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

從隻身遠赴菲律賓淘金的小生意人,蛻變為坐擁數百億資產的多元化產業集團掌門人,黃如論最為世人稱道的,卻並非他的財富,而是他的樂善好施。

這位有“中國卡耐基”之稱的企業家,在帶領一手創立的世紀金源集團,深度參與城市變革的過程中,不僅憑藉獨樹一幟的“造城”模式強勢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更一路為教育、養老、救災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慷慨解囊。過往三十年來,他的捐款總額近60億元人民幣,多次登臨《福布斯中國慈善榜》與《胡潤慈善榜》前三甲。用黃如論的話說:“人生真正的價值,是為別人的日子帶去光亮。”

踢走北京“樓花時代”

黃如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發生在1986年。那一年,他35歲,撂下福建家鄉的小買賣,隻身前往菲律賓淘金。雖然因為不懂英文,令異國他鄉的生活倍添了不少艱辛,但後來幸得當地一位“高幹子弟”牽線,邀請到一位華僑鉅富與其合股競拍一塊毗鄰蘇比克海灣、原美國海軍基地的地皮。競拍成功後,該地皮被用以旅遊開發,大發利市,黃如論因此賺到了在菲律賓的第一桶金,並漸漸構築起良好的跨國商業人脈。

1989年春末夏初,他以“歸僑”身份回到福州,並在1991年創立福州金源房地產有限公司。當時,國內正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但黃如論一上來就遭遇了坎坷。

黃如論看準當時福州舊城改造的趨勢,動用幾乎全部資產與人合作開發國泰大廈寫字樓,在工程在建期間逐漸陷入資金困境,在最艱難的那個年關,他全身上下只剩下500元人民幣,但還是硬頂著壓力,給公司8位員工發了全額工資。接下來的幾個月,他為工程拼盡全力地奔走,最終護佑大廈成功封頂。

經此一役,金源在福州開始小有名氣。黃如論乘勢於1994年組建了福建金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經典寫字樓及住宅項目,其中包括福州的金源花園、金源大廣嘗烏山大廈、民安花園、晉河新村、金暉新村及福州會展中心。同時,他帶領公司自1995年起進軍南昌,在當地建有桃苑大廈、南昌金源國際商貿中心、海聯大廈等地標性建築。至上世紀90年代末,金源已經發展成為福建最大的私營房地產開發商。

1999年5月,一直密切關注行業走勢的黃如論,敏銳意識到北京房地產市場將步入高速發展通道,三個月後,他懷揣4億元資金領率1000多位員工揮師北上,成立了世紀金源集團。

當年11月,在北京亞運村奧體東門附近一塊2.8公頃的土地上,世紀金源掛出了自己“跨過長江、越過黃河”後的第一個樓盤牌子———世紀嘉園。沒過多久,這裡便發生了足以寫進京城地產行業史冊的“怪事”。

1999年聖誕節前夕,世紀嘉園突然以黑色醒目大字“怪事”為廣告,首推“準現房發售”。對於當時的購房者而言,這的確是個奇怪而新鮮的概念,多年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對著圖紙和模型挑選自己的房子,而世紀嘉園第一次讓北京的消費者可以直觀審視已完成封頂的樓宇外觀、戶型以及小區佈局。一時間,這種全新的銷售模式令購房者趨之若鶩,開盤僅一個月,世紀嘉園的準現房成交額就高達2億元人民幣,2000年全年銷售額為7.5億元人民幣,躋身京城“十大熱銷樓盤”之一,更問鼎亞運村商圈樓盤年度銷售額榜首。

僅用一年時間,就在強手如林的北四環黃金地帶拔得頭籌,黃如論執掌的世紀金源集團聲名鵲起。更重要的是,他由此推動北京房地產業步入準現房發售時代,這種突顯人性化的售房模式後來迅速推廣至大江南北,逐漸成為了行業準則之一。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北京世紀城

手握世紀嘉園回籠的大量資金,黃如論馬不停蹄地炮製進京後的第二項大作——開發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的北京西部最大社區———“世紀城”(一期、二期)。

項目位於北京海淀區的四季青,以前是著名的“菜園子”,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傳出要進行城鄉改造的風聲,但在世紀金源介入前土地一直撂荒,周邊幾乎沒有任何生活配套設施。

就在這塊土地上,黃如論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不到一年時間四季青就脫胎換骨。2000年,世紀城一期開盤,本著“讓大多數人都買得起房子”的開發理念,準現房每平米定價為5000多元,低於周邊均價上千元,並由此創下當年北京房地產業銷售套數、面積雙第一。2001年,世紀城以26.5億元勇奪北京房地產年銷售額冠軍;2002年,再以20億元銷售額奪冠,並封盤售罄。

2003年,世紀城三期建設項目如期動工,總投資69.8億元人民幣。這當中,包括一座耗資38億元、有當時世界上最大購物中心之稱的“金源時代Shopping Mall”。這是一個再度震撼京城地產界乃至整個商界的重磅概念。Shopping Mall,意為超大規模購物中心,源起於美國,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漸成風靡之勢,但此前卻從未登陸中國。早年間,黃如論在菲律賓馬尼拉第一次看到當地的Shopping Mall,宏大的建築規模令他當即立下志向:“有生之年,在中國,我也要搞這樣一個Shopping Mall!”

秉持多年來對國際、國內地產市場走勢的審慎考量,黃如論最終將圓夢地標鎖定於北京四季青。金源時代Shopping Mall於2004年10月隆重開業。這是一艘名副其實的商業“航母”,總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首期單體建築55萬平方米,僅室內停車場便可停放一萬輛汽車。該購物中心集合購物、休閒、娛樂、餐飲、文化、旅遊等綜合業態於一身,正式將“一站式、全客層”的Shopping Mall概念引入中國。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金源時代Shopping Mall,如今更名為金源新燕莎Mall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操控金源時代Shopping Mall這種資金密集度較高的商業地產項目,黃如論只向銀行借貸了13億元,其餘全部自力更生。他是如何做到的?“世紀金源有兩個殺手鐧。其一,是以快制勝,用最快的時間,滾動發展,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黃如論說,金源時代Shopping Mall從立項到最後建成,僅用了一年半時間,比同類項目縮短了近兩年。且集團自進軍國內房地產業伊始,就著力打造起自給自足的上下游供應鏈,旗下擁有高品質的施工、建材團隊,這也是所有建築工程“省錢”的關鍵。其二,世紀金源憑藉過硬的業務實力與良好信譽,已積累下多家忠實的合作伙伴,可以實現“先拿貨,後付款”。

作為中國房地產業參與城市運營的先行者和完善者,黃如論帶領團隊一直致力於在打造大規模社區的同時,通過強化周邊的商業配套設施,提升區域價值。他將這種融匯國外“衛星城”理念、同時結合中國房地產開發實情的運營模式喻為“造城”,並以北京為基點,迅速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昆明、貴陽、合肥、南京等地。所到之處,必為當地帶來一座體量最大的“城中城”。

“我們造城,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蓋房,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品質上,都完全不同。因為造城不僅是要蓋房以及完善設施,更要在建築佈局、生態規劃上做好功課,以期營造溫馨快樂的生活氛圍,引導人們更健康、幸福地生活。”黃如論說,世紀金源在國內各大城市開發的“世紀城”項目均首選偏遠地塊,建築面積大多在400萬平方米以上,社區內有住宅、大型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學校、社區醫療等設施,功能齊全,是名副其實的“城中城”。

截至目前,集團在中國大陸已投資2048億元人民幣,開發各類商品房7000萬平方米。為配合運營管理,又先後成立了13家大型物業公司,迄今服務業主超過50萬人次。每到一地,黃如論都帶領團隊秉承“不囤地、不圈地、不炒地”的原則,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開發項目,用合理的價格銷售項目。用他的話說,熱銷不是奇蹟,是智慧和勤勞所致。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黃如論經常親臨業務第一線,被稱為“戴草帽的老闆”

打造多元化產業王國

在深耕地產業的同時,黃如論還一直對多元化躍躍欲試,他的另一個主攻方向是酒店業。

2001年,福州金源國際大飯店摘得五星級桂冠,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香山金源商旅酒店、重慶世紀金源時代大飯店、昆明世紀金源大飯店、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騰衝國際高爾夫旅遊度假村大飯店、長沙世紀金源大飯店、西雙版納世紀金源大飯店等,相繼以五星級水準笑傲業界。世紀金源更投資4.7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五星級涉外酒店——北京華僑大廈70%的股份。自此,一個龐大的高端酒店事業體系,輪廓漸漸清晰。

事實上,在邁出這一步之前,集團上下在決策意見上並不一致,各種憂慮、質疑不絕於耳。最終,黃如論一錘定音:“別人能做到的,我一樣能做到;別人能做好的,我一定能做得更好!”支撐他如此堅定的核心原因,是對市場動向的精準把脈。早在2000年初,黃如論便預見到2008年前後中國房地產市場將趨於飽和,世紀金源唯有從單純的地產行業中“分身”出來,轉投服務性行業,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歷經十四年開拓,現今集團旗下擁有20家五星級酒店,各式客房近萬間(套)。秉承“以社會大需求為核心”的發展要義,黃如論帶領世紀金源創立了“中國式酒店運營理念”,旗下各大酒店的設計、建造、運營、管理均仰賴自有團隊,無需“外援”,並在漸成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的過程中,於2008年正式成立了世紀金源酒店集團。2009年,世紀金源酒店集團成功加入“中國飯店協會”,屬下酒店曾榮獲“品牌中國金譜獎”等諸多行業殊榮。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騰衝國際高爾夫旅遊度假村大飯店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金融市場體系的日趨成熟,世紀金源亦開始介入一系列資本運作,力求為企業創造更廣闊的效益空間與雄厚的資本儲備。2002年,集團投資人民幣1.7億元,成功入股北京銀行;2003年,集團成立香港金源恆業國際控股投資公司;2007年至2008年,集團年投資人民幣3.9億元,入股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雲南富滇銀行,並與中國農業銀行開展戰略合作;2010年初,集團成立投資部,開展股權投資、證券投資、資產證券化以及穩健理財等具體運作。

此外,2008年的一項慈善捐助也為世紀金源打開了另外一條全新產業通路——核桃油生產。當年,黃如論為支持雲南發展捐款1.816億元人民幣,扶持該省助學、敬老與新農村建設事業。其中一部分款項,即用於幫助臨滄雲縣推廣核桃種植,增加農民收入。項目落戶臨滄雲縣後,種植核桃農戶達7萬多人,種植基地面積達148萬畝,成為亞洲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

由於臨滄地域偏僻,鮮有商業投資,為解決當地農民的核桃銷路,黃如論帶領世紀金源再次斥資5.7億元人民幣,成立雲南匯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引進德國高端核桃油冷榨生產線,開展原產地深加工。公司成立至今為當地貢獻納稅600萬元,同時提供了百餘個就業崗位,其生產的核桃油產品參加中國首屆核桃節,即獲得唯一金獎。

隨著更多產品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世紀金源還在北京成立了專業營銷公司,深度開拓核桃油產品市場。目前,在集團董事局的重視和扶持下,依託集團旗下的其它產業,匯智源核桃油已經初步打響品牌,並迅速成為國內嬰幼兒營養核桃油市場的龍頭產品,銷售額累計接近億元規模。

在黃如論的統籌運營下,世紀金源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房地產開發、星級大飯店、大型購物中心、物業管理、金融資本運營與核桃油生產六大支柱產業的商業王國。集團擁有9個區域集團,3個行業集團,其中包括近百家子公司,20家五星級大飯店,10家Shopping Mall,投資遍及福建、北京、上海、江西、重慶、雲南、湖南、貴州、安徽、陝西、江蘇、浙江、湖北,以及中國香港、菲律賓等海內外各地。2005年以來,集團八度榮登“中國企業500強”,連續九年榮登“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雲南匯智源核桃油生產基地

低調捐出60億

歷時近三十載,黃如論從當年那個隻身遠赴菲律賓淘金的小生意人,蛻變為坐擁數百億財富的多元化產業集團掌門人。在最新公佈的《2014胡潤百富榜》中,他名列第40位,財富總值為220億元人民幣。

然而,這位有“中國卡耐基”之稱的企業家,最為人稱道的並不是他的財富,而是他的樂善好施。

在同樣於2014年發佈的《胡潤慈善榜》中,時年63歲的黃如論以5.8億元人民幣的捐贈額,排名年度慈善榜第二,成為閩商首善。這是他連續第12年進入該榜單,之前曾有4次榮登榜首。此外在2009年,他同時問鼎《福布斯中國慈善榜》與《胡潤慈善榜》榜首,這是兩大榜單自發榜以來極為罕見的“冠軍為同一人”現象。

用黃如論的話說:“企業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就是社會的。所謂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我自己要那麼多錢幹嘛?金錢只是一個符號,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我一個月1.8萬元的工資也夠花了。另外我一不嫖二不賭,錢留給孩子還不如造福更多人更有意義。”

追溯這種財富觀念是如何形成的,黃如論總會笑著回答說:“我是農民的兒子。”1951年,他出生在福州連江縣馬鼻鎮辰山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錢買衣服穿,更沒錢唸書,生活舉步維艱。但正是這段逆境時光,鑄就了他堅強不屈、勇於冒險的性格。多年後回首往事,他仍然念念不忘於在自己最困苦的日子裡,得到過父老鄉親的諸多關懷與幫助,作為回報,他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好人,要反哺社會。“不能說我的捐贈一定能夠幫社會解決很大的問題,但欣慰的是,許多人的確因此渡過了難關,日子裡有了光亮。人生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他為別人做了什麼。”

對於自己的財富,黃如論有清晰的規劃:用總值的1/3來做慈善。

他總記得,自己在該讀書的年紀沒有接受到良好教育,因此將相當大的善款捐於教育領域。多年來,他先後在北京、福建、江西、雲南、重慶等多地捐資興建中小學教學樓、博物館,並設立各類助學金、獎學金。

截至2014年,他單筆過億元的捐贈已有6筆,包括:捐資3億元人民幣,興建河南省第一所文化藝術類本科院校中原文化藝術學院;捐資2.3億元人民幣,興建四年制本科大學福建江夏學院(一期工程);捐資1.2億元人民幣,興建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捐資1.7億元人民幣,興建長沙市北雅中學;捐資4億元人民幣,興建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南校區、合肥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東校區;捐資2億元人民幣,助力興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此外,他還捐資1300多萬元人民幣,幫助中國人民大學興建“如論講堂”;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幫助北京大學興建政府管理學院大樓……

2010年,黃如論捐資3000萬元人民幣成立了“內蒙古希望工程•黃如論愛心基金”。四年多來,總計捐建了30所希望小學、資助4000名貧困家庭的大中小學生,併為20所中小學添置了高科技教學設備,培訓了600名鄉村教師。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黃如論在捐建江夏學院典禮上致辭

用1/3身家做慈善的地產大亨

黃如論處事低調,像這樣的捐款照片並不多見

除此之外,黃如論慈善清單中的另一大主題,是敬老安老。

早在十多年前,他就開始每個月定期給家鄉村子裡年滿60歲的老人發放生活費。“那時候我的錢不多。老人們的溫飽並沒有問題,我只是讓他們手頭有一些可以支配的零花錢。後來,接受照顧的老人數目增加到了300個。”黃如論回憶說,2005年,他回到家鄉福建探親,聽說福建古田縣有一個農民因為窮困看不起病,激發了異化心理,拿著炸藥坐到公交車上,爆炸了。“我們的省委書記請我吃飯,提起這件事。我心裡難過極了,原來家鄉還有這麼窮的人,我要拿出錢來幫幫他們。”

當年12月23日,他以5000萬元人民幣作為原始資金註冊了自己的非公募基金會——福建江夏慈善基金會。這是一個低調、不喜宣傳卻拼命埋頭做事的公益組織,關於它的報道極少,但根據基金會官網的數據顯示,2014年其公益支出約為414萬元人民幣,是“中國最慷慨的10大個人背景基金會”之一。與此同時,黃如論還捐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了“中國科協安老基金”,支持中國科協的離退休老同志開展“老有所養、老有所助、老有所依”等系列活動。

近幾年來,因為熱心公益慈善事業,黃如論的社會職務中,添置了“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福建江夏慈善基金會會長”等頭銜,他同時也兼任多個慈善組織的顧問,“我很開心在慈善領域有個‘一官半職’。我覺得,真正的慈善家不應該簡單用捐助的金錢來衡量,慈善事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只要切實幫助了那些有需要的人,都能體現你的愛心。至於媒體宣傳,其實能免則免,做人一定要低調。”這是黃如論常說的話。秉承這一原則,他極少出現在媒體的鏡頭前,每每完成一筆大額捐助,也從來不要求媒體報道。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個人及世紀金源捐出總額超過2.3億元人民幣的善款,但他卻不願意去央視舉牌,理由是“始終不想太張揚,那樣不好。”

一路走來,從沒有人可以確切統計出黃如論究竟為社會捐了多少錢。問到他自己,他想了想說道:“大概60億吧。這些真金白銀中,絕大多數都是我的個人財產。”他常常感念於在自己窮困的時候,得到過許多人無私的幫助,所以更懂得對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意味著什麼。“我此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年老退休後,可以走到那些捐建的學校看一看。生命終會走到盡頭,但你留給這世間的愛,卻會化為永不磨滅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