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居民區裡,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譯官”志願者來增援了

兩平方公里的居民區內,3.3萬常住人口中,境外人士有1.65萬人,並且來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滬上首代國際化社區,“古北國際化社區”歷來受到境外人士的青睞。

這段時間以來,面對不斷回滬的境外人士,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26名社區工作者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尤其是社區內來自日本、韓國等國的“歪果仁”人數眾多,但僅數名涉外社工會說日語或韓語,面對大量的上門走訪、電話溝通等事務,一批“翻譯官”志願者主動增援,加入到了社區戰疫的第一線。

9點不到,韓語志願者張丹就出現在了榮華居民區內,等待當天的日程安排。不一會兒,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師姚菁就出現在了眼前。“我們先去第一站,華麗家族古北花園。”姚菁手上有一份表格,詳細羅列了當天需要上門告知的住戶。

從居委到華麗家族古北花園步行約10分鐘的距離,一路上,姚菁和張丹簡單溝通了下住戶的情況。原來這是一戶韓籍住戶,先生是去年10月才外派到上海工作,太太和孩子10日晚上才首次來到上海,居委幹部當晚與機場工作組的人員完成對接後,家庭醫生需要在次日一早上門進行體溫監測、告知承諾等一系列事項。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在小區門口完成了測溫、洗手等必要步驟後,姚菁和張丹在華麗家族古北花園某號的底樓大堂停了下來。姚菁從包裡拿出了一次性手術服和手套等裝備“全副武裝”,張丹則從包裡拿出了自己的“志願者服務包”也穿戴上身。“我的防護比你更專業一點,你等會翻譯的時候儘量站在我身後。”性格直爽的姚菁不忘叮嚀張丹一句。

剛出電梯,韓國人高明先(化名)已經等在家門口了。因為太太第一次到上海,完全不懂中文,所以由高明先負責和姚菁進行溝通。

“太太需要填寫表格,並在家完成14天的居家隔離,期間不能出門;每天社區醫生會上門監測體溫兩次,上下午各一次;兩天後會由工作人員到門口取你們的垃圾,每天8點前把垃圾放到門口就可以;如果你們日常生活有什麼需要,可以上網訂購,物業工作人員會將東西送到家門口,敲門後由你們自取完成‘無接觸配送’……”姚菁一邊向高明先解釋表格的填寫方式,一邊如數家珍地告知各種注意事項。

雖然高明先會簡單的中文對話,但對於一些細節顯然還是有點懵。這時候,張丹“出馬”了。經過她的一番翻譯,高明先不停地點頭,然後將表格拿回房間開始填寫。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原來,高明先剛才沒有理解表格是需要當場填寫的,為了提升表格填寫速度,給他的表格多數為是或否的選擇題,並且已經被翻譯成韓文。但對於回答來說,還是要用中文或者英文來填寫。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曾經在韓國留學生活了8年的張丹是地地道道的“韓國通”。2017年來到上海後,她一直從事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上週五,看到長寧區團委發佈的韓語翻譯志願者招募之後,她第一時間報了名。

僅僅一天之後的週六,她便來到了榮華居民區正式上崗。“我學的是韓語,最近正好也有空,能夠用自己所學幫助到別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從週六開始,她一天不落地到榮華居民區報道。

“張丹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說這話的是社區所在榮華居民區內第一書記盛弘。

“新冠”疫情出現後,和很多社區不同,要做好眾多境外人士的服務工作,語言是首先要過的一關。尤其是上週開始,為了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社區要對大量返滬的外籍人士實現閉環管理。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盛弘說,社區有42個自然小區,境外人士分散居住其中,根據相關規定,要在其抵達社區後的第一時間內,完成上門出示居家隔離健康觀察告知書,經隔離對象本人同意並簽署《居家隔離健康觀察承諾書》後,由屬地落實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健康觀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被分成若干小組,一一上門,但由於語言不通,要完成一戶人家的測溫、告知就要花費起碼30分鐘,這其中大量時間都花費在語言溝通上。”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就拿小區韓籍住戶來說,7000多人中有一半左右還未返滬,但26名社工中會說韓語的不多,如果說上門工作還能依靠字典翻譯加肢體語言來比劃一通,那麼對於電話溝通來說,會不會韓語將直接影響到溝通效率與效果。所幸,長寧區團區委及時為他們招募到了一批會日語或韓語的志願者,充實到了社區防疫工作的一線。“上門告知與走訪時間從原先的30分鐘縮短至如今的10-15分鐘,就是最好的證明。”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雖然就是小區之間來回穿梭,但只要到崗,張丹的步數沒有一天不超過1萬步,長期“霸佔”朋友圈三甲。從早上9點到下午13點,被張丹戲稱為“早班”時間,因為基本上每天只有13點過後,大家才會匆匆吃兩口午飯,然後接下來繼續上門走訪。

“我和另外一名志願者互相之間會進行一下調劑,但確保7天都有人在社區,可是居委幹部和家庭醫生沒有人輪替,經常是一干一整天,第二天接著來。”幾天工作下來,張丹更堅定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我也是上海的一份子,看到了居委幹部、家庭醫生如何工作、如何忙碌,對自己生活的社區也更有信心、更覺安心了”。她說,韓國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和本地人有很多不同,因此她在翻譯中也會特別用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來進行解釋。“比如在韓國是沒有‘居委會’這個概念的,但他們有類似功能的機構叫‘居民中心’,我在翻譯居委會相關工作時就會特意用居民中心這樣的詞。”

不僅如此,張丹還擁有女性特有的細心,她給周到君看了一個手機中的韓語微信號。“這是一個不少在上海生活的韓國人都會關注的微信號,上面會將上海對疫情管控的動態政策與官方消息及時翻譯成韓文,碰到那些到上海不久的韓國人,我還會主動推介給他們。”她說,在和一些韓籍住戶的溝通中她也發現,很多人在韓國的時候也一直在留意公眾號的推送,所以不但知曉上海採取的一些措施,自身也很配合。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謝謝,謝謝。”在完成了上門告知的所有環節後,一直在一旁安安靜靜的高明先太太拿了幾瓶飲料放在了門口的櫃子上,示意姚菁和張丹拿走。

“心意我們收到了,飲料我們就不拿了,謝謝啊。”第一場上門走訪就在雙方不停地謝謝與鞠躬中結束了。

“多數人都對我們的工作很理解與配合。”回到大堂,姚菁脫下了一次性手術服、手套與口罩,將它們小心翼翼地裝進了一個黃色醫用廢棄垃圾收集袋中,仔細地將手中的測溫計進行消毒。

这个居民区里,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翻译官”志愿者来增援了

和張丹一樣的“翻譯官”志願者,榮華居民區還有很多。這兩天,11名日語志願者、8名韓語志願者輪流在各個小區助力社區戰疫。

長寧團區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周到君,除了向區內的春秋等大型企業、社會公益組織等單位定向招募日語、韓語及英語志願者,他們還在團市委的牽頭下,聯繫到了昂立教育、中智國際教育、滬江網等培訓機構,由對方提供了一批有語言特長的志願者。

目前,已收到報名信息180餘條,經過篩選已有26人上崗,主要是日語、韓語志願者,活躍在外籍人士較多的虹橋街道、天山街道、程家橋街道和周家橋街道。未來,他們還將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進行不同語種志願者的招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