婷的一聲吶喊,道出了現代女性的新追求。

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是不同於抒情散文的最大特點。我們經常能讀到那些韻律和節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這些好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通常是閱讀輕快,優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比如公劉的詩,也是寫張志新的:“不裝啞就必須學會撒謊,想起來總不免暗哭一場,哭自己腦子裡缺少信念,哭自己骨子裡缺少真鋼”!雖然現代詩的韻律沒有古體詩那麼嚴格的要求,但新詩的韻律也須從民族詩歌傳統的基礎上傳承和弘揚,從而建立起嶄新的更適於現代生活和現代語言的韻律和節奏。

最後請您欣賞花間一壺酒的意境。


冷恆雜談


現代詩發展到今天,已經擺脫了古詩詞的平仄要求,在用詞酌句上更加自由。任何文學作品最主要的都是真情流露,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讀者。誰說在頭條上看不到好作品,我覺得我寫的就不錯呦。

下面分享我一篇情感濃郁,以回憶為主線的作品:​

記憶裡的童年(詩歌)

那是我的家園

山坡上的酸棗紅了整個秋天​

麻雀和燕子總在我頭頂盤旋

​我在房頂數星星

哪顆最亮,那顆最遠

數來數去成了逝水流年

那是我的童年

夕陽中跳繩的我忘了吃飯

​土豆和玉米最香

​煮花生和烤紅薯又香又甜

童年的味道總是很饞人

想著想著口水都漫延

那是我的昨天

風吹著村口金色的麥田

稻草人就像將軍威武彪悍

其實鳥兒偷食,它從不管

地裡的昆蟲總叫不出名字

我捉它,只是想把它當做玩伴

童年究竟有多遠

家鄉定格成朦朧的水墨畫卷

昨天是今天的彼岸

記憶裡總行駛著千隻小船

童年是我放飛的風箏

總有根線不經意把我帶回從前​





李小連自由撰稿人


好多年前寫的一首,看看算不算是膾炙人口[微笑][微笑]

醉眼回眸之:雨巷

記憶深處的雨巷

瀰漫著濃濃郁鬱的花香

每場春雨過後

總有茂密的思念瘋長

一叢

一簇

寫滿了少年夢一般的幻想

一枝

一蔓

牽掛著那個

如丁香一樣的姑娘

今夜掬起

一捧清清涼涼的月光

我小心翼翼

把它鋪滿幽深潔淨的雨巷

踟躕

彷徨

希冀和惆悵

只有多情的春風

依舊搖響了

曼陀羅的鈴鐺

王品玉 2004.2.18



蘿北縣王品玉詩詞選集


題主該把“膾炙人口”的詩人作品貼上來瞧瞧,讓人知道膾炙人口的是什麼樣。

提問者大概是古韻格律詩的忠粉吧?你們連新韻格律詩都會嗤之以鼻,對現代詩就更是不屑一顧了,怎麼會遇上“膾炙人口”?即便遇上“好詩”後,你又拿什麼標準來認定會是膾炙人口?

別提啥膾炙人口了,這年頭,連國家級詩刊和著名詩人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都被網絡批評吐槽罵得吐血而死。詩歌網站你很多專業詩人的作品都讀者稀少甚至閱讀量為零。你還說頭條悟空的詩歌遇不上“膾炙人口”,拿沒有責任擔負振興華夏漢詩之凡夫俗子來是問。不如去問問作家協會的專業詩人吧。

其實啊,頭條並非專業詩歌園地,即便有一些詩詞對聯圈子,但詩作者也是神仙老虎狗同在,發表的作品也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俱全。你要尋覓好詩,除了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之外,同時還不能對現代詩有偏心眼。比如古韻格律詩圈子裡的作者,會看新詩嗎?即不看,更談不上點贊,怎麼去讓好詩膾炙人口?

據我所知,在頭條偶爾發表詩歌玩的一些作者,其七八十年代就在全國各級詩刊發表作品,並榮獲過各種詩歌獎項了。在頭條,偶爾還會看到一些作者,把自己當年在詩刊報刊發表過的舊作,應提問者的要求,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回味。但他們現在大多早退出了文壇,也不會再去發行量日漸衰落的紙刊,去其獨木橋投稿靠寫作掙錢了。

中國號稱詩歌大國,可幾千年下來,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也就是唐詩宋詞上千首而已。所以題主若想看到“膾炙人口”,還是多給頭條悟空的作者支持支持,別再熱嘲冷諷,為未來膾炙人口的好詩呼風喚雨吧!期待讀者的鼓勵化作一聲春雷。

新雷》清代詩人

造物無聲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萬紫千紅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


默金cc


如果現代詩能“膾炙人口”,這“人”肯定夠現代,文化、精神、審美都脫俗了。下里巴人不會“膾炙”對陽春白雪。現代詩就是陽春白雪,不是“流行詩”。

按大眾和普通文學愛好者、一般作者口味,里爾克、蘭波、瓦雷裡、帕斯捷爾納克等百號世界級現代大詩人的詩都“不好”[捂臉]。

我寫詩只遵從藝術,能走多遠走多遠。不照顧大眾口味,不“就低”,又不是市場店家,誰喜不喜歡是他事兒與我無關。[靈光一閃]



自由詩專家


真正的好詩,讓人讀後既養眼又舒心。古體詩如此,自由體詩更是如此。但現實中太多的作品卻讓人失望,主要表現在:1.有意境卻忽視了語言凝鍊;2.有跳躍但詩無味,缺乏思想感情;3.多首詩不講押韻,節奏感缺失。詩作者大多追求數量,很少在質量上下功夫;包括我自己,寫詩往往急於求成,不是顧此失彼,就是作品生命力不強。寫詩的人,一靠靈感無可非議,二得嚴格按照詩的要求必須去做。好詩少之又少的原因,就是人們不易寫出,反正我覺得寫一首好詩很難。正如我以前強調的那樣:好詩不易遇見,尤其是膾炙人口的那種……(文/劉濤)





劉詩任


就當代新詩而言,詩歌創作是沒有什麼章法可依的。

當代新詩標新立異,大方向是漸漸地失去了古詩那種使人心動神往的意境之美,丟失了那種和諧流暢的韻律之美,所以,讀起來膾炙人口的佳作就很少了。

當代新詩在捨本求未的大背景下,寫作需要注意什麼?為什麼在頭條沒有膾炙人口的詩歌?這裡淺澈一二。

一,當代詩歌發展的方向。

當代詩歌受西歐意識形態的影響,漸漸地脫離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首先,寫詩要注意語言的凝練性,含蓄性,使其具有傳神的藝術效果;多讀多練,使詩具有一定的內在的韻律,讀起來不但是人心馳神往,還具有音樂般的美感。

形式和流派,只是就人而言,每個有成就的詩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藝術風格,絕不會雷同。所以,去追求一種形式,不但是捨本求末,而且還會陷入拾人牙慧的窠臼,是無須注意的。

這裡就朦朧詩而言,顧城,北島,舒婷,他們的詩不但風格各異,語言特色也大相徑庭。正因為他們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才能表現自我價值,朦朧詩只是一個統稱而已,所以說,寫詩,優其當代新詩,無法可依,無章可據。

再以這首《故鄉》為例,真可謂是一字千金:

故鄉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兩個字

如果注意去學,恐怕終其三生,也難以有如此之境界。意識流,非天生之大才者是不能領悟的。

二,頭條的發展趨勢。

頭條是自媒體,詩作浩瀚如海,大都是曇花一現似地,便被塵封了,即便有好詩,也很難讀到。所以,以其佳作之少,就很難讀到膾炙人口的詩作。

就當代詩歌而言,自朦朧詩之後,國刊《詩刊》中膾炙人口的詩作尚且很少,頭條,沒有那樣的佳作也就很正常了。

不過,在頭條,有無數的詩歌愛好者參予其中,他們之中不乏年輕有為的才子。也許,在不遠的明天,他們會脫穎而出,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作來。

任何文學藝術作品,一旦丟失了本民族優良的傳統,是走不遠的。詩歌也是如此,只有把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當代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就是創作上的成功。這是我對詩歌創作要注意什麼的一點看法。


我是黃土情愫,以上僅個人見解,歡迎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黃土情愫


現在不僅在頭條就算是專業的詩歌期刊、網站都難得遇到一首膾炙人口,能廣為傳頌的現代詩,一說新詩要麼就是“輕輕的我走了…”要麼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寫這些詩的人都故去了幾個時代了,徐志摩、林徽因、海子、顧城、戴望舒等都是新詩的代表人物。這近一二十年都沒有出現什麼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詩,究其原因有內在也有外在的,內在上就是寫詩的人不多了,在金錢至上的今天沒有人踏實的研究這個不來錢的行當,寫詩很難換來麵包。外在上清代詩人趙翼有一首古詩寫的很好《題遺山詩》:“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人類處的生存環境跟詩歌有莫大的關聯,一旦關係到國家存亡,動亂不斷,詩人顛沛流離,生活感悟更深更容易凝練膾炙人口的詩句;還有就是“詩窮而後工”宋代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中的:“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這都說的很詳細,窮困能使人感悟更多的生活,才能寫出更深切的句子。這不是鼓勵詩人去過窮困的生活,而是要詩人去體驗生活,行百里路讀萬卷書,做一首詩。有這種精神,新詩才有希望和未來。






九把刷子


新詩相對來說不講求押韻,也沒有形式,字數上的要求,內容也不做限制,以表達個人情感為主,感覺是比較簡單。

寫的時候要注意

1:語言通俗易懂,考慮到你的受眾。第一首白話新詩是胡適的《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2:以切身感受為主,不要無病呻吟。

3:詩歌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所謂”詩言志,歌永言“,藉助意象傳達出自己想要要表達的。

為什麼感覺現在膾炙人口的詩少了。

1:時代原因,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很難形成風潮。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大學十個人裡面就八個寫詩的。

2:現在的人們,精力有限,忙著為生活過活,也沒有那麼多閒情逸致去欣賞詩歌了。

3:想象力的缺失,面對現實的窘境,想象力對很多人已經成為奢望。所以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不過寫詩也不需要迎合大眾,就當是自娛自樂也挺好的,當然能把快樂傳遞給別人更好了。

我寫的自娛自樂的兩首。

《喜歡》

鳥兒戀著自由,天空不說話

落葉盼著重生,大地不說話

經過你的身旁,我也不說話

你喜歡的玫瑰,我摘下了它

為了你的喜歡,我進行了一場謀殺。

《寒冬》

街角的夜

飄來北方的雪

我是北方的雪

融化在你小小的溫柔裡

在這座城市的車站

我們曾相見

鐵軌向前延伸

像一把巨大的匕首

穿過我的心臟

帶你到了南方的街

我打開日曆

距離鼠年丁丑日還有二十六天。


小王的後花園


寫詩是需要中精雕細琢的。一首詩寄託了作者的愛,恨,希望,領悟……諸多情感,用最凝練的語言,最精準的文字,表過著最豐富的情感世界。好的詩經的起歷史的考驗留傳下來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代寶庫,代代吟誦不絕。

一首詩,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象工匠手中的藝術品,寄託了滿滿的愛而千萬次呵護,撫摸成為傑作。這千萬次的呵護與撫摸就是不斷完善不斷修改,達到完美。古人有”僧推月下門”經歷時間的磨礪和作者冥思苦想,最後改為”僧敲月下門”這一真實故事,推,敲二字使作品境界大升,彷彿看見有人敲擊寺院的門。推敲二字也成為文人們寫作的真實寫照。

推,敲不到,功夫沒下夠,作品肯定粗糙,所以,寫詩需要作者將生話感悟上升為思想精華,並且千方次反覆思索,反覆修改,精確到每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直到最後拿出自己較滿意的作品問世。

還有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做人標準,情懷,境界的展示,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是思想者,是社會學家,具有洞察事物,觀察事物的能力。大到社會動盪,小到風花雪月都需要有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獨特的對社會,生活的敏銳發現,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積累。

好的作品,啟迪靈魂,美麗心靈,感悟人生,甚至推動歷史的進步。中國詩歌豐富的知識寶庫,是前留給我們的民族瑰寶,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近現代也湧現許多影響了歷史和代表社會主潮流的偉大詩人。當今的詩詞人,優秀者眾多,至於為什麼有的人寫的詩文不容易被人記住,大多不是作者的藝術修養不足,而是受個人所處環境和生活圈子所限,亦或是作者的觀察力有限而己。胸有天地,好詩自然來。

願中國詩壇百花盛開,迎接一個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