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斬,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蟬鳴梧桐


李斯是宰相,本來宰相是高高在上的,可以他竟然被趙高給滅了族,而且在李斯被滅族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為李斯求情。

這又是如何呢?

我想原因如下:

皇帝秦二世已經被邊緣化了,當時掌管朝政的只有趙高了。

在秦二世當了皇帝之後,趙高就開始遊說秦二世,告訴他人生在世,一定要及時享樂,否則,即使當了皇帝又有何用呢?

秦二世想了想,覺得自己的父皇秦始皇這麼努力,就連死都是死在遊行的路上,確實是很不容易。

他不想過秦始皇那樣的生活,所以,他聽從了趙高的建議,開始吃喝玩樂。朝中所有的大事,都是趙高給他彙報的。

在這種情況下,趙高就算是壟斷了朝中的信息,可以說那時候,沒有不怕趙高的人,因此也就沒有人替李斯求情了。,畢竟替李斯求情就是得罪趙高呀。

趙高把不聽命於自己的人,都給排擠掉了,剩下的都是聽自己話的人。

趙高自從勸諫秦二世當皇帝后,他就開始佈局,想要操縱秦二世了。在這期間,他就開始排擠那些忠於二世的人,大力提拔和重用忠於自己的人。

到了趙高要動李斯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被趙高給搞定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趙高開始告訴皇帝,說李斯想要謀反,然後,讓二世滅掉李斯的全族的。

最後在趙高的操縱下,這件事秦二世同意了。

李斯也就成了冤死鬼,皇帝同意的事,沒有人敢求情呀。

李斯自己承認了自己謀反,沒有人能夠救得了他。

趙高告訴秦二世李斯謀反,本來二世不相信,他覺得李斯都當宰相了,他沒有理由謀反呀。因此,二世先把李斯關到了監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人去查查,看看趙高是不是要謀反了。

秦二世的這個想法被趙高猜到了,趙高就讓自己的親信,偽裝成秦二世的人來拷問李斯,李斯不承認。

他們就把李斯打成重傷,一連三次都是如此。李斯害怕了,當秦二世真的派人來拷問他的時候,他直接說自己確實謀反了。

李斯一聽原來是真的,那就把他給滅族吧。


不才講史




李斯,秦國後期最突出的人才,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在的時候,李斯一路開掛,絕對是個人生贏家。秦始皇走了後,李斯悲哀的生活開始了,先是被人脅迫,後來被人排擠,最後被人腰斬,李斯的晚期,完全應了一句話:“活得不如狗”。

在李斯被腰斬前,面對這麼一個功勳人物,滿朝文武沒人求情,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李斯的人品真的如此差勁?

沒人求情,是因為秦始皇的時代,李斯讓很多人早就不爽了



李斯曾經做過小吏,是個妥妥的公務員,不過不是秦國的,而是楚國的。當時的文人們,愛國主義精神並不強。不甘心當個小小公務員的李斯,有一天決定去和一位“大牛”學習帝王之術,這個大牛叫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畢業”了,對“市面上的幾個國家”做了系統而深度的分析,李斯決定去秦國,一是秦國欣賞法家人物,商鞅就是例子;二是秦國重視外來人才;三是秦國素有大志(統一)。

無疑,李斯的路走對了。先投呂不韋門下,後被舉薦到了秦始皇那裡。當時的嬴政雖然年輕,但思想很活躍,很有抱負。

中間階段,秦始皇也曾經有了驅逐各國人才的舉動,李斯冒著危險,陳述驅逐人才的劣勢,大談留住各國人才的優勢。



《史記》寫道: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看出來了嗎?敢於直諫,李斯獲得了秦始皇更多的欣賞,也成了所有外國人才在京城的主心骨。

李斯的位置越來越高,成為了秦始皇手下第一位重臣,真正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斯的上位,引起了眾多人的嫉妒,嫉妒的人,既有秦國的本土派官員,也有各國來的人才。但李斯招人恨,主要是因為李斯給秦始皇出的“統一六國”的策略,什麼遠交近攻,什麼滅韓滅趙等。韓非子就因為反對“秦國先攻打韓國”而下了獄,最後送了命。

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攛掇一國領導,攻打你的祖國,你該作何處理?你會對這位感恩戴德,還是仇深似海?想必會是後者。

所以說,李斯在秦始皇時代後期,支持者就已經少了很多。本土派看不慣他的得志,國外派恨他建議攻打自己的祖國。

李斯在秦始皇死後的助紂為虐,很招人恨


(趙高)

秦始皇死的時候,身邊只有趙高、胡亥和李斯。為了讓胡亥上位,趙高逼迫李斯篡改遺詔,並且讓其矯詔賜死扶蘇、蒙恬。

李斯本來是不願意的,但在趙高的嚇唬、逼迫下,做了虧心事。可惜,扶蘇見到了“矯詔”,自殺了,蒙恬也吞藥了,而在朝廷的蒙毅,在趙高和李斯的配合下,也被整死了。

朝廷官員並不都是傻子,很快就猜到了李斯夥同趙高等人做了什麼壞事。也是的,本來關係一般的兩個人,突然之間關係好了,這說明兩人之間一定發生了什麼。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斯和趙高,同樣想掌控朝廷,最後是趙高仗著比李斯更不要臉,做人更陰狠,把李斯推到了懸崖邊,在趙高“挾持”下的胡亥,判了李斯一個腰斬。

朝廷其他官員非常高興,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場“狗咬狗的戰爭”,對於李斯的遭遇,幾乎所有人都有兩個字準備著:“活該!”

確實活該,優秀的扶蘇被推下馬,重臣蒙恬蒙毅兄弟,雙雙被暗算。這樣的李斯,誰會求情?可能,大家巴不得李斯趕快死。

所以說,秦始皇死後,李斯的種種舉動,實在過分。這樣的人太招人恨了。

無人為李斯求情,是怕受牽連



李斯所在的那個階段,朝廷的各級官員看得很清楚,趙高、李斯都是小人,但趙高更卑鄙、更陰狠,而秦二世就是個傀儡。

這種情況下,誰敢求情?為李斯求了情,趙高能放過嗎?大概率不放過。誰敢給李斯求情,誰就會被劃到李斯那個陣營,如此下去,誰就會被趙高下毒手了。

所以說,李斯也不是沒有一點支持率,只是,面對趙高的“淫威”,大家保持了沉默,一個對皇帝都敢“指鹿為馬”的傢伙,誰還敢惹?無人求情,無人敢擋。



於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理由是“謀反”,李斯怎會謀反?沒錯,是屈打成招了。

綜合來說,李斯被腰斬,無人求情,是因為三個原因:一是李斯曾經出主意,滅六國,失去了大家的擁護;二是李斯篡改遺詔,矯詔殺死扶蘇,蒙恬,讓大家失望;三是迫於趙高的“淫威”,大家不敢規勸和求情。


藍風破曉


李斯是個有功之人。

沒有李斯的運籌帷幄,或許大秦根本統一不了天下,他的一些政治主張,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可以說,他是中國封建體制的奠基人。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立有不世之功的大人物,卻落得個被腰斬的悲慘結局,令人唏噓,令人悲嘆,臨刑之前,李斯老淚縱橫,悲嘆道:“我這輩子活得不如一條狗啊!”


最為諷刺的是,李斯所受的“五刑”,卻是他自己發明的,所謂“五刑”,極其殘忍,極其恐怖,其刑罰如下:

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

那麼,李斯到底犯了什麼錯,竟然遭受如此非人之刑呢?

原因是李斯得罪了小人趙高。

李斯不死,趙高活得不自在;李斯不死,趙高睡覺不踏實;李斯不死,趙高就不能大權獨攬;李斯不死,一個天大的機密就有洩露的風險。

這個機密,讓趙高如坐針氈,讓胡亥茶飯不思,所以李斯只能去死,因為只有死人,嘴巴才是最嚴實的。


這是個不能說的秘密。這個秘密只有三個人知曉,一個是趙高,一個是胡亥,一個是李斯。

這是個什麼秘密呢?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突然病倒了,秦始皇深知大限將至,於是把心腹李斯和趙高叫到了臥榻之前,交待後事,並讓趙高代擬了傳位於長子扶蘇的詔書。

第二天,秦始皇駕崩了,此時詔書還沒發出去,這時候,趙高眼珠子一轉,動起了歪腦筋,他打起了遺詔的主意。

趙高深知,他與扶蘇是死對頭,平日裡沒少在秦始皇面前構陷扶蘇,扶蘇早就對他恨之入骨了,倘若扶蘇繼位,他死無葬身之地。

趙高為了活命,決定冒險更改遺詔,可是,他眼前最重要是說服李斯,因為李斯不點頭同意,這件事根本做不成。


這天夜裡,趙高悄悄地找到了李斯,試探道:“李大人,皇帝的詔書已經在胡亥的手裡,現在誰是未來的皇帝,全憑你一句話了!”

李斯聽了之後,手心直冒汗,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正色道:“你這是亡國之言啊,這是人臣該說的話嗎?”

趙高詭異一笑,眼睛死死地盯著李斯,繼續說道:“大人,如果扶蘇繼位,當宰相的會是蒙恬,而不是你啊!”

李斯陡然一驚,趙高說的是實情,蒙恬是扶蘇的心腹,如果扶蘇繼位,宰相之位一定花落他家了!

“容我想想吧!”李斯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後,終於點了點頭。

趙高一句話戳中了李斯的死穴,人都是有私心的,李斯也不例外,但這次,私心最終害死了李斯。


那麼,李斯被腰斬,為何無人替他求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趙高指鹿為馬,大權獨攬,連胡亥都成了他的傀儡,廟堂之上,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大臣們哪怕流露出一點點同情李斯的意思,都有可能被劃入李斯的同黨,慘遭滅族,所以,誰敢替李斯求情啊,除非想死!


一半秋色


李斯的結局是可悲的。這麼一個功勞赫赫的人,按道理,是可以擁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但是,公元前208年,他卻在咸陽街市,被處以腰斬。最可悲的是這樣一個功勞赫赫的人卻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李斯自找的,為為何這樣說呢?

1、沙丘政變

在沙丘政變上上了閹宦趙高和胡亥的賊船,假傳聖旨,害死公子扶蘇,良將蒙恬,讓煌煌大秦江山傳入了無能無德的二世祖胡亥手裡。在這一刻李斯的結局便已經註定了。趙高何許人也,指鹿為馬清楚異己的小人,胡亥上位後趙高又怎會容的下李斯這個丞相呢。

2、趙高勢力龐大

秦二世當政時,趙高將鹿牽至朝堂之上,指鹿為馬,二世不勝驚訝曰:明明是鹿,你為何說成是馬呢?趙高曰:陛下請允許我問問朝堂上大臣們,到底是馬還是鹿。有的趕緊附合曰馬;有的敢怒不敢言;有的實話實說曰鹿。結果後來說鹿者皆被清除,這便是有名的指鹿為馬。

從此,大臣們都知道趙高的厲害,都懼怕他。趙高仗著恩寵有加,說一不二,更加為所欲為。再結合除掉李斯本就是趙高的計劃,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你李斯曾經有多大功勞,又有誰敢站出來為李斯說一句話。


柿子殿下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李斯的結局是可悲的。這麼一個功勞赫赫的人,按道理,是可以擁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但是,公元前208年,他卻在咸陽街市,被處以腰斬。



不可悲呢?最後才翻然悔悟,衝著兒子說道,“我想和你再牽著一條黃狗,一起去上蔡東門,打獵追逐野兔。可……辦得到嗎?”父子二人面對面,痛哭。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話很感人。有人提出疑問,滿朝文武為何沒人給李斯求情呢?

實際上,在沙丘,走上趙高這條賊船的時候,結局早已註定。為什麼這麼說?

沙丘政變,主動者是趙高。李斯不過是在趙高的花言巧語下做出的決定。說白了,主動權在趙高手上。趙高來談判,是忌憚李斯,被迫妥協。若是一旦成功,一則李斯懷揣把柄,二來趙高想往高處走,李斯想名位富貴,兩人矛盾衝突,那又該怎麼辦?



趙高給出了答案。

第一步,憑藉和二世皇帝的關係,首先除掉有威脅的人,如蒙恬、秦王室。以鞏固自己的權勢;

第二步,除掉李斯。相比較來說,趙高比李斯有優勢——趙高擁有二世皇帝的信任。不只是簡在帝心,更是絕對信任。李斯沒了這點,就是如同失去爪子的“老虎”。

所以,趙高主動出擊,下套……找上李斯,說道,“函谷關以東盜賊並起。但是呢,我們的皇帝胡亥卻在胡鬧,又是讓人修阿房宮,又是讓人蒐集玩物。我位卑,你身為丞相,是不是該勸諫一下?”李斯答覆趙高,“我倒是想勸諫,就是沒機會。”趙高說道,“那我幫你打聽。皇上閒下來,我就來通知你。”



結果呢?趙高在胡亥休閒娛樂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來通知李斯。消息本就是錯的。李斯不知道,又犯傻,被拒三次,還想著進諫。胡亥很生氣,感到莫名其妙,“李斯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瞧不起我?”趙高進讒言,“陛下,您已經即位。丞相卻依然是丞相,他那是想割地封王,提高自己的地位。另外,我曾聽說丞相大兒子三川郡守李由,和楚地那些強盜有書信來往。”

李斯得知趙高陰謀,怒不可恕。直接上書二世皇帝,並直言不諱地批評趙高,揭露他那一副野心家、陰謀家的嘴臉。胡亥絕對信任趙高,會聽李斯的?胡亥不是秦始皇,他不但沒聽。反而原原本本告訴了趙高。且,讓趙高查辦李斯。



不言而喻,李斯最終被冠上了謀反罪。看過李斯的口供,胡亥很高興,“沒有你,我幾乎被丞相騙了。”

這樣的局面,誰來求情?況且,李斯得罪了不少人。如曾經的焚書。再如李斯為討好胡亥上書的《行都責書》,直接將法家的治國之術徹底極端化。臣民無不惶恐,尤其是民眾,處於苛刑的恐怖之中。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李斯從一開始,註定了輸。


三叔小記


李斯被腰斬時,犯的是謀反罪,這個罪名李斯自己已經承認了,滿朝文武大臣自然不敢為他求情,而且就算求情也沒用,一是看不到秦二世胡亥,二是就算看到胡亥為李斯求情的話,也不過是多一個陪葬的人。

李斯是布衣出身,其飛黃騰達有其勵志的一面,卻也成了他的弱點。



李斯是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也就是楚國人,他早年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李斯後來能成為秦國的丞相,跟他當小吏時一段人生經歷有關。

李斯在當小吏時就善於觀察,他分別看到兩隻老鼠在不同環境中的鼠生態度,讓他感慨萬千,也讓他起了想要幹一番事業出來的思想,這兩隻老鼠一隻在廁所,一隻則是在糧倉,在廁所的老鼠吃的不好,還要提心吊膽的,因為廁所來往的人多,看到有人來就要趕快逃走,甚至連狗都會來欺負它們,而在糧倉的老鼠吃的又好還不用擔心人或狗帶來威脅,李斯感慨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過的好不好,就跟老鼠一樣,要看會不會選擇環境和抓住機會。”

不甘平凡的李斯當即辭職,跑到齊國拜荀子為師,學帝王之術,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不過他信奉“人性本惡”論,偏向以“法”治國,所以他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弟子,也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學有所成後,對天下各國進行分析,覺得秦國的環境最有利於他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就揹著包袱來到了秦國。


李斯到秦國的時候,秦國是呂不韋當權,李斯去拜見呂不韋,一番交談後得到呂不韋的器重,成了一名郎官,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機會,李斯就跟嬴政說現在秦國這麼強大,六國勢微,正是完成統一事業的好時機,千萬不要錯過,嬴政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立馬拜李斯為長史,聽取李斯的離間之計,派人拿著金銀財寶去遊說六國,離間各國之間的關係。

李斯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拜李斯為丞相,李斯參於制定法律,堅持實行郡縣制,反對分封制,又制定了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制度,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諸子學說,這些種種都是為了加強統治所採取的手段,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更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



趙高利用李斯的弱點,鼓動他參與了篡改遺詔,也為李斯的死埋下了伏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宣揚秦朝國威,也想讓自己的功績流傳千古,搞起了東巡大戲,在他第五次東巡的時候,在出巡途中病倒,知道自己撐不過去的秦始皇這才起了立儲的心思,就找來宦官趙高代擬詔書,讓長子扶蘇趕回咸陽主持喪事,以此確認扶蘇繼承者的身份,趙高素來為扶蘇所厭,因此害怕扶蘇繼位後會對自己不利,在秦始皇讓他派使者發出這份詔書時,趙高陽奉陰違,假意答應,卻暗中扣住了詔書。

當時李斯根本不知道這件事,並不知道秦始皇已經確立了扶蘇太子之位,秦始皇駕崩後,李斯怕秦始皇的死訊傳出會引起諸皇子的爭奪,國無主也容易引起天下大亂,因此封鎖了秦始皇的死訊,假裝秦始皇還活著,日夜兼程往咸陽趕,趙高則先說服跟著出巡的胡亥搶奪皇位,胡亥當然巴不得,隨後趙高又去找李斯一起篡改遺詔,李斯剛開始不肯,趙高就問李斯如果扶蘇繼承皇位後,你覺得丞相之位是會給你還是會給扶蘇信任的蒙恬?

李斯經過一番打拼才能享受這榮華富貴,自然不想這一切成為泡影,一番思想鬥爭後,就向趙高妥協了,於是和趙高合謀,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炮製了份詔書命扶蘇和蒙恬自裁,扶蘇接到詔書後就自殺了,蒙恬攔都攔不住,蒙恬卻不肯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去,不肯自殺,使者就將他囚禁在陽周,而蒙恬的弟弟蒙毅也被胡亥拘留在代地。

李斯被腰斬時,朝廷早被趙高弄的是烏煙瘴氣,都是趙高說了算,誰還敢跑出來為李斯求情。

胡亥成為皇帝后,一心想著享樂,又害怕自己得位不正會被發覺,那樣子就沒法享盡人間歡樂,因此聽從趙高的話,對潛在威脅的人進行屠殺,實行真正的暴政,將生殺大權交給趙高,趙高將蒙恬、蒙毅兩兄弟害死後,對秦始皇的兒女也舉起了屠刀,對胡亥的兄弟一次就殺了十二個,將10名公主和胡亥六位兄弟碾死,刑場慘不忍睹,還有幾位兄弟也都被逼著自殺,趙高如此胡作非為,胡亥卻是深表欣賞,可想而知對朝臣們有什麼樣的威懾力,另一個方面趙高排擠掉敢於直言進諫的官員,安插了大批親信在朝廷。


這個時候朝廷已經不是李斯說的算,是趙高說的算了,李斯想要見胡亥都見不到,趙高騙胡亥說天子應該保持神秘感,最好躲在深宮,有什麼事讓他去處理就好了,胡亥就把決斷之權交給趙高,自己沉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當李斯父子被趙高誣陷謀反的時候,李斯寫了申訴書給胡亥,還提醒胡亥當心趙高,胡亥卻把李斯寫的給趙高看,過了幾天李斯帶著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聯名上奏胡亥,建議暫停阿房宮等一些勞民傷財的事項,卻惹得胡亥大怒,下令將他們都交給司法官審辦,馮劫、馮去疾痛心之餘,在獄中自殺結束了自己生命,而趙高則對李斯天天嚴刑逼供,讓他承認自己和兒子謀反,李斯逼不得已招了假供,而趙高為了防止李斯翻供,派自己的親信扮成御史、侍中、謁者,對李斯輪番提審,李斯一翻供就對他進行拷打,到最後胡亥真派人來審問李斯時,李斯也只敢以假口供招認,就這樣李斯坐實了謀反罪。


李斯已經坐實謀反罪,這種罪名可不是一般罪名能比,加上李斯的身份也尷尬,他雖然位極人臣,卻是個外來戶,他是外來戶,卻在滅六國過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六國的人對他也是恨之入骨,加上趙高把持朝政胡作非為,秦二世不僅不管,還對他信任有加,朝廷文武百官都是保命要緊,誰還敢幫李斯求情,在李斯死後沒多久就出了個“指鹿為馬”的事件,朝臣們要麼不說話,要麼就順著趙高的意思說,那些弄不清趙高意圖的人說了真話,結果都被趙高殺了,所以沒人為李斯求情,主要還是懾於趙高的淫威,對胡亥失望不敢站出來為李斯求情。


歷史紅塵


李斯是何許人也呢?秦始皇的當朝宰相,不得不說,李斯這個人有著雄才大略,是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最為偉大傑出的政治家之一,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大業之中,推波助瀾,居功至偉。更是為秦始皇修建了一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的皇帝陵墓。

李斯的一生可謂是順風順水,仕途得意。從秦朝的一個小小的官員不斷的抓住機遇,一路高升,做到了丞相之位。在秦始皇去世之後,李斯又和宦官趙高假傳聖旨,奪得了秦朝的太子扶蘇的王位。所以後世對於李斯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李斯是否能稱得上君子,實在是難以評價。

李斯扶植秦二世上臺之後,二人對於政事難以統一意見,李斯難抒己見,最終被秦二世送上了斷頭臺。在臨死之前,李斯還曾說過,只怪自己當初選錯了一條路,不然現在可能在在田間山野攜手自己的老婆孩子一起打獵,過著閒雲野鶴的平淡生活。其實李斯這麼說也是別有意思,當初如果沒有假傳詔書,扶蘇登基,那麼今天就算是政見不合,扶蘇也依然會讓李斯告老還鄉,不至於引火燒身。

指鹿為馬

秦朝的大好的根基完全是葬送於趙高和秦二世之手,曾經在朝堂之上趙高拉過來了一隻鹿,可是他偏偏說這是一匹馬,於是便詢問朝中大臣,此物到底為何?有的人順著趙高說瞎話,有的便敢於直言進諫此乃是馬。後來說馬的人都被一一清除,趙高仗著秦二世恩寵有加,肆意妄為,無人敢和他作對。

試問這樣橫行霸道之人,滿朝文武又怎麼敢去招惹呢?更別提替李斯求情,自然是不會有人站出來的。


人皆可為舜禹


李斯的死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首先趙高這個人雖然沒有李斯有文化,但趙高這個人對於人心的把握,和對為人處世的考慮,可比李斯要高明的多。

趙高一直密謀掌握大權,第一步是控制皇帝,因為趙高從小教胡亥讀書,因此胡亥很相信趙高,當秦始皇死時,趙高對李斯說:“以一旦扶蘇上位,一定會重用蒙氏一族,到時你李斯就會失去權利核心,而李斯是個愛權如命的人,他絕對不允許自己失去權利,因此配合趙高下了一道假召給扶蘇,再解決掉了扶蘇和蒙恬以後,趙高完成了控制權利的第一步。

第二步,趙高以此時正在爆發的陳勝吳廣起義為引線,對胡亥說,李斯的兒子和陳勝是同鄉,李斯早晚也會反叛,於是胡亥把李斯下獄。

在此之前趙高為了確認他對百官的威懾夠不夠,還在朝堂上當著胡亥的面,來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遊戲。胡亥是個傻子,可是百官不是傻子。

所以當腰斬李斯於街市的時候,沒有人為李斯求情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百官明白,皇帝只聽趙高一人的,趙高就是第二個皇帝,他想讓誰死,誰就得死,誰敢反對,就是同黨,那個不睜眼的百官會自己去找死呢?



陽春三月的牽牛花




李斯被腰斬,為什麼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這個問題提的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好的娘哭好—好死了!

李斯是誰?李斯是大秦國的丞相。他雄才大略,在協助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華夏過程中,他出謀劃策厥功至偉。秦國建立後,他定疆域劃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加強封建集權統治,使中國開始成為偉大的統一國家,可以說,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也是為數不多的智慧超群丞相之一。



但是李斯一生也犯了一個最致命錯誤,那就是秦始皇死後,他夥同趙高,逼死扶蘇,擁立胡亥,這一步臭棋把秦朝推向了覆滅的深淵,李斯也被腰斬,滅門三族。

李斯被腰斬,為什麼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這裡面原因特別複雜,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當時要治李斯死罪的是趙高。趙高是秦二世言聽計從的紅人,官拜中書令,炙手可熱,權傾天下。他用指鹿為馬的策略建立了自己集團勢力,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沒有一個人敢惹趙高。所以當趙高把李斯下大獄,滿朝文武大臣人人只圖自保,沒有一個人敢於仗義執言,為李斯說上一句話。



二、趙高治罪李斯的理由是,李斯和兒子李由勾結項羽項梁起義軍。這項反叛罪名一出,所有人都唯恐牽連到自己,躲還躲不及,誰還敢惹火燒身。

三、李斯得罪了孔孟學派的利益集團。李斯是荀家學派的代言人和忠實操作者,焚書坑儒,李斯是謀劃者和實際執行人,所以以王綰等一批儒家朝廷重臣都想落井下石,早日治李斯於死地?

四、李斯得罪了六國君臣,他們時刻不忘亡國之恨,對李斯更是恨之入骨。

五、李斯得罪了天下百姓。李斯為了秦朝利益,制定嚴峻苛酷刑法,對黎民橫徵暴斂,修長城,建阿房宮,築秦始皇陵,妻離子散白骨成堆,李斯作為大秦帝國丞相,人人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

綜上所述,李斯腰斬,沒一個人求情,沒一個人同情,這是李斯悲劇,更是時代悲劇!


蟬鳴梧桐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為什麼李斯被腰斬,滿朝文物大臣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的原因如下;

首先,李斯在秦始皇時期,背叛老師呂不韋,妒忌陷害韓非。

李斯作為呂不韋的門生,有師生之誼,呂不韋逐步將李斯帶到秦國的權利核心地位。(韓非,劇照)

作為一個一般人肯定要感謝呂不韋的再造之恩,畢竟吃水不亡挖井人嗎,可信李斯卻在秦始皇對呂不韋的處理問題上積極支持殺呂不韋,除之而後快。

強烈的功利心,使得李斯要取而代之呂不韋,成為秦國的新丞相,最終,呂不韋死於自己的門生手上。

韓非作為李斯的師兄,有同窗之誼,本身兩個人應該相互扶持,但是李斯害怕秦始皇重用韓非,畢竟韓非的個人能力在李斯之上,李斯心裡是有個底的。

李斯害怕韓非危急自己的地位,害怕被秦始皇冷落,於是乎,李斯離間韓非和秦始皇的關係,後李斯下獄,送毒逼殺,韓非含恨而死。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李斯是個無道無德的卑鄙小人,連老師和同學都殺,這個人太可怕,所以說秦廷裡沒幾個人敢和他站一個陣營。

和宦官趙高狼狽為奸,誅扶蘇殺蒙括,與虎謀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也。(李斯和趙高,劇照)

李斯作為大臣,並不是個賢臣,賢臣是不會和宦官狼狽為奸的,而李斯卻和趙高形成了政治聯盟,篡改秦始皇的遺詔。

用假遺詔責令並無過錯的長公子扶蘇自殺,又派人去賜死戰將蒙恬,使得秦朝失去浩然正氣,又立呆瓜胡亥為帝,這種自毀長城的方式也為了後期大規模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

李斯滿滿以為自己能夠控制秦廷,自己能夠坦然的控制這個傀儡皇帝,但是宦官趙高不答應,一山不能容二虎,趙高也想一個人說了算。

你奸,他比你還奸,你狠他比你還狠,在權利的漩渦下,沒有真正的同盟,只有真正的利益,作為文臣的李斯卻沒想到這點。

趙高先下手為強,挾天子下令誅殺李斯,李斯連個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哎,可悲可嘆,與虎謀皮,下場能有好。

小人得罪了,君子得罪了,連讀書人也得罪了。(焚書,對當時的文化是一種毀滅,圖照)

李斯治下秦國,先前與趙高為伍,但在利益面前。後又開罪了趙高,與秦時期最大的小人成為了敵人。

其後,又為了利益出賣呂不韋,陷害韓非,再加上逼迫公子扶蘇蒙恬自殺,使得秦國失去治國之基,賢能之士看到李斯這樣的人,絕對不會與之和伍,

李斯作為秦丞相時,建議秦始皇焚書,去除其它六國的文化,使的天下讀書人對李斯憤恨至極。

該得罪,你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你也得罪了,千不該,萬不該得罪的,你也得罪了,下場不好也是自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