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家獲120萬拆遷款,我還在租房住,他們都說我是自找的

1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

我的同學小路七年前結婚了,現在孩子也五歲了,去年年底才買了一套兩居室,之前一直都在租房住。得知這個情況後,我驚歎不已。我們縣城很小,所以我知道她老公家所在的區域,早幾年就開發了,聽說那片區的人都得到了優厚的補償,為何還要租房住呢?

原來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小路老公是獨生子,婆婆在年輕的時候又領養了一個女孩,在小路結婚的時候,一大家子人是住在一起的,因為公公去世得早,小路也覺得和婆婆住一起方便互相照顧。於此同時,小路和老公付了一套大三房的首付,準備在裝修好後就帶著婆婆一起去住新房,至於妹妹,因為還在上大學,可以過幾年再考慮買房。

小路的婆婆像個管家婆,真的對什麼事都愛過問,小路覺得這或許都是長輩的通病,於是便沒在意。就這樣安然無事的相處了半年。

婆婆家獲120萬拆遷款,我還在租房住,他們都說我是自找的

2

直到某一天,婆婆突然問小路:是不是身體有什麼不舒服,怎麼還沒懷上?如果是就趕緊去檢查檢查。小路感到莫名其妙,便說:沒有不舒服呀,媽你怎麼突然這麼問?婆婆理直氣壯地答道:我看你們也不避孕,怎麼就沒懷上呢?小路更覺得奇怪了,婆婆怎麼知道我們不避孕,難道這種事老公也和婆婆說嗎?於是便問她怎麼知道我們不避孕?婆婆脫口道:你們房間裡沒有任何避孕的東西啊,藥也沒有,我都去看了。小路聽後覺得噁心死了,感覺有種被人扒光了衣服的噁心,於是抓起包就出去了。

這一走就回了孃家,老公勸了好幾次,她才答應回去。可是這一回去,更加不得了了。婆婆在翻她的衣櫃,被逮個正著後,她說:我就看看你的這些衣服,質量挺好的,價格不便宜吧?要知道衣櫃的抽屜裡裝著一些情趣內衣啊。小路的臉刷的紅遍了,把婆婆推出房門,收拾好行李又回孃家了。

在孃家住了三個多月,就和老公搬去新家住了。自那以後,小路和婆婆就很生疏了,偶爾在週末一起回婆婆吃個飯,給點生活費什麼的。在第二年,小路的工作輕鬆了很多,便懷上了寶寶,此前沒懷上,不過是因為小路工作壓力太大,暫時不想要孩子而已。孩子出生後,婆婆也沒提過來帶孩子,於是小路就辦了停職,獨自帶孩子。

婆婆家獲120萬拆遷款,我還在租房住,他們都說我是自找的

3

在孩子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婆婆一個招呼沒打,就搬著一堆行李直接來到小路他們的新家,要知道這三年多來,婆婆只是在搬家那天來過一次,此後沒再踏進過一步,那現在又是在整那一出?

原來是老房子要拆遷了,婆婆非但沒有另購房的意思,還把全部家當搬到了他們小家,美名曰過來幫照看孩子。小路已經獨自帶娃兩年有餘,眼看就要上幼兒園了,哪還需要照顧呀。而小路老公也表示對此事毫不知情。小路立馬火了,拆遷不知情,補貼了多少不知情,現在要搬過來常住也不知情,太不尊重人了!

一直以來,婆婆就不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過多的干涉不說,還總是為所欲為,把兒子兒媳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就像這次,一個招呼不到就搬過來了,這種跨越界限的“關心”,令小路打心底接受不了。

過了好一陣子才知道,房子補貼了一套90多平的房子和120萬,房子估計要兩年後才能交房,所以婆婆就搬過來了,至於錢,她說:我自有打算。

小路不想啃老,自然也不會管她的用途,只是這件事,讓她覺得在這個家裡,得不到一絲一毫的尊重,以前的日子對於她來說就像一個噩夢,於是在婆婆住進來後,就出去租了房子,把自己的家給婆婆和妹妹住了。

直到去年,他們又在另外買了一套房,結束了租房生涯,至於婆婆的房子和錢,小路說並不知情,也不想知道,自己每個週末帶著孩子去婆婆家吃飯,過節過年都給點錢給她,自己該盡的義務也都做得挺好的,至於婆婆那些習慣,自己沒法接受,為了不再有矛盾,就沒打算再住一起了。

很多人都說小路讓自己這樣委屈是自找的,就連她爸媽也不理解,都說她太小題大做了,忍忍就過去了,討好一下婆婆,自己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可是小路卻說:如果連尊嚴都沒有了,要錢有什麼用,我憑自己的能力買房,擁有自己的房子,我不用看她臉色,過得舒暢。

婆婆家獲120萬拆遷款,我還在租房住,他們都說我是自找的

4

聽完之後,我想到了“自我界限”這個詞。周國平在《人與永恆》中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所謂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然而,在大多數家庭裡,自我界限是模糊的。他們總喜歡把所有事情混為一體,比如自己的事強行要別人參與,別人的事也強行參與,界限模糊,容易越界,更容易讓對方徒增煩惱。

比如隨時跟隨兒子為兒子煲了十多年湯母親、比如凡事都要參與、過問的長輩等等。他們總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干涉孩子的一切事情,過度的將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並且只能由自己決定,其實讓父母孩子漸行漸遠的,正是這份無邊界的愛。

真正的關心不一定非要參與或者干涉,或者控制,真正的關心,是做好引導、鼓勵完成。

家庭的和諧,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而沒有界限感的相處,便沒有絲毫尊重可言,自然也不會有和諧的畫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