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鳴鼓擅去"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效忠曹操?事實並非如此

青州兵

青州兵"鳴鼓擅去"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效忠曹操嗎?答案並非如此!

《三國志·臧霸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臧霸派遣軍隊駐紮在洛陽。適逢魏太祖曹操駕崩,臧霸的部隊和青州兵就認為天下即將再次大亂,於是就擅自鳴鼓離營了。"

時至今日,網絡上有許多人因為這段歷史記載,就認定這是青州兵只願效忠曹操的表現。他們的理由是曹操死後,青州兵之所以會一鬨而散,就是因為他們只願效忠曹操而不願為新君曹丕效力嘛!

青州兵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後,青州兵曾“鳴鼓擅去”!

這是真的嗎?事實真的如此嗎?青州兵"鳴鼓擅去"真的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效忠曹操嗎?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設定一些標準來衡量軍隊與將帥之間的忠誠度。

一般而言,如果要判斷一隻軍隊是否對其主帥保持較高的忠誠度,那麼觀察這隻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某隻軍隊在戰場上願意為主帥浴血奮戰、誓死不降,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支軍隊對將帥比較忠誠,是一隻可靠的軍隊;相反地,如果某隻軍隊在戰場上畏手畏腳、臨陣脫逃,那麼我們至少可以說這支軍隊是一隻不靠譜的軍隊,是一隻對將帥不夠忠心的軍隊。對於這種衡量標準,大家應該都不會反對吧。

青州兵

軍隊的戰場表現往往最能體現出它是否對其將帥保持較高的忠誠度!

那麼青州兵當年在戰場上表現如何呢?我們可以從史書中找到一些線索。

《三國志·武帝紀》曾記載道:"冬(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即青州兵是曹操於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創立的,其主要兵源是曹操同年所招降的百萬青州黃巾軍(所謂降卒三十餘萬並不是指青州兵的規模,而是指青州黃巾軍的規模。經過曹操改編後,按照十里挑一的標準而言,青州兵的規模應該不超過三萬人)。

這些青州軍在曹操的帶領下曾先後參與過兩次大戰,分別是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我們可以逐一觀察青州兵在這兩次大戰中的具體表現,並以此分析青州兵是否真的是隻願意效忠曹操。

青州兵

青州兵在曹操的帶領下曾先後參與過兩次大戰,分別是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

一、青州兵與濮陽之戰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陳宮、張邈等人趁著曹操親率大軍遠征徐州之際,開門揖盜地迎接呂布進入了兗州。

由於曹操大軍都傾巢而出地遠征徐州了,所以梟雄呂布在兗州地區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攻城略地,一時間,兗州各郡縣紛紛望風披靡地投降了呂布。當時整個兗州只有三個縣城還在為曹操苦苦支撐,分別是鄄城、範縣和東阿縣,史載:"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唯鄄城、範、東阿不動。"

後院起火的曹操自然馬不停蹄地趕回兗州準備收復失地。他聽說呂布攻佔兗州後,就駐紮在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於是曹操決意親率大軍直撲濮陽,準備與呂布決一死戰。

青州兵

呂布在兗州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攻城略地,曹操勢必要和呂布決一死戰!

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濮陽大戰,《三國志·武帝紀》曾記載道:"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陣)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呂布出城迎戰,先用騎兵襲擾曹操麾下的青州兵。青州兵四處奔逃,曹操的軍陣因此大亂。曹操不得不在亂軍之中騎馬狂奔逃亡,中途還曾摔落馬下,被燒傷了左手掌。幸得司馬樓異攙扶曹操繼續上馬奔逃,這才倖免於難。"

青州兵

呂布以青州兵為突破口,大破曹軍,曹操落荒而逃!

事實上,曹操在濮陽之戰中的危險程度遠遠不止臨陣兵敗、摔落馬下、燒傷左手這麼簡單。《三國志》所引用的《獻帝春秋》曾記載道:"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這段話的意思是"呂布的騎兵部隊在亂軍之中曾經生擒了曹操,但卻因為不認得曹操而反問道:'曹操在哪裡?'曹操也趁機回答道:'前面那個騎黃馬的人就是曹操。'於是呂布的騎兵就丟下曹操轉而去追趕騎黃馬的人。當時城門發生大火,曹操不得不策馬狂奔,從火海中奔逃出來。"

青州兵

在濮陽之戰中,曹操差點被呂布軍生擒活捉!

綜合來看,曹操在濮陽之戰中可謂是九死一生,時年39歲的曹操差點就命喪呂布之手了。而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呢?正如上文所說,就是因為"青州兵奔,太祖陳(陣)亂。"才造成了曹操一敗塗地的後果。

如若不是青州兵臨陣脫逃、自亂陣腳,曹操即便難以取勝,那麼也不至於會敗得如此驚險,如此一敗塗地。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曹操在濮陽之戰中險些命喪黃泉的危險處境就是青州兵一手造成的。這樣臨陣脫逃的軍隊能說他們對曹操赤膽忠心嗎?

另外,呂布故意用騎兵驅趕不堪一擊的青州兵,以便於讓青州兵去衝散曹軍陣型的做法,也說明呂布深知曹操麾下各部隊的實際戰力水平。呂布深知曹操麾下的青州兵是一群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所以才故意先用騎兵襲擾青州兵以便達到破壞曹軍陣型的目的,這說明青州兵戰鬥力有限且戰鬥意志不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青州兵

呂布有意突襲青州兵,以便打亂曹軍陣型的做法也說明青州兵戰鬥力低且戰鬥意志不強的事實!

二、青州兵與宛城之戰

如果說青州兵在濮陽之戰中的糟糕表現只是因為戰鬥力不強的緣故,尚且情有可原的話(畢竟影響軍隊戰鬥力的因素有很多),那麼青州兵在宛城之戰的表現就是故意犯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青州兵在宛城之戰中做了一件十惡不赦的惡事。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正月,為了安定後方,曹操親率大軍征討割據宛城的張繡,青州兵亦隨軍出征。面對兵強馬壯的曹操大軍,張繡選擇主動歸順,就這樣,曹操得以兵不血刃地攻佔了宛城,並招降了張繡軍。

青州兵

曹操兵不血刃地攻佔了宛城,並招降了張繡軍!

但是志得意滿的曹操隨後就犯了好色的毛病。他主動招納張繡之叔父張濟的小妾鄒氏為夫人(即鄒氏是張繡的嬸孃),這使得年輕氣盛的張繡深感奇恥大辱。

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繡降而復叛,發動突襲,一時間,毫無防備的曹軍被張繡軍殺得落荒而逃。

在曹軍慌忙撤退的過程中,名將於禁展現了自己臨危不亂的個性。史載:"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這段話的意思是"張繡降而復叛後,曹軍大敗,敗退至舞陰。當時曹軍大亂,所有將軍都在尋找曹操(等待曹操下達軍令),唯獨于禁勒令麾下數百人且戰且退,即便是對傷兵也始終不離不棄。"

青州兵

名將於禁在宛城之戰中展現了自己臨危不亂的個性!

于禁領軍且戰且退的途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兄弟部隊中有十幾個人正光著身子逃亡。按道理而言,兩軍交戰,只有取人性命的說法,從來沒有過不要敵人性命而只要敵人衣服的說法啊。

對此深感奇怪的于禁就攔住了這些逃兵,並詢問他們為何如此狼狽。這些光著身子的逃兵就回答說"我們被青州兵劫掠了!"史載"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

于禁聞言,當即怒罵道:"這些青州兵已經是曹公的部隊了,怎麼還有賊寇的作風呢!(青州兵當年曾是劫掠青州的黃巾軍)"於是他當即親率部下前去教訓那些趁機劫掠兄弟部隊的青州兵。

青州兵

青州兵趁亂劫掠兄弟部隊,于禁當即領軍前去教訓那些青州兵!

本來在戰場之上趁亂劫掠兄弟部隊的行為幾乎可以論罪處死了,但是于禁只是出手教訓了一番而已。如若這些青州兵當真算是合格的軍人的話,他們也該對自己的無恥行為而深感愧疚才對。

但是青州兵被于禁教訓後,不僅沒有反思己過,反而還惡人先告狀。趁著于禁領軍殿後的機會,他們搶先趕到曹操面前,並誣陷於禁趁亂攻擊他們,誣陷於禁已經降敵。史載"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

青州兵

青州兵被于禁教訓一番後,不僅沒有反思己過,反而還惡人先告狀!

青州兵這種惡人先告狀的做法所造成的後果可大可小。此時如果發生在一個無能的君主身上,在大敗而歸的情況下,又聽說部下降敵了,惱羞成怒的無能君主為了發洩怒火而直接下令處斬該將也不是沒可能的事情。歷史上,有多少名將就是冤死於這種誣陷之下啊!

所幸曹操是個明察事理的主公,他沒有聽信青州兵的一面之詞就直接處理于禁。最終於禁處理完殿後事宜後,親自向曹操解釋來龍去脈。曹操也因此大讚于禁道:"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青州兵

所幸曹操是個明察事理的主公,並沒有聽信青州兵的一面之詞就直接處理于禁!

三、青州兵與官渡之戰

眾所周知,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是曹操生死攸關的大戰。此戰如若戰敗,則曹操勢必要被袁紹兼併,所以依常理而言,曹操肯定會在官渡之戰中投入自己所有的軍事力量。

那麼在生死攸關的官渡之戰中,青州兵的表現如何呢?答案令人詫異,曹操根本就沒有讓青州兵參戰。

《三國志·武帝紀》曾記載道:"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即曹操當時的兵力不足萬人,而且還包括20%-30%左右的傷兵。這固然有陳壽故意吹捧曹操之意(畢竟越說曹操兵少,卻能證明曹操以弱勝強的能力高超嘛),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確實兵力極其有限。

青州兵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兵力極其有限!

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說道:"臣松之以為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認為曹操當初剛剛起兵反對董卓時,就已經有五千精兵了,後來雖然多有戰爭,但也是勝多敗少。尤其是當年招降黃巾軍後,曾接受三十萬降卒,其餘戰爭中所兼併的軍隊就更不可勝數了。即便多次征戰後,軍隊規模有所減少,那也不會如此少啊。"

青州兵

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也發現了曹操兵力極其有限的問題!

事實上,裴松之的這個疑問很好解釋,那就是曹操面對生死攸關的官渡之戰,他根本不敢再用青州兵了。

要知道就在數年前,在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中,青州兵戰鬥力差、軍紀渙散、喜好劫掠等惡劣品行還歷歷在目呢!這怎麼能讓曹操放心地繼續使用青州兵呢!畢竟青州兵在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表現糟糕,那隻不過會使曹操暫時失利罷了,但是如若青州兵繼續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糟糕,併成為袁軍的突破口,那麼曹操恐怕就真的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之日了。

也就是說,經過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後的曹操對青州兵已經徹底失望了,他深知青州兵不堪大用的本質了,所以他就算冒著兵力不足的危險也不敢繼續使用青州兵了。否則,如果青州兵真的是一隻願意效忠曹操的鐵血軍團,那麼曹操怎麼可能在生死攸關的官渡之戰中對其棄若敝履呢!

青州兵

曹操寧可冒著兵力不足的危險,也不敢繼續使用青州兵了!

結語

總而言之,青州兵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鳴鼓擅去"的做法絕對不是他們只願意效忠曹操的表現,那就是一場單純的軍隊譁變事件而已。

真實的青州兵對曹操幾乎毫無忠誠可言,他們當年在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的糟糕表現就證明了他們對於曹操並無所謂赤膽忠心。

另外,正是因為青州兵在濮陽之戰和宛城之戰的糟糕表現,這使得曹操即便冒著兵力不足的危險也不願意讓青州兵參與官渡之戰。畢竟如若青州兵在官渡之戰中再次成為曹軍的突破口,那麼曹操就會徹底一敗塗地了。同時,曹操不讓青州兵參與官渡之戰的決定也從側面說明了青州兵戰鬥力之低。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