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2020年的春節,好像並不那麼順利。​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老實說,小谷不知道怎麼樣形容編輯部所有成員的春節。


大局之下,個體的悲歡顯得那麼渺小。


數字之中,你我的悲喜都被裹挾其中。


春節之前,我們編輯部寫過《切爾諾貝利》,以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和電影《極度恐慌》(戳藍字看全文)。


今天我們想發佈編輯部三位成員的隔離日記,一位是正常甲流發熱但也在自我隔離當中;一位是家裡有確診病例的小谷,因為非親密接觸在自行隔離正在等待檢測結果;還有一位擔心傳染整日蝸居在家中的普通人。


小谷想:這三個樣本中可能有一個是你的狀態,也希望看了文章的你,能夠在留言區說下你的隔離經歷。


遠在屏幕那端的你,還好嗎?


1、非親密接觸在自行隔離的我


我的日記有點長,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


1月19日


回家的前一天,和同事交接好節前剩下的工作。


因為春運車票緊張,搶到了提前幾天回家的車票,直達的票早已被搶光,只剩換乘的車票。


凌晨四點,從北京西往南走的高鐵。


下班回家後收拾行李,特地拿出了口罩放在桌上,提醒自己路上記得戴口罩。


因為這幾天在微博上刷到幾條武漢的新聞,儘管沒有官方正式的聲明,但心裡總覺得還是戴口罩比較保險。


收拾好行李,沒想到第一步難在預約打車上,本以為只要提前預約就可以打到車,但APP上多次預約都顯示沒有接單,一度以為自己要乘夜班公交車到北京西站。


好在等到零點的時候,終於有司機接單。


不然得知我打車難的朋友,就要凌晨兩點來送我去西站,儘管不希望麻煩到她,她堅持為我想各種辦法。


到北京西,進站檢票非常順利,沒有等待的時間,這個時間點人並不多。


候車室裡座位都坐滿了人,還有堆在過道上的行李箱。有一些人戴了口罩,有一些人沒有戴口罩。


大家的臉上除了過夜的疲憊,還有對於回家的期許。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1月20日


凌晨四點。


夜行的高鐵上,我以為自己會呼呼大睡,沒想到睡意寥寥,刷微博看到幾個熟悉的大V在呼籲大家出行戴口罩,尤其是人多密集處。


我開始意識到武漢事情的嚴重性,想到自己即將在武漢站換乘,心裡不禁緊張了幾分。


上午八點三十分。


抵達高鐵的終站——武漢站,眼見會有很多人一同下車,當我一聽到廣播裡通知的聲音時,立馬起身拿好行李站在車門前。


下車前戴好口罩,看了看,同行的只有一對母子戴了口罩。放眼望去,戴口罩的人和北京西站一樣,寥寥可數。更多的是和以往一樣,大家在等車或趕車。


上午九點零八分。


在武漢站換乘,待了將近30分鐘的我,上了第二趟高鐵。


手機上推送了一些關於武漢疫情的新聞,才知道這種病症學名“新型冠狀肺炎”。微信群裡也漸漸有一些親友在討論這種病症。


儘管病症開始被大家慢慢了解和知道,但它的嚴重性還沒有被意識到。


在武漢站換乘時,我全程一直戴著口罩,包括第二趟高鐵上,連水也不敢打開喝。


高鐵上,有小孩在過道里跑來跑去,有家長的呵斥聲,也有外放的抖音音樂。


看似和往年春運的回家車程沒有太大的區別,大家都有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家。


中午十一點五十五分。


到站,這趟長達8小時的奔波終於結束了。遠遠就看到等在出站口的爸爸,因為戴著口罩,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認出我。


路上和爸爸說起武漢的疫情,問了問家這邊的情況。


爸爸說這只是武漢發生的事情,其它地方不會有的。


聽到他較輕鬆的語氣,我意識到這裡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武漢正在發生的事情,因為沒有新聞會有個全面的報道。


一進家門,看到媽媽開心的笑容,她伸出手準備抱我。但······被我“無情”地拒絕了。


以前,我肯定會回個大大的擁抱。現在覺得還是不抱為妙。


還沒來得及和她說,我立馬鑽進浴室洗澡,換了全身的衣服。出來就被媽媽調侃,說我去了北京,竟然還有潔癖了。我和她解釋,因為剛從武漢回來,那邊現在有肺炎傳播。


我媽說,那是武漢,又不是這裡,新聞都沒說什麼。


看到爸媽接二連三相似的反應,雖然心裡知道可能沒有那麼簡單,但也希望能和他們說的一樣,不會有大問題。


家,和往常一樣,格外熱鬧。


在廣東生活的姑姑一家和伯伯一家都回來了,因為我們幾家都住在一棟樓裡,所以都在一起吃飯、聊天和玩耍。


1月28日


距離回家差不多已是一週的時間,看到家人群裡有一份“經武漢返鄉人員名單”的表格文件,裡面有詳細的個人信息,含身份證號碼、時間,車次及座位。


打開粗翻一了下,沒看到我的名字,以為是沒有被記錄,內心有些小小的鬆一口氣。


之後,微信連續收到幾個人發來的消息。他們帶著截圖問,裡面是不是我?身體上有沒有問題?


我看到圖上的名字,才意識到自己只是沒看到。


很快,爸爸收到居委會打來的電話,對方仔細詢問了我的情況,從北京西乘高鐵,在武漢站換乘,待了半小時。


而在武漢上大學的表弟,在那之前已經開始每天接聽居委會的電話。


他們希望我們自己做好隔離,不要外出,會派專人來定時檢測體溫,以及隨時瞭解情況。


因為我們整個家族每年過年都要住在一起,包括姑姑一家,伯伯一家,都住在自建的一棟房子裡,分別住不同的樓層。


為了配合居委會的工作以及不傳染到家人,我選擇獨自住在鄉下,爸媽每天都會開車來給我送飯菜。


這大概是目前過得最難忘的一個春節。


每天和外界的交流,僅靠手中的手機。看著屏幕上不斷刷新的疫情確診人數,以及湖北地區的疫情現狀,內心百感交集,無力到不知說什麼好。


每天和爸媽見面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隔著窗戶看到戴著口罩的他們,只有一雙眼睛露出。


儘管不能說話,但我知道他們比我更難受,更加希望我沒事。在老家的外婆,更是不敢告訴她我的現狀,因為如果她知道,一定會在家裡不停擔心。


媽媽除了每天來給我送飯,還要去上班。


因為單位取消了春節假期,她在市場服務中心工作,每天都要提前去農貿市場督促清掃和消毒,看有沒有人在出售家禽,給附近人普及疫情預防知識。


我們這裡也是口罩難求,去各大藥店問了都沒有。有個別藥店一個普通的口罩要賣18元,問可不可以打單,直接被拒絕說愛買不買。


還好家裡去年網購為了湊單,買了20個口罩,被媽媽翻出來,真是及時的“救星”。


很難想象,春節的大街小巷會冷冷清清,各家各戶大門緊閉,每條道路都有疫情防控點,對進出人員進行登記和測量體溫。


家人群裡也不再是熱鬧的拜年信息,刷屏的都是疫情信息。


獨自待在鄉下,沒有WIFI,也沒有電腦,隨身帶的只有書和筆。有時候刷手機刷得心灰意冷,就把自己放進書裡調適下。


每天能說上幾句話的時間是測體溫時,工作人員和我交流情況,問有沒有發熱,有沒有胸悶,有沒有乏力,有沒有咳嗽,有沒有食慾不振。


臨走前,他們又會囑咐幾句,在家放寬心,保持平常心,有不舒服的地方及時彙報。


距離解除隔離觀察還剩5天時,那一天明明不是測體溫的時間段,突然來了工作人員,問我和表弟的接觸情況,因為武漢上大學的表弟在醫院確診了。


本以為我也要去醫院檢查,但經他們判斷,是非親密接觸關係,可以在家繼續隔離觀察。


對比現在全國上下這種預防疫情的形勢,雖然才過去10天,但一切都比大家當時看到的要嚴重得多。


昨天因為有些咳嗽和腹瀉,聯繫了醫生,他們給我開了一些藥,繼續觀察,同時安排了去醫院的檢查。


生日是每年除夕那天,今年許下的願望是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大家都平安健康,真心的希望。


未完待續

下午三點,這位小谷做了核酸檢測,目前還沒拿到結果。


讓我們共同祈禱,是個好結果。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2、甲流發熱隔離的我


1月20日


這是普通的一天,我們編輯部在猶豫是不是要寫寫故宮女主,可能該寫的都寫了,太mg的也不敢寫,沒有調查沒有啥發言權。


不如追憶一下當年炫富出名的郭美美,編輯部97年的小谷甚至沒聽說過她。


不如去找她做一下采訪,問問她出獄後的生活。


亦或者,預測下春節檔票房。採訪了社群裡的小粉絲,好多說買了《唐探三》和《姜子牙》的票,看來《唐探三》很有可能超過50億,《奪冠》和《囧媽》情況又會是怎樣?


最後,開會討論的時候,也許是經歷過非典,領導提醒我們過年回家的話一定要戴口罩,武漢出現了一種非常嚴重的肺炎,還推薦我們去看《極度恐慌》這個電影。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是那麼害怕。


1月21日


我們編輯部臨時決定更換選題,寫寫新型冠狀肺炎的恐怖。


我們社群人數雖然不多,也有很多學醫的朋友,他們來自北醫,協和,華西等等著名醫學院校。


他們在社群裡發了鍾南山院士的講話,當然社群裡也有另外一種聲音,有的人說,這根本是自己嚇唬自己,哪有那麼可怕。


其中有個夥伴在票圈發,這次的肺炎疫情不比非典輕,我們對他進行了採訪,他給我們科普了簡單的醫學知識,但也說自己不是學傳染病學的,不能下太多定論。


我們對幾個小夥伴採訪,他們均不是學傳染病的,在這個問題上都表示這個新型的冠狀病毒的情況不是危言聳聽,也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專家的話,提醒我們要注意防護,勤洗手和戴口罩。


我們注意到有一個wx大號竟然大言不慚地說我們有應對非典的經驗,所以這次一定能贏。但我們小夥伴都嚴肅地告訴我們,能戰勝病毒,但怎麼戰勝,用多大的代價戰勝,都很不好說。


這僅僅是他們的推斷,我們不敢在文章上寫。


當天我們就互相提醒家人帶好口罩等防護,在社群一再發文章,希望大家能從我們題目中明白,要重視。


力量有限吧,但總比不做什麼強。


1月24日


前兩天我們寫了《極度恐慌》這個電影,實際關於疫情的報道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了,我們很多記者朋友也去了武漢開始採訪工作,陸續從他們的看一看,票圈,我們也看到不少報道之外的側面,物資緊缺,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


但有朋友父母還是不太重視,有個朋友和我們說他爸還去買了野兔,把他氣得半死,有的朋友為怎麼也說服不了父母取消的家庭新年聚會而煩惱。


有個朋友要舉辦婚禮,她擔憂地告訴我,不知道能不能取消,她爸媽死活不取消,給她的原話是“疾病要重視,春節還是要繼續過”。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帶著焦慮和口罩,我坐飛機回了老家,機場沒有在上飛機前給測體溫,下飛機的時候給簡單測了一下。


1月25日


大年初一時候,疫情比好多人想象的嚴重的多,朋友打電話來,她的婚禮取消了。


有消息說北京可能要封城,本來大年初四的票,早上吃完早飯,我就決定大年初二就回北京。


改簽的時候,餘票還多。晚上的時候,有個本來打算一起回去的朋友沒搶到票了。


南方又溼又冷,沒有暖氣,連綿不斷地下雨,伴隨著鞭炮聲雨聲,新年第一天開始了,新聞開始疫情報道,大家開始給武漢要捐物資。


家裡的表哥來吃飯的時候告訴我們,他接到通知,告訴我們說要有醫療隊去支援武漢,他也報了名。


飯桌上,家裡的反應有的人擔心,說多危險,有的人說這時候就要衝在前面。


我問表哥,你害怕麼。


表哥說,不怕是假的吧,誰不怕呢,但想去。


我想想我們之前寫的極度恐慌那個電影文章,是不是我們寫的太隱晦了,醫生是會害怕的,不害怕不正常。


表哥邊喝邊開玩笑,沒準酒能殺菌,今晚多喝兩杯。


1月26日


回北京的時候爸媽送我去機場,路上也遇到了防疫檢測體溫,上高速的時候測量我的體溫是36.9。下高速還有次測量,爸媽測完後到了我,檢測的工作人員開玩笑西藏沒有病例,你們不是西藏的吧,說著給我測體溫,我的體溫是37.3。


檢測的人員語氣嚴肅起來,對我說,你下車來再測一下,體溫有點高。


我走下車,還是37.3,我媽忙解釋可能剛才路上開暖氣了,檢測人員讓我站會再測一次。過了幾分鐘,測量我的體溫是37.1,可以離開了。


到了車上,我媽還是長舒一口氣,想想馬上到機場,我還是有些緊張。體溫36.9,我帶著口罩,有準備回北京了。


北京機場人一點也不多,顯得有點冷清。


當晚1點,應該算27號了,我發熱了,體溫38.9,緊張的像做賊一樣的,我們一家開著車,去了一傢俬立醫院。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未完待續


上面是這位小谷吃過的藥,他沒做核酸檢測(當時去的私立醫院沒有檢測的盒子),但是咽拭子甲流顯示是陽性(醫院確診是甲流,按甲流在治療,已好轉),也去做了CT, 肺部沒有毛玻璃狀,暫時在家隔離,社區每天會監測他的體溫等情況。


3、普通人的隔離


我是1月17日離京的,當時武漢的疫情還沒有那麼嚴重,甚至,我都不知道這個事情。


後來,1月20日就看到網絡開始報道了,緊接著,鍾南山院士說:”人傳人“;確診人數開始暴漲。


大年初一,我們這裡也一改原來的喧囂熱鬧,街上也沒有多少人,我才意識到,可能疫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輕。


正月初二,去買口罩,消毒水,甚至84消毒液都賣光光了。擔心疫情越發嚴重,我們全家囤積了兩週的口糧,開始蝸居。


就像網上說的那樣 ,以前特別希望能待在家,什麼都不想,而現在,終於能放輕鬆了,卻很焦慮。


每天睡前看疫情報道,醒來看確診人數是否又增加了,看著近似直線的新增人數,真的是有些恐慌。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在迷茫幾天之後,我想,不能這樣荒廢日子,於是,我拿出了書櫃裡的書,原來,能安安靜靜地看書是一件真幸福的事情。


在家待著的“苦”可能一點算不上什麼吧,我們無聊的家,正是他們暫時回不去的地方。


三個武漢肺炎的樣本觀察:發熱隔離、非親密接觸隔離和普通人隔離


以上故事仍未寫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繼續報道“隔離期間的那些人、那些事”,請大家繼續關注!




PS:小谷整理了各類傳媒發佈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2019-nCoV)的深度報道,來源於各主流媒體及網絡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希望這一簡報有助於各位理解疫情及其影響下的每一個人,也希望大家面對冗雜的信息多加思考,多加判斷。


因為多方面原因,不能直接做成文章鏈接。


各位,可在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詞【媒體簡報】獲取。


希望,2020年,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