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樂為何繁盛?"浪漫"與"現實"並存,盛世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中國的古音樂是以優美短句為詞再加以琴瑟合奏而成,《詩經》為開山之作也是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朗朗上口的歌詞配以優美婉轉的伴奏,才能夠形成好的音樂作品。在古代詩樂舞這三者是為一體的,正所謂是“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在經歷了漢樂府民歌以及建安七子以後,中國音樂到了唐代得到了空間絕後的發展。因為唐朝詩詞的繁盛,才有了音樂的昌榮。

一、 唐詩的縱橫捭闔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時光荏苒,唐詩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不停地出現在課本當中,不論是黃口小兒還是垂髫老朽也能隨手誦出幾句。詞,是音樂的靈魂。正是有了好的詞句,才能創造出喜聞樂見的作品。就像許多影視劇中出現的,皇帝設宴群臣時歌舞表演者在宮中邊唱邊跳。

1. 現實主義作品湧現

根據創作題材的不同,唐代樂曲詩歌可以分為很多種體裁。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便是有“詩聖”之稱的杜甫。但唐朝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創者,則是“初唐四傑”。他們分別是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

六朝時期的音樂多以綺麗為主,不論詞曲還是伴奏都過於重視言辭的修繕。但其四人一改當時文風,主張語言生動靈現,而又以寫實為主。代表作品當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到了中唐時期,社會動盪,一大批心懷天下的作者湧現出來。而少陵野老,便是這其中之一。他的三吏三別,堪稱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之作。杜甫倡導“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樂府體裁。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他將目光著眼於百姓的生活疾苦和朝廷的昏聵無能,在《兵車行》中他直言不諱的道出了李隆基的是是非非,而《麗人行》中無一譏諷語卻滿是對楊貴妃及其家族的鞭撻。

“由是米貴,居亦易矣”的白居易,在杜甫的基礎上又將現實主義作品再推高潮。他總結了《詩經》以來的樂律,繼續推進杜甫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以他的作品《立部伎》為詞創作的樂曲,可謂是唐代音樂的巔峰之作。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現實主義作品注重於寫實,也就是道出了民生疾苦和社會現狀。這類作品,詩歌語言方面通俗易懂卻又回味悠長。情到深處,便縱筆而抒。再由精通樂律者,為其譜曲,從而創造出了一首首不朽名章。

2. 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這是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對於屈原的評價。屈原所作的《離騷》可謂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而李白正是在此基礎上繼承發展。如果說僅有現實主義,那麼音樂未免也太過平淡,須得有虛無的浪漫空想主義配合,才能“繡口一吐,便是一個盛唐”。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家族與李唐王朝屬於血脈相連,但年代太遠所以也不算皇親。李白的作品流傳至今,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入皇宮時,不僅能夠作詞還能譜曲。一時間,深得唐明皇和楊貴妃喜愛。

李白的作品中充斥著豐富的想象力,而又柔和了擬人、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刻畫出一幅幅如夢如幻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首詩便是其根據新樂府古體創作而成,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又飽含著悲憫的抗爭情懷。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中,浪漫主義作品的代表作。李白是個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詩人,正是有了他的推進才使得盛唐音樂波瀾壯闊。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樂”

。王維素來喜愛參禪悟道,因而有“詩佛之稱”。他平日裡多愛遊山玩水,且重恨傷離,因而以他的作品為詞所創作出來的歌曲大都具有濃烈的思想情感。比如,《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所改變的《陽關三疊》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

3. 浪漫與現實的結合

李白與杜甫合稱為“李杜”,後人評價為“李杜詩篇萬口傳”。此二人一個是浪漫主義的代表,另一個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殊不知,二人還是惺惺相惜的老友。聞一多曾感慨道“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他們兩人的糅合,則代表著唐代文學浪漫與現實的交織。二人一道暢遊齊魯,並互相學習借鑑為詩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利好。也正因如此,推動著唐朝音樂不斷向前。詩與歌,詞與曲,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

浪漫與現實的關係,就像是陰陽結合,缺一不可。

正是因為大量詩歌作者的湧現,才為音樂的旋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自唐以後,詩歌舞三項各自發展,自成一派但也是因為唐朝的音樂為後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二、 大唐音樂興榮的其他因素

如果僅僅是文學造詣急速發展,是遠遠不能推動音樂文化發達的。除此之外,還包括許多其他原因。古代的音樂,大都是帝王將相或達官貴胄所喜愛之。普通百姓對此,可謂是可望而不可即。

1. 君主的大力推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封建統治時期,不論是臣子還是黎民百姓都是圍繞著皇帝一人而展開的。只有明確聖心,才能得起青睞。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酷愛文藝之帝王,琴棋書畫,宮商角徵樣樣精通。

《舊唐書》“貞觀七年,太宗親制《破陣舞圖》”。因為長孫皇后喜愛蘭陵王,所以李世民愛屋及烏也尤其喜歡《蘭陵王入陣曲》,以至於親自編排舞蹈音樂。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承襲他的愛好,親自編排了《上園曲》,他的妻子武皇后也親自編排了《聖壽樂》。

說道最喜愛音樂的帝王,當屬唐明皇李隆基莫屬。他所作的霓裳羽衣舞以龐大而多變的曲體,伴以磬、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等樂器向世人展現了唐代樂舞的最高水平。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李白的所作的《清平調》均是以此為主題。

2.

國立音樂機構

《新唐書》“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屬太常寺。武則天如意元年。改為雲韶府,以宦官為使。”李淵首創了由國家創辦的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太常寺。專職於供祭祀朝會或者帝王饗宴時表演。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舊唐書·禮樂制》“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唐玄宗痴迷於音律,故而又設置了梨園。由他自己親自掌管教習工作,此後便將從事戲曲行當的人士稱為“梨園弟子”。

元稹曾說“玄宗愛樂愛新樂,梨園弟子承恩橫”,可見當時他們的得寵程度,從而玄宗愛樂之情可見一斑。而後唐玄宗又在宮中設置了教坊,此後太常寺負責正規場合的歌舞樂曲而教坊和梨園則負責平時消遣。

3. 外族音樂的引入

自漢末以來胡人內遷,而後進入南北朝時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進行了充分的民族融合。唐王朝建立以後,李世民實行開放包容的外交策略。同時,再度啟用絲綢之路。中原本土音樂在十六國時期就已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到了唐朝又融合了西域音樂元素。

影響中原音樂頗深的有西域的西涼樂、庫車樂、龜茲樂、康國樂、安國樂、薩珊樂;還有東部的高麗樂以及日本樂。就比如備受矚目的《霓裳羽衣舞》,則是唐玄宗根據印度的《婆羅門曲》所作,而後又配上李白進獻的詞。

文化的交流也是雙向的,比如李世民作編排的《蘭陵王入陣曲》就對日本音樂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日本史》“本朝所傳樂制,五音六律,蓋始受之於隋唐”。也就是說日本的音樂起源,來自於隋唐兩代。

4.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

唐代音樂為何繁盛?

俗話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會有人再去痴迷於五音六律。即使是皇帝面對百姓疾苦,也會無心於創作。因為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之人,必定會產生反心,自己的皇位也會坐不穩。

唐太宗李世民自玄武門之變上位後,對內推行輕徭薄賦之政,對外廣開貿易渠道。一時之間“貞觀之治”,名聲大噪。同樣喜歡音律的女皇武則天,她在位時經濟也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而藝術造詣最高的唐玄宗,更是開創過“開元之治”。正是因為有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使得帝王或者百姓都有了閒心來搞藝術創作

結語: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李隆基在盛世痴迷音樂,又因迷醉美人而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得大唐一時之間,大廈將傾。唐代音樂的歷史,正是唐朝的興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