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學美術或者喜歡藝術的朋友如果去荷蘭旅行,一定會朝拜三座美術館,它們分別是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位於鹿特丹的範博寧恩美術館,還有一座是位於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十六世紀之後的西方繪畫史,人們開始注重由神到人的精神轉變,畢竟受經濟條件制約,大多畫家還是以宮廷故事和貴族需求為主要表現題材。


進入十七世紀,荷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各方面發展都達到了巔峰狀態,大量中產階級孕育而生,在這種背景下荷蘭畫師開始更多地關注普通市民、自然風光、社會風俗等題材,而且被用於家中裝飾,畫面尺幅都不大,美術史上將這一時期的荷蘭繪畫作品定義為荷蘭小畫派。

你也許會說不是還有梵高博物館和席勒·穆勒美術館嗎?不錯,梵高作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印象派大師當然要拜訪他的遺作,但荷蘭繪畫能被世界認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屬於它獨有的荷蘭小畫派,雖然在荷蘭國家博物館可以看到《夜巡》,在範博寧恩美術館可以看到勃魯蓋爾的《通天塔》這樣的驚世大作,但仍然掩蓋不了荷蘭小畫派對於繪畫,對於藝術的貢獻。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寫信女子 》 1665年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戴安娜和她的仙女 》1653-1654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每一種畫派誕生固然有它適應於大環境的轟然改變,這是外因,也有小環境潛移默化的推動,如果深刻體會這種內因的緩慢催化作用,我建議您去拜訪荷蘭的另一座小城代爾夫特,沉寂於此,你會恍如享受西塘夢境,又如瞥見甪直風情,這裡不僅誕生了可以媲美景德鎮青花瓷的荷蘭皇家御用藍瓷,也誕生了荷蘭小畫派代表人物約翰內斯·維米爾。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老鴇 》1656年 柏林Gemäldegalerie美術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軍官與歡笑女孩 》1657年 紐約弗裡克收藏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音樂課 》1660年 英國皇家收藏

我在代爾夫特專程去尋覓過維米爾的畫中情景,《代爾夫特風景》是畫家留存少有的風景畫,那應該是屬於小城南門午後一偶,四周沒有一絲微風,水中倒影著天空堆積的彩霞,兩位主婦在這寧靜的氛圍中切切私語,水、城市和天空構成了三條穩定的平行線,高聳的教堂前就是中心廣場,在目光極盡的遠方城市緩慢消失。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代爾夫特風景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小街》是另一幅反映十七世紀代爾夫特小城生活面貌的小景,同樣是陽光明媚的午後,維米爾的目光停留在鵝卵石鋪就街道對面的建築中,孩子們在窗前玩耍,婦女們操持著家務,這種庭院式繪畫風格本屬於他的對手同時期畫家彼得·德·霍赫的強項,沒想到維米爾處理的更加細膩,紅磚房屋與藤蔓的細微處理,由遠及近的透視深度把握,讓家鄉在他的畫筆下歲月靜好,安寧悠然。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小街 》1657-1658年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維米爾留存在世的畫作不過三十多幅,通篇看來,可以一個靜字概括。他的繪畫題材大多是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狀態的風俗畫,畫面感恬淡、溫馨,畫中人物普遍有一種優雅的朦朧之美,這與他幾乎沒有離開代爾夫特小城,保持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創作心境有很大關係。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沉睡的女僕 》1656-1657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彈吉他的年輕女子 》1670-1672年 倫敦肯伍德大廈

維米爾短暫一生的境遇並不順利,人們翻遍史料也沒有找到有關他思想的詳盡歷程,只知道幼小出生在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應該是即經營旅館又從事畫商生意的父親對他未來產生過有限啟蒙,直到十五歲時從師倫勃朗的學生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學習七年繪畫,後來加入了聖路加公會成為正式畫師。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女主人和女傭 》1666-1667年 紐約弗裡克收藏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花邊女工 》1669-1670年 巴黎盧浮宮

起初他的畫作僅被代爾夫特畫家行會認可,結婚後生活依舊窘迫,十五個孩子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日子過得非常拮据,作為畫師甚至連一幅完整的自畫像都沒有, 只能從其岳母的遺囑中找到些端儀。1675年,年僅43歲的維米爾過早地溘然離世,也許是不堪生活重負,也許是去找尋他夢想中的伊甸園,同他那位因意外喪生的老師一樣,都沒有為世人留下更多作品。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情書 》1669-1670年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拿著水壺的年輕女子 》1662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長笛女孩 》1665年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時光來到了他去世之後近兩百年的1866年,法國藝術評論家提奧菲爾·託雷·伯格在海牙莫瑞泰斯美術館看到維米爾的作品 《代爾夫特風景》並深深為此著迷,有感而發在法國《美術雜誌》上用了很多篇幅不遺餘力地推介維米爾,繼而引發眾多藝術評論家與推介人重新審視維米爾的畫作,維米爾終於與倫勃朗和哈爾斯並稱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三傑,成為享譽世界的大師。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提奧菲爾·託雷·伯格

不管是倫勃朗還是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先後運用了精細畫法,作為後代弟子維米爾把學習到的這種畫法做到了極致。在屬於幾乎是他第二件最精緻作品《繪畫藝術》中,不僅將前景拉開一角的華麗布幔與牆上所掛地圖使用的布料用極細的筆觸區隔柔軟厚度,就連那副地圖也是精確地複製了尼德蘭各省因宗教分離重新劃分的區域,維米爾通過突出畫面各細微部分的熟練技法表現出比起同時代畫家超強的張揚質感功力。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繪畫藝術 》1666-1668年 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國人繪畫中對於線條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而西方繪畫中線條只是畫面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由光線所表現出來的色彩更加體現整幅作品的魅力。從天生鬼才卡拉瓦喬到倫勃朗喜歡的斜側光,維米爾更加偏愛平行光,他對於光線的把握與處理真是後生可畏,《倒牛奶的女僕》即是維米爾畫面用光的重要體現。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維米爾屬於老派的天主教徒,對於繪畫構圖總體比較傳統,畫面中正在倒牛奶女傭從頭部到裙襬典型三角造型讓人看上去穩重端莊。光線從左側窗幔照射進屋內自然播散,在牆壁、房中靜物、人體上所反射出的紋理與色彩皆處理不同,明暗之間更貼近生活真實原貌,當然作為藝術創作我想對於前景麵包和編織筐部分提亮也是維米爾掌握視覺語言的獨到運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倒牛奶的女僕 》1685年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除了光線外,維米爾在其畫作中另一喜好是善於運用大量的藍色顏料,看看《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女子》中的女孩裙子的皺褶感,《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中科學家外衣的垂落感,《讀信的藍衣女人》與《持天平的女人》中不同的藍色表現,這是維米爾的精神奢侈。當時這種天然群青顏料幾乎全部來自遙遠的阿富汗深山礦區,非常昂貴,然而維米爾執著地使用讓它承載著畫面的溫暖、冷峻、質感、細膩,使整幅作品在藍色的深淺變化對比中抓住人們的眼球。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地理學家 》1669年 德國的聖德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天文學家 》1668年 巴黎盧浮宮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女子 》1670-1672年 倫敦國家美術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讀信的藍衣女人 》 1663年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持天平的女人 》 1662-1663年 華盛頓國家藝廊

最後來享受一下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人們提起維米爾時立刻聯想到的代名詞,被譽為北方蒙娜麗莎的那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我最喜歡的五幅女性肖像畫之一。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維米爾應該沒有讀過白居易的《長恨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卻描繪出了這首詩詞當中的一絲神韻。有關此畫創作技法上的解讀有太多資料可以查詢,我則傾向於這是維米爾對於繪畫構圖設計理解的轉變,好似百分之一秒的時光定格,只有通過相機視角來呈現剎那間的永恆。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1665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畫中少女完全是作者虛構出的人物,柔弱的面頰反襯著溼潤透光的雙唇,身著東方格調的服飾,卻帶著一條穆斯林頭巾,雖然耳垂處掛有一顆晶瑩圓潤散發著光芒的珍珠,但人們目光還是被少女那清澈明亮的雙眸所吸引,相對而望,前側光不僅塑造了少女面部的過渡層次,也帶給人優雅的美感。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海牙距離代爾夫特小城不過半小時的車程,沿著運河來到沃斯特拉特街會看到那座兩層小樓的維米爾中心,在這裡你可以按照創作時間順序看到約翰內斯·維米爾的所有作品,當然它屬於數字高清複製品。你還可以瞭解 暗箱技術與繪畫顏料的運用,家庭社會背景等資料,遺憾的是維米爾中心沒有珍藏一幅維米爾的真跡,但仍阻擋不了代爾夫特人對他的熱愛,因為維米爾帶個了這座小城以光榮。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品讀|維米爾 · 尋覓內心的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