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道德經還有這四個字:炊者不立


很少有人知道--道德經還有這四個字:炊者不立

通行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導語:

本章王弼本改動較大,但未解原意,故從帛書本。

根據王弼本,這一章我琢磨了很久,始終不得其解,因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與後面的四個“自”根本沒有邏輯聯繫。後來看到帛書本,明明寫的就是“炊者不立”,才豁然開朗。另外需要緊緊扣住這是對著君王講的話,君王的政令就象自己做的飯菜,而飯菜是給百姓吃的,自以為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顧百姓感受是不行的。由此解讀就順了。本章可以參照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炊者不立。

炊者:廚師,做法的人。

如果用廚師那樣的思維意識來統御天下,政權就不會長久存在。

因為廚師給別人做飯吃,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但是評價飯菜的卻是吃飯的人。在這裡,老子將廚師比喻成君王,將食客比喻成百姓。領導者推動施行的政令,要考慮百姓利益,而不是隻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目的是為百姓更好的服務,而不是隻管自己爽。

這是廚師的職業特徵決定的,因為他們是“自己做飯,但由別人評價”。如果廚師對自己過於看重從而不聽取食客的反饋意見,服務對象那邊的評價就會降低。要考慮百姓的感受。做飯與品嚐是一個整體過程,做飯與吃飯是一組相對性,不能單獨存在。如果其中做飯的人自視、自見,自伐、自矜,那麼就不會得到積極的結果。這個整體是由做飯的人與吃飯的人組成的,只關注其中一部分,不會得到好的結果。老子是用炊者不立的常識,推到出接下來的理論。

君王推行政令之前不做調查研究,推行之後問題多多,還怪老百姓的境界不夠看不長遠。

老子希望出現一個得道的君王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但君王集權最大的弊端就是有了自與他的分別,只管自己,看不到他人。所以老子一再警告,要全面看問題,不能走極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視者不章:

炊者只關注自己視野內的東西,不關注食客的感受,就不能把技藝發揚光大。所以,不僅自視,還要他視。

自己觀察到的,只是用自己的視角,不完整,就象在黑屋子裡用手電筒看東西,看到的只是被照亮的局部。炊者總是執著於自己看到的,而不去徵求吃飯人的意見,技術就不能進步。

人總是相信自己看到的,但總是忽略看不到的。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於是自以為是,堅持己見。

君王如果總以自我視角看問題,自以為是,不考慮他人得意見,自己的主張與政令反而不能得到彰顯,自以為是,為的是彰顯自己的德行才能,但反而得不到。

主觀上總盯著自己視野裡那點事,越看越覺得自己偉大。所以總是自以為是,就不能把自己的德行完全彰顯。用全視野看問題,才能有機會全部彰顯。自視就會發展到自以為是。因為他覺得,在他的視野內看到的就是真相。私慾當頭,只管自己,不能去體驗百姓的心聲。

人的思維都有慣性,一開始接觸道德經就看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覺得這就是對的。哪怕明明出土的帛書甲本,帛書乙本,漢簡本,都寫的是“炊者不立”,仍然堅持最初的認知,這就是:只執著於自己看到的,就理解不了全貌。自視者不章。


自見者不明:

見:xian四聲,出現,顯露,在此指統治者的自我表現和有意作為。

如果炊者自己過分表現,例如更新飯菜的花樣與做法等,而不關注食客感受,怎麼會有好結果呢?這就是腦子不清楚。

如果君王不考慮人民的困苦,在自以為是的基礎上逞能妄為,反而得不到好效果。這就叫不明事理,因為他不明白自己的作為對象是百姓,不能自己覺得好就幹,這樣的蠻幹往往是由於違背民意以失敗收場。

自我表現,好大喜功。不調查研究,不聽取民眾意見。統治者的自我表現,會導致混淆是非曲直的認識而危害民眾,例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參考第二章。

考慮人民感受帶領人民共同成就,瞭解平衡兩端的全部信息,叫做“明“,這就是沒有陰影的全集。謙虛居下,兼聽則明。


自伐者無功:

自我誇耀反而無功。

炊者的飯菜好不好吃,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食客說了算。燒飯的人總是誇耀自己做飯好吃,而不考慮客人需求,也不徵求客人意見,那麼他是沒有任何功勞的。

君王的政令好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全體百姓說了算。君王自己總是誇耀自己的才幹,反而不能成就其功。

核心是出發點出了問題。自我誇耀是出於私慾,為政者的出發點應該是一心為民,以百姓的利益為目的。


自矜者不長:

自尊自大反而做不了眾人之長,做不好領導。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總是隻看自己不看別人,從而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我感覺良好,進而傲慢矜恃。

總覺得自己看到的是對的,所以要自我表現,做了點事就自我誇耀,沉浸在自己功勞裡傲慢自大起來。

自視就會自見,自見就會自誇,自誇就會自矜,傲慢自矜就會不長久。這樣邏輯遞進式的描寫真可謂入木三分!我們能感覺到這樣的君王就是在自我意識裡打轉轉,只關注“自”,不在意“他”,格局不大。君王應該始終不要忘記自己權力的基礎是能為百姓服務好,所以,執政的宗旨就是為百姓服務。在這一章,老子將君王與百姓的相對性關係說的很透徹。


不是說所有的炊者都是這樣“自”的行為,老子只是舉例說明,炊者這個職業具有這樣的特徵,這個例子非常形象。

當客人向炊者提出菜做的太鹹,那麼炊者一般第一反應都是:我放的鹽不多啊,同樣的菜別人沒說鹹啊,是不是你的口淡?我們餐廳一直是這樣的。諸如此類,很難從自身找原因。老百姓絕大多數是沒有得道的,廚子是屬於老百姓範疇,所以廚子們是離道的,而且這個職業的心理特徵恰恰能說明一些問題。


關照自己-不關照百姓,

自我表現-不考慮人民的需求與人民的成就,

自我誇耀功勞-不肯定百姓的功勞,

自高自大驕傲自負-百姓低百姓小,不尊重百姓,脫離群眾。

君王這四個“自”的行為,就是一個字:爭。

道就是全集,而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生萬物,相應的,王為萬民。做子集,就是爭,就會被抵消掉,從而什麼也得不到。“自”都是進入子集。要有全集思維,不“自”,就是不做子集,就不會被抵消,這樣抱一就不會犯錯誤。

全心付出,不與民爭,那麼在你的統治範圍內就沒有能與你爭的,因為你掌握著道,是全集,也就是你與大眾成為一體,那些挑戰你的人都是子集,挑戰你就等於挑戰大眾。如果你爭,就是想百姓更好地擁戴,獲得更好的名聲,這些都是為了名象的私慾而爭。

君王與百姓,原本是自然平衡狀態,該是誰的就是誰的,但如果突出強調“自”了,這就是爭,就會被抵消掉。視自的對立面就是視他,視自多了,視他就會減少,“他”就會被輕視,從而出現反作用力。這一章要結合“曲則全”那一章來看,關鍵這些“自”的行為就是“爭“。

君王治理國家,不能有“自”與“他”的分別,要把”自”忘掉,做到無我,以天下為心,達到混沌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才是順道而為。

自以為是-逞能表現-自誇功勞-傲慢矜持。是有時間順序的。是在離道之路越走越遠。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亓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

餘食贅行:不吃正好,吃多了反而有害。作為君王,無為正好,四個自,反而大大有害。

有欲者:還沒有達到無慾境界的,尚有欲有分別的君王,所以他們容易進入自視,自見,自伐,自矜。

在道看來,這些只顧自己的行為,就象剩飯剩菜和多餘的行為(多餘無用反而有害的行為),萬物都厭惡這樣,其背後因素是私慾,所以尚有分別之心的君王要遠離。

得道者,順應天道,以“無私慾”的心態而為,堅守對立平衡,不偏一端。但自視、自見,自伐、自矜這些行為的出現,就會使原本平衡的道偏向一邊,從而出現反作用力,抵消平衡掉自視、自見,自伐、自矜的效果,最終使原本你該得得百分之百,要減去抵消得部分。真是多此一舉!


本章小結:

君王面對的只有自己與百姓兩個方面,唯有做好四個字:正己利他。

君王唯有去除“自與他”的相對性,將“自己與百姓”渾然一體,成為全集,才能放下私慾,處處為百姓考慮。不要分自與他,但要始終從自身找原因。

請注意,道德經就是講給君王聽的,這一章很典型,如果將給普通人,理解起來就會陷入困境,或者往往矮化了原意,跑到細碎的人倫道德方面去了。


本章啟示:

作為領導,如果視野很窄,只盯著自己看到的那點事;總是覺得自己正確,不聽別人的意見;有功勞就上,不與別人分享;無緣由的覺得自己了不起,對下傲慢矜持。不從服務對象的利益出發,只從自己的私慾出發。這樣周圍會圍上一群小人,自己越來越閉塞,還渾然不覺,說到底是能力太低,成不了王道。

做領導就象當教練,要安於本位,不能既當教練,又當運動員。如果教練又兼任運動員,就會與其他運動員產生競爭對立,從而產生一些反作用力,這時領導就不是“全集”的領導了,因為“全集”的範疇被一些反作用力抵消從而減小了。

最開始君王都是以為民謀福利為出發點,但走著走著就變了,從“自“出發了,因為私慾矇蔽了本心。生活中,自與他的關係,應從別給他人添麻煩開始,進而盡己為人,再到團結起來貢獻社會。

本章非常典型,聖人經典之作無誤,是後人淺薄無知亂改一番,以致面目全非。所以,解讀道德經一定要參照帛書本。


本章核心:

無為之無我。

\u0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