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應鏈戰“疫”啟示錄

農業供應鏈戰“疫”啟示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35鬥

疫情的出現讓社區電商和生鮮宅配模式再獲消費者青睞,彰顯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供應鏈各環節相互依存、信息融合的趨勢性。

3月9日,望家歡農產品集團宣佈完成6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美團點評戰略領投,現有股東隱山資本跟投,資金將用於加強“城市共享配送中心+縣域農業發展中心”建設,以及源頭採購共享平臺的發展等。據悉,此次融資是我國團餐供應鏈行業近年來最大的單筆融資。

望家歡的融資事件也說明,有穩定農產品供應鏈保障能力的企業將持續得到市場和資本的青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供應鏈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35鬥了解到,由於運輸渠道受限、生產端“賣不出”、消費端轉向線上模式,各種疫情影響下的非常規措施成為了未來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和技術突破的“萌芽點”和“試金石”。

成本上升、物流受阻,企業面臨現金流大考

青島浩豐食品集團在全國12個地區佈局2萬畝自有基地進行露地蔬菜種植,同時有近8萬畝的訂單合作基地,與多個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可以保障多種蔬菜產品週年供應。2017年以來公司在山東德州、四川眉山等地建成運營6個單體100畝以上的智慧玻璃溫室,年產量是普通大棚的4-5倍。

董事長馬鐵民告訴35鬥,“總體來看,疫情導致各項運營成本增加,流動資金緊張。”

疫情導致餐飲客戶訂單大量減少,但蔬菜作為生活必需品,零售訂單大量增加,尤其是線上新零售訂單幾乎翻了數倍。作為具有較強生鮮產品供應能力及較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之一,為支援戰“疫”一線,保障老百姓日常生活蔬菜產品的需要,青島浩豐食品集團組織山東青島、山東德州、上海金山、福建漳州、四川眉山等地1000餘員工,春節期間不休息,加班加點,在確保員工人身安全的條件下,加緊採收加工新鮮蔬菜,保障供應。

從1月24日開始,浩豐每天向山東、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四川、廈門、廣州等地供應白菜、洋蔥、胡蘿蔔、甘藍、生菜、土豆、番茄等“綠行者”品牌蔬菜22萬餘斤,主要供應給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新零售渠道,截止3月10日已累計供應各類蔬菜1000萬餘斤。在原料、包裝物料、人工、物流等綜合成本增長的情況下,保證質量,不漲價。

由於部分村鎮封路,人員無法返崗,導致工人臨時性短缺。再加上春節假期期間,人工採收、物流運輸等成本成倍增加,包材輔料供應商延遲開工,部分物料不夠又得不到及時補充。

針對這一困境,公司依然加派人手,提升採收和加工效率,保障各渠道產品足量、及時供應。物流方面,公司與緊密合作的物流企業及時商討運輸方案,保障物流的持續穩定,在原料到貨和成品出貨環節增加消毒防疫措施,全程冷鏈、保質保鮮。

在疫情衝擊下,如何穩定現金流成為大部分企業面臨的棘手難題。北京極星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丹表示,“企業每年運營成本在1500萬左右,資金有一定壓力,渠道賬期目前很多都比較長,特別是冬季採暖期運營成本高,但是回款基本要到3月以後,冬季特別是過年期間資金壓力尤其明顯。”

據悉,極星農業成立於2016年,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北京市密雲區,佔地面積約40公頃,總投資15億元,一期玻璃溫室佔地約3.3萬平米,引進荷蘭先進的無土栽培番茄生產、NFT水培生菜和工廠化育苗。

冬季外阜地區損耗巨大,發往北方地區的葉菜凍傷嚴重,公司只能砍掉幾乎所有北京以外地區訂單。葉菜本身貨單價比較低,專車不值。夏季番茄和葉菜也出現損耗較大的情況,全程冷鏈無法保證,特別是交給對方大倉後,倉庫管理入庫參差不齊。航空件遇到雷雨季節,延誤較多,導致貨物在高溫下存放時間過長而造成損失情況較為普遍。

而物流配送方面,企業自己只有一臺車,客戶一旦多了很難協調,有不少客戶的大倉都在大興,從基地到大興往返將近4個小時,第三方的物流車費用高,走別的快遞時效性不穩定而且成本也高。

此外,一般來說農資耗材供應在年前會出現高峰,過年期間渠道的訂單量都較少。但今年情況特殊,初三開始部分渠道開始緊急復工訂菜,但是不少基地年前準備不足,導致各種包材嚴重缺貨。工廠無法復工,物流停滯,導致有包材運不出、賣不掉的現象。

在徐丹看來,疫情會讓城市更加重視本地供應,大城市周邊的大型標準化基地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特殊時期,只有規模化、標準化的基地才能提供有力的保證。

“疫情對大型智能設施也是一次促進,以玻璃溫室為例,我們通過改變溫室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灌溉策略等,讓葉菜的產出時間縮短40%以上,可以在很短時間將產能擴大一倍,這是普通設施做不到的。”

轉型線上發力,破冰餐飲業寒冬

這次疫情導致所有的火鍋店、燒烤店都停止運轉。即使疫情恢復,這些店也很難快速回到正常的經營。中冷合創是一家致力於食品領域供應鏈解決方案的平臺服務公司,主要集中於火鍋和燒烤兩個垂直場景。

針對這一困境,中冷合創從to B轉成to C的供應鏈,推出了到家的產品結構,主要做城市的火鍋和燒烤到家業務,“疫情反倒讓我們的業務有三倍左右的提升。”創始人孫繼勇說。

生產端有序復產,影響不大。而供給端出現了生意模式的轉變,到店業務暫時出現了小下滑的趨勢,到家業務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對傳統的製造業企業來講,沒有到家渠道會很痛苦。“消費還是在消費,只不過是場景轉變了。”

孫繼勇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物流或商流還沒有完全打通,在這一階段,能找到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法是不現實的。對於企業來講,最簡單的辦法是找到具有到家渠道能力的人,或者為有到家渠道能力的終端提供服務,以解決供應鏈的問題。

在商流層面上,想要解決當下產品滯銷的問題,要麼找到有帶貨能力的人,要麼掌握流量的人願意打開流量通道。傳統渠道來看,離社區最近的商超便利店對整個貨物的流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由於公司一開始的業務邏輯就很清楚,做垂直場景的供應鏈,瞄準餐飲裡兩個最大的賽道——火鍋和燒烤,因此業務方向不會有太大的調整和變化。在同時發展到店和到家業務時,公司會加強自己的物流建設,今年在中國所有的核心城市加快補倉,在流通的環節上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中冷合創也會進一步加強數字化能力,比如小程序、APP的建設,以及整個供應鏈協同的創新能力。此外,公司還計劃通過消費者畫像捕捉,為門店提供更精準的打法。

作為一家湘菜食材配送的企業,麥菜邦也受到了餐飲店暫停營業的影響,導致總業務的90%左右處於停滯狀態。公司以長沙為業務中心,為長沙地區70%的中大型湘菜餐飲店提供特色食材城配服務。此外,通過物流快遞輻射其他地區,麥菜邦還與全國三四百家餐飲店合作,把湖南本土的特色食材直接配送到各地湘菜館。

創始人周鋼透露,疫情前期對於公司的影響大一點,3月份開始逐漸減弱,上游影響更多的是貨源問題。對於物流端,城際物流受到的損失可以通過從其他地區調貨來解決,城配物流方面,司機尚未返城,加上疫情催生的社區電商發展特別快,近段時間每個平臺的車輛需求缺口都比較大。

在他看來,不管有沒有疫情,末端的消費需求都是剛需。受困擾最多的是種菜的基地和農戶,因為他們銷售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導致生產者賣不出、消費者買不到的情況。作為中間的信息傳遞者,平臺方的角色就顯得更加重要,需要把消費者需求、採購信息真實反饋到生產端,農戶和基地按需、按訂單生產,才能有效解決滯銷問題。

疫情影響下,電商和商超的消耗量會遠遠超過現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正常流通量。農戶也需要開拓新渠道,和更多社區生鮮電商合作。

除了參與兩場助農保供活動,幫助長沙周邊基地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2月1日,麥菜邦還上線名為“食惠派”的C端平臺,主做社區生鮮電商,依託原有供應鏈和團隊,完善現有業務。

“整個平臺做B端是有經驗的,做C端的話團隊經驗還不足,但方法論是相通的。加上之前有比較好的供應鏈基礎,在產品選品和品控等方面具有經驗,近一個月以來平臺發展不錯,2月份的銷售額達到100萬,3月預計能到400萬左右。”

據悉,“食惠派”平臺目前以生鮮食材為主,接下來的發展會分為兩個階段。在疫情窗口期,以長沙為中心快速打造自己的品牌,獲取更多客戶,通過社區團購、社區合夥人的模式拓展業務。第二階段藉助麥菜邦做餐飲B2B業務時構建的前置倉,打造預訂和及時達結合的業務形態,更快地將新鮮食材送達社區。

“宅經濟”下的電商突圍

深耕農業20幾年的傳化農業,一直致力於花卉園藝的研發、生產和全產業鏈集聚創新服務。談到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傳化農業原營銷總監謝輝表示,“農場的採摘無法完成,集中備貨受影響。此外農業產業發展還面臨訂單量少、人員復工、冷庫緊張等問題。像傳化這樣的集團可以依託自身的物流體系,通過近100家物流公路港的雲倉體系協調冷庫等”。

針對物流受阻的問題,一方面,農產品供應類企業可採用雲倉模式,與大潤發、京東等大的實體平臺共享冷鏈大倉。另一方面,儘可能縮短配送的線路,同時通過內部挖潛、人員的合理分配保證產品的配送到位。

“目前來看,疫情的影響會持續半年左右,儘管防控措施做得比較好,但對農業產業本身而言第一季度的損失也是無法避免的。疫情催生了線上訂單的發展,這會對社區店鋪造成很大沖擊。 ”

為了應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公司將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將自有產品輸出給農場,並提供技術指導解決產品銷售問題;同時加快線上佈局,繼續為社區電商供貨,也不排除會收購部分社區電商的可能性。

全國佈局近百家物流公路港的傳化集團,在冷鏈物流方面,公司早就佈局了“雲倉”,以共享倉庫促產品快速流通。今年計劃通過大數據將雲倉覆蓋面擴大、倉庫種類增多。

據悉,對於農業和生物創新產業園的建設,傳化科技城會重點探討如何將農業創新發展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更快速地鏈接到市場端。通過集聚行業創新力量,整合優質產品資源、開發線上系統,擴大對外合作範圍,形成全產業鏈創新合力,打造長三角農業創新標杆。

作為北京乃至全國較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新發地擁有北京周邊地區8大無公害基地和全國10大農產品產地市場。新發地生鮮網採用“互聯網+”生鮮模式,依託新發地200萬畝基地和批發交易資源,通過自有倉儲分揀配送中心、全品類的電子商務信息化網絡平臺,為北京各部委、央企、高校、軍隊等機關食堂提供生鮮食材配送服務。

新發地生鮮網總監孫慶宇表示,疫情對於企業的整體影響不大,原因在於公司的客戶群體以黨政機關單位為主,消費端穩定性比較好。而前端供應基本可控,生產基地的菜能正常運往北京。除了特菜類,土豆、白菜、蘿蔔等大品流通正常,米麵糧油都有庫存。

目前,企業已經全面復工,但對消毒、檢測、入庫等環節的防護措施更為嚴格。“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絕不能出現一例病例,不然整個產業鏈上下游都會受到影響。”

在他看來,疫情對於整個行業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交通運輸渠道受阻、人員不流通,並不會導致供應鏈的變革。疫情過後行業會逐步迴歸常態,供應鏈的優化需要長時間的磨鍊。

“目前來看,疫情對於供應鏈是有重創,但是催化作用太小,不太可能實現很大的飛躍。在這次疫情中,生鮮電商崛起,大批量的網購導致電商供不應求,這對於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是一次機遇,2020年可能會導致生鮮電商的大變革。但個人認為只是短暫現象,特殊居家時期導致的增長最後也會回到原來的平衡點。”孫慶宇補充說道。

“社區電商是很值得做的,超市+商場的模式也是發展趨勢。但是大批量的商場是不可能的,社區店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雖然中國現在以菜市場為主,但是菜市場的特點是佔地面積大、品類多、較為偏遠,而社區店就不受限制,觸達更加方便。”

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展營銷新模式

在麥菜邦創始人周鋼看來,對於供應鏈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在於供應鏈的建設,包括商品的組織能力、供應商數量、供貨的時效和品質等。當交易模式以及合作伙伴發生改變時,才可以快速組織市場上的貨源,保證正常的供貨。與基地、廠家、源頭企業建立深度的供應鏈合作,是企業發展生命線和基礎。

其次是運營能力,傳統企業想要轉型有一定難度,電商的運營方式不同,需要花一定時間去培養基礎。為了抓住這一趨勢,任何一家供應鏈企業都應該重視電商人才的培養,才能利用現有的移動電商紅利期來開展業務。

現金流也是很多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好的現金流才能保證長期穩定的經營,不然面對危機會非常被動。良好正向的現金流,對於電商和傳統企業來說都非常重要,才能在風險來臨時有很好的抵抗能力。

對於疫情給整個行業的帶來的影響,中冷合創創始人孫繼勇表示,短期來看,到店業務受到了一定影響,到家業務出現井噴。近幾年,中國兩個消費場景在轉變,在家吃飯越來越少,在外吃飯越來越多。隨著疫情改變的是,在家吃飯變多,在外面吃飯變少,但這只是一個短期現象,這兩個場景的轉變是歷史之必然。

這次疫情讓消費者更加重視高質量的產品,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消費習慣。未來,最有效率、最能精準鏈接銷售平臺的模式,才會成為消費者生活的首選。帶貨能力和社群營銷,會在未來城市的快消品銷售中起到很大作用。

觸達更快、粘性更高、更有效率的銷售渠道會出現,整個社會的流通環節(商流和物流)會進入大洗牌。物流層面上,宅配將迅速發展,“最後一公里”的物流能力競爭會非常激烈。商品渠道的流通百花齊放,未來意見領袖、IP、新平臺、新模式會噴薄出來,同時商流也會朝著高質量發展。

“中國企業家應該真正明白什麼叫高質量發展,以終為始,預測未來,然後倒推我們應該怎麼發展。對於企業來說,一定要弄明白什麼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化、什麼是企業未來。這次疫情表面上帶來的是危機,實際上會推動整個社會從一產二產到三產,全面走向更好的進程。”

每一次危機都是“危中有機”

往年正常情況下,春節期間生鮮農產品價格會有小幅上漲,而本次疫情發生與春節行情重合,原本供應緊俏的市場由於市民的恐慌性搶購變得更加供不應求,小部分逐利商家趁機大幅提高售價。但總體來講,在各方齊心“抗疫”的共識下,生鮮從業者更多的是做到保供應、不漲價,維持生鮮農產品價格基本不變。

青島浩豐食品集團董事長馬鐵民表示,短期來看,疫情對行業從業者提出了嚴峻考驗,企業成本上升、市場渠道收窄。疫情對餐飲、消費行業的影響也進一步傳遞到生鮮供應行業。由於生鮮行業時效性要求極高,因此企業在疫情期間的虧損不會因為疫情的好轉而得到回補,現金流不足和產業鏈中話語權不強的企業將面臨資金斷裂或銷售越多虧損越大的窘境。

通過此次疫情的考驗,風投機構將更加聚焦於行業內產業佈局合理、供應鏈能力強、技術、產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同時也期待農業保險能夠更加完善、全面,成為現代農業運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從此次危機中看到的啟示,他表示,首先生鮮行業供應鏈能力要經得起考驗。不管是B端餐飲客戶、商超新零售客戶還是C端消費者,都不可能接受一個供應商總是缺貨,或者買到的生鮮產品還沒送到就已經變質的情況。因此,供應鏈不強的生鮮企業,面對突然暴增的市場需求,反而會加速其消亡。而得到消費者檢驗的品牌企業,則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其次,消費者將更加關注生鮮產品的“安全”、“美味”和“便捷”。在疫情面前,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消費者逐漸適應了通過新零售線上平臺下單, “價格因素”不再排在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和“方便”。因此,儘管疫情對整個行業來說意味著極大的困難,但對高品質生鮮產品和新零售渠道來說卻是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疫情終會過去,生鮮行業和企業雖經洗禮但也可謂涅槃重生。隨著供應鏈環節的恢復,產品供應逐漸增加,隨著人們重回工作崗位、生活節奏得以恢復,對產品的需求逐步穩定下來,企業各項業務開展也將重回正軌。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農業產業標準化、組織化、設施化、信息化將始終貫穿企業成長路徑,加強供應鏈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上下游整合協作能力是企業苦煉內功的不二選擇,消費需求升級倒逼企業產品和服務進步,每一次危機都是“危中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