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老齡化日趨嚴重,土地誰來種?

荊山視角


土地誰來種這不應該是我們操心的問題,不會種地,不願種地,不提種地,他們自然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有他們但價值觀與人生觀,也許他們從事別的行業才能體現和創造出人生的最大價值。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的發展,以後種地將是現代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而不是人人都去種地。



現在都不願意種地,又累又不掙錢,沒種地的不知道種地的滋味。種地受天氣影響太大了,有時候你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回報,有時候你豐收了,但不一定豐產,就像我小時候學的一篇文章叫糶米一樣,辛辛苦苦生產出糧食來,一斤糧食值不過一瓶水,靠天吃飯的多,旱澇保收的地少,靠七畝八畝地養活不了老婆孩子,還得出去給人家打工。不說了,都是淚。


瀟灑走一回237457884


這真還是一個問題,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地地道道的農村人。

在我年幼的時候,祖輩都是以種地過日子,種地是一家的重要經濟來源。我是70後,小的時候和大人一起種地,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有很深的感受,所以直到現在,也還是知道種地的不容易,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說真的,大部分70後近五十了,寧願出去務工,都不想在家“啃地”,真的“不划算”。

我最小的弟妹就是80後了,他們青少年時光在學校度過,只有假期才有時間幫助一下,所以對春種什麼這些雖然有些瞭解,但對於什麼作物怎樣種還真的不懂。所以80後要麼工作,要麼在外務工,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想帶的一代,就別提什麼種地了。

我的孩子就屬於90後,這一代人可真是享福。好多這個年代的孩子連地裡都不常去,他們對“種地”根本就沒多大印象。

現在我們這兒的土地,遠的都白啦啦送給別人種了,近點的就作為“自留地”來用,但即使是這麼一小點土地,年輕人都不願種,現在能種的都是些五六十歲的不能出門的老人。

未來的“土地”何去何從,還真是個問題,丟了又捨不得,留下吧,自己又不能經管。國家對耕種土地還有補助政策,鼓勵農民種地,對於丟荒不管的行為還要罰款,所以,老一輩的艱苦傳統美德不能忘,珍惜愛護每一分土地是我們的職責。



南軒松1971


這個問題很現實,我在山西運城屬於晉南,主要作物是蘋果 桃 梨水果類的。我們村留下的大多都是40到70歲,30多歲的外出比例在百分之80。20多歲外出打工的接近百分之百了。20多歲的還好理解畢竟結婚找媳婦嘛。30多歲的基本結婚時女方硬性條件是要在市裡有房,所以呢既然房子在市裡父母在地裡還能招呼著,索性就在市裡找個工作幹著吧。而沒買房的呢就乾脆去外省打工了畢竟工資比市裡高些。剩下的40到60歲的就是在家種水果比在外面上班自由。種水果賣給批發商扣去成本也就是苦工錢。運城再往北地區作物基本都是玉米和穀子了,我去過不少地方,年輕人外流更加嚴重,村裡基本看不到40多歲的人。國家前兩年土地確權支持土地承包流轉也是出於目前這個現狀出臺的政策。把地集中起來承包給個人或者公司。地集中起來以後便於國家補貼和調控各地農作物種植,也便於機械化操作。不知道我分析的對不對?


三十歲的阿海


現在農村種地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壯勞力大多進城打工了,或者在老家做生意謀生,真正靠種家裡幾分薄地真心養不活一家子。

就拿我家裡來說吧。我們隊的地大部分租給花老闆種苗木花草,隔壁隊今年就兩家種了差不多2畝水稻,農村都很難看到以前大片大片金黃水稻的情景了。

未來土地發展趨勢會逐漸大規模扭轉給專業戶規模種植,被扭轉的農民會就近打工。其實這樣也比以前自己種自己地收入高,能解決一小部分就業問題,為農民創收。

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政府徵用,賣給私人老闆開發建設,短期經濟搞活了。但是長期看會浪費很多土地資源,改變大量糧田用途,長此以往,糧食短缺,必定動搖國本。





樂山小黃


我是七二年生的,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上龍鄉人,土地有五十多畝,父母只生養我一人,在我七歲時父母又跑養一個妹妹,我十幾歲不讀書了後招一個上門女婿了,我老公在九九年又買中巴車拉客了,土地大多數都是我父母和我種,妹妹讀中專畢業後又去廣東打工了,然後又出嫁了,這麼多年來,土地現在也出租一半了,縣城也買房了,有倆兒也不種地了,我父母也老了,我也帶孫子了,我土地可能父母不種得的時候也全部出租了,


用戶2965641276190


我家以前就是農村的,我1978年就當時當生產隊長,一直到分承包責任田。根據我的所見所聞,解決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現在農村正在種地的還是我們父輩那一代人,我們這代人,在家裡的少之又少。

為什麼呢?

一,農村最重要的教育。教育資源短缺可能是最大的問題,多少人為了孩子的教育離開了農村,農村的學校因為條件差沒有生源也辦不下去,為了孩子只能背井離鄉。

二,農村收入低。農村從來沒有什麼是旱澇保收的,豐收了也可能賣不了多少錢。農民種植沒有什麼規劃,看到什麼賺錢就種什麼,等到了收穫的時候,發現到處都是已經不值錢了,一年到頭白忙了,打擊了種地的念頭,不過這幾年有部分種植苗木的有些賺到了一些錢,但也有一部分虧線的。


俊白馬


我還沒退休之前,單位幾個中層幹部都是插過隊幹過農活的,後來招來兩個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公務員),都是八零後,閒談中問他倆在家裡幹過什麼農活,答覆是從小就沒幹過農活。我們都驚呆了,真是諷刺啊,倒是我們城市孩子,當初十七八歲上山下鄉當農民,什麼農活苦活不幹過?反而農村的孩子從沒犁過田插過秧挑過肥。現在九0後,00後更甚了,看來農活是個嫌棄的工種,誰都不願幹了。


陳說往事


我是從豫北一個農村走出來的,一晃我到這個城市已經18年了!我們小的時候一放學還要去地裡割草,幾乎所有的農活我都會幹,我小時候家家都有麥場,我們有收麥假,小麥從收到中秋要半個月。用鐮刀一下下把麥子割掉,用馬車(後來用拖拉機)拉到麥場裡曬乾在用拖拉機拉著石滾碾,在有風時揚,最後收回家。我記得那時,我最喜歡的就是開著四輪拖拉機碾麥!

我現在是做農業相關工作,公司的員工基本都是88後,幾乎都是大學生,都是來自農村,但是他們幾乎分別不出“麥苗”和“韭菜”甚至不知道水稻是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他們雖然來自農村,但他們從來沒有下過地 ,更沒有幹過農活!雖然這不是絕對,但卻是大多數。現在農村種地的多是50、60年代的老人,並且現在機械化普及很好,收麥到秋種兩三天完事,人力勞動越來越少,這是個趨勢也是現實!農場集約化種植應該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科技種植,機械化操作將是未來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


桐桐爸爸


這個問題很現實,現在在農村,很少看到有70後,80後,90後在農村裡種地幹農活,只有年齡稍偏大點的就在農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勞動力都進城務工了,從2000年開始農村老年就日一凸顯。

那麼以後的地誰來種?其實農村的發展潛力很大,因為農村土地資源廣闊,當然個人不是靠著那一畝三分地就能掙到錢的,而是要去扭轉承包土地,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生產近兩年來國家大力推廣農村合作社,使得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我們村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兩年我們村上成立了一個農業合作社,合作社高價承包土地,把以前的小散不統一的種植戶們帶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的大道,包括那些以前荒廢了的土地,都重新種上了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們就業,還有好幾個在外務工的中年婦女回到村裡面,一邊帶孩子一邊在家門口做事,把地方經濟帶活的,而且合作社把村裡的水利農網有條有理的建設好了。個人認為農村要發展好,離不開農業合作社這頭領頭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