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文|王蓬


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大安镇嶓冢山, 流经陕鄂两省十余县市,长驱三千余里,沿途汇纳百川,还在丹江口甩下一个容纳千亿立方的一池碧水,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每年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输送近百亿立方洁净用水,完成共和国的战略性调水使命后,才踌躇满志地于武汉汇入长江、再东赴大海。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2-延用至今的山河堰遗迹


“江河淮汉”历代地理学家都把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足见汉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也可能同古代人类当时的活动半径有限相关,缺乏现代交通工具和科技手段去了解同样伟大的湘江、珠江、怒江和雅怒藏布江。所以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典籍,堪与《史记》双璧交映的不朽巨著《水经注》用了几乎与黄河、长江相等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温润悠远,柔媚婉丽的风貌和发生在汉水流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名标青史的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在给其兄诸葛谨详细描绘古栈道形制的信件就收入在《水经注》中,成为今天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


那时的汉水没有开发和利用,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两岸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水草丰腴,云霁雾迷,鹿群在树林中游荡,鹭鸟在水面翱飞,只有类如龙岗那样能够避开洪水和野兽攻击的二级阶地上有茅舍相望。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3-历经千年的古泉


那时,我们的祖先没有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享受,也没有现代生活带来的种种烦恼,男人渔猎耕种、女人采集养殖,分工明确,绝不偷懒,整个部落互助平等,亲如一家。男以精干为俊,女以腰细为美,拜日、崇火、尚武、喜巫,日日尽力劳作,夜晚在篝火边宿眠。常有长发细腰的年青女子在汉水边浣衣采桑、嬉笑追逐,引得对岸青年樵夫痴心呆望。


这幅美丽如诗的图画曾入选《诗经》:“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咏思……”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4-汉水自汉代开发沟渠纵横惠泽后世


汉水在古人眼中是神圣的,是天上的银河在地上的对应。《诗经》中便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当年,刘邦被项羽赶出关中,封为汉王驻汉中领巴蜀,刘邦不愿前往,谋臣萧何便劝他:“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意思汉中有汉水,与天上银河对称,这是天意,大王要成大事,有天相助,岂不正好。刘邦后来果真依据这块风水宝地,建立汉室天下,华夏民族也由此统一定型使用汉族称谓。这是这条古老伟大的河流为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增添的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笔。


也是从汉代开始,古人对汉水进行开发利用,著名的山河堰创建于西汉开国之初,萧何、曹参在古褒谷口筑坝拦水,利用地形落差,自流灌溉沃野,保障了楚汉相争时的军粮供应,所以此堰也称萧曹堰。 之后,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伐曹魏,也曾对萧曹堰进行维修。此项水利工程沿用两千余年,用巨石加糯米浆砌筑的一些段落,坚固异常,至今仍在利用。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5-汉中大面积水稻超过千斤


再是“开于汉,修于宋”、灌溉城洋两县的杨填堰和创于新汉时期的五门堰,以及不少古代塘库,均历史悠久,作用广泛。近年汉中出土的汉代古墓陪葬品中有成套的陶质四合院落、古井、粮仓、水田、池塘,塘中还有鱼、鸭、莲藕之类,震动了文物考古界,表明早在汉代汉中水利设施已是蓄水、防洪、灌溉、养殖综合利用。


据《汉中水利志》记载:建国初期统计,汉中有历代大小渠堰七千余条,池塘一万余口,灌溉良田百余万亩。“鱼米之乡”当不虚传。近半个世纪,新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成倍增加,设施愈加科学完备,可灌溉面积达一百七十万余亩。加之汉中气候温润无霜期长,油菜水稻两不相误,水稻与油菜的总产量均占全省百分之七十,堪称全省粮油基地。竺可桢教授生前说过“世界上最适宜水稻生产的地方是在陕西省的南部”,指的就是汉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也曾多次来汉中辅导。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即宣称:陕西汉中大面积水稻单产千斤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水稻单产能达到这一水平。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水平已连续保持近30年,目前又有大面积的“吨粮田”出现。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6-汉水黄金峡激流


这与汉中发达的水利设施紧密相关,从西汉初年始,两千年多年中,前赴后继,从未间断。其中对褒河的开发利用最为经典,最能代表汉中古代、现代、当代三代水利工程。


褒河古称褒水,山河水,又叫乌龙江、黑龙江。发源于秦岭太白山衙岭,全长175.5公里,接纳了10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3908平方公里,是汉中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由于发源于宝鸡市太白县,还曾引发汉水源头之争。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7-湑水上的杨填堰


2017年2月21日,《宝鸡日报》用整版发表题为《汉江源头在太白》的文章,其理由便是汉江上游最大支流褒水发源于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但随着科学发展,当代地理学完善了对江河源头认定的四条科学依据:江源唯长,河流最长的支流为其正源;江源唯广,流域面积最广的支流为其正源;江源唯丰,河水流量最大者为其正源;江源唯直,即在河流水系图上,上中下游较为顺直者为其正源。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故以“江河淮汉”为代表的大江大河莫不“一江春水向东流”。


褒水出谷口约20华里,在汉中、南郑、勉县三县交界处自北向南垂直汇入由汉中宁强发源、由西向东流淌的汉水。所以尽管褒水在长度、水量、流域面积上都不容小觑。但按“江源为直”原则,两水相交,夹角大的—方即被排除。这也是从先秦《尚书. 禹贡》到北魏《水经注》,从宋《元丰九域志》到历代《河渠书》都没有把褒水视为汉江源头的根本原因。所以《宝鸡日报》所刊文章也就不了了之。这便是褒水的委屈了。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8-褒水发源于太白衙岭。


褒河年经流量达13.8亿立方。在远古曾养育过方国有褒;出息过美女褒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古褒斜道。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大臣建议利用秦岭两侧的汉水、褒水与斜水、渭水发展“漕运”。还就褒水与斜水上游水小作了预案:“其间百里以车转。”就是把秦岭以南的钱粮赋税利用汉水、褒水像大运河一样运往源头,再沿斜水出山连接渭水以通长安,在源头水小地段用车代替。可见褒河水量的充沛引起古人关注。后来,尽管因褒水多在秦岭腹地“石湍不可漕”。却发工匠万人整修了褒斜道,说明早在西汉褒斜道就已是国家级官驿大道。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9-褒谷囗为石刻荟莘之地


褒水开发利用古已有之。汉相萧何在褒谷口筑山河堰拦水,灌溉沃野,把汉中变成水旱从人的粮油基地。这应该是褒谷笫一代水利工程。20世纪60年代,褒谷口曾出土南宋维修山河堰碑石,经与《汉南续修郡志》对照,认定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重修山河堰记碑》。碑文对山河堰,也即褒水起源、流量,及从西汉萧曹修堰引水灌溉,历代至南宋对古堰的修葺,及乾道七年修堰的动因、施工、资金来源、效果作用都勾沉叙述的十分清楚。碑文作者阎苍舒生平曾任汉中知府,可见褒水惠泽百姓千年之久,其山河堰碑石如今存汉中市博物馆。



民国年间,抗战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褒谷口又组织民众筑坝拦水,山河堰基础上,设计修筑了褒惠渠,可灌汉中、城固两县农田。另在勉县汉水干流筑坝修汉惠渠引水灌田,为做为抗战后方基地的汉中涌入大量人口,比如西北联大,褒谷口军火库,以及不少难民解决了吃饭问题。褒惠渠、汉惠渠一直沿用至今,这也可以说是汉中二代水利工程。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10-始于汉代的五门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投入巨款,在褒谷口筑成气势磅礴的石门大坝,几十里山谷波光粼粼。除发电、养殖之外,再修东西干渠,引水灌溉数县沃野,使汉中这块粮仓愈加殷实。可惜的是,修筑大坝时,恰在动乱年月,不怎么重视文化,弥足珍贵的石门隧道,历代颂扬栈道之功和记石门兴废的摩崖石刻、鸡头关隘,以及褒姒故里尽皆淹没于大水之中,不能不讲是—大遗憾。


石门水库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88米,弧长254米。最大底宽27.3米,顶宽5米,坝顶海拔高程620米。坝体中部开设6个泄洪大孔,每孔宽7米,高8米,总泄洪量4950立方米/秒,靠钢闸门和启闭设施调节。坝体底部设2米×2米底孔一个,泄水量128立方米/秒。这在当时也居全国之首,创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也算是一大奇迹。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11-建在褒谷口的石门大坝-牛江林摄


石门水库1969年10月开工,1975年基本建成,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主要功能是灌溉、发电、防汛及旅游。有东、西、南三条干渠,可灌溉农田50多万亩,鱼米之乡源于水,天府胜地在于粮,因而石门水库被汉中人民誉为“母亲库”“生命库”,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门大坝发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度,创造经济效益4800万元,电力汇入西北电网,供电网统一调配。2017年10月10日,从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排委第68届执委会上传来喜讯,陕西汉中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为汉中三代水利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12-褒谷石门水库-回水十七公里


经典回顾

王蓬/三訪郎木寺

王蓬/折多风雪川藏线

王蓬/金牛古道新景

王蓬/瞿家大院记

王蓬/傥骆道风景

王蓬/褒斜连云陈仓考

王蓬/黄河古渡越天险

王蓬/丝路重镇兰州

王蓬/高原古城西宁

王蓬/诸葛亮在汉中事考

王蓬/秦蜀古道探访记

王蓬/青木川镇记

王蓬/泸沽湖畔·走婚男女


王蓬|​汉中三代水利工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