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学美术或者喜欢艺术的朋友如果去荷兰旅行,一定会朝拜三座美术馆,它们分别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位于鹿特丹的范博宁恩美术馆,还有一座是位于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十六世纪之后的西方绘画史,人们开始注重由神到人的精神转变,毕竟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画家还是以宫廷故事和贵族需求为主要表现题材。


进入十七世纪,荷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各方面发展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大量中产阶级孕育而生,在这种背景下荷兰画师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市民、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题材,而且被用于家中装饰,画面尺幅都不大,美术史上将这一时期的荷兰绘画作品定义为荷兰小画派。

你也许会说不是还有梵高博物馆和席勒·穆勒美术馆吗?不错,梵高作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印象派大师当然要拜访他的遗作,但荷兰绘画能被世界认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属于它独有的荷兰小画派,虽然在荷兰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夜巡》,在范博宁恩美术馆可以看到勃鲁盖尔的《通天塔》这样的惊世大作,但仍然掩盖不了荷兰小画派对于绘画,对于艺术的贡献。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写信女子 》 1665年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戴安娜和她的仙女 》1653-1654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每一种画派诞生固然有它适应于大环境的轰然改变,这是外因,也有小环境潜移默化的推动,如果深刻体会这种内因的缓慢催化作用,我建议您去拜访荷兰的另一座小城代尔夫特,沉寂于此,你会恍如享受西塘梦境,又如瞥见甪直风情,这里不仅诞生了可以媲美景德镇青花瓷的荷兰皇家御用蓝瓷,也诞生了荷兰小画派代表人物约翰内斯·维米尔。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老鸨 》1656年 柏林Gemäldegalerie美术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军官与欢笑女孩 》1657年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音乐课 》1660年 英国皇家收藏

我在代尔夫特专程去寻觅过维米尔的画中情景,《代尔夫特风景》是画家留存少有的风景画,那应该是属于小城南门午后一偶,四周没有一丝微风,水中倒影着天空堆积的彩霞,两位主妇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切切私语,水、城市和天空构成了三条稳定的平行线,高耸的教堂前就是中心广场,在目光极尽的远方城市缓慢消失。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代尔夫特风景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小街》是另一幅反映十七世纪代尔夫特小城生活面貌的小景,同样是阳光明媚的午后,维米尔的目光停留在鹅卵石铺就街道对面的建筑中,孩子们在窗前玩耍,妇女们操持着家务,这种庭院式绘画风格本属于他的对手同时期画家彼得·德·霍赫的强项,没想到维米尔处理的更加细腻,红砖房屋与藤蔓的细微处理,由远及近的透视深度把握,让家乡在他的画笔下岁月静好,安宁悠然。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小街 》1657-1658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维米尔留存在世的画作不过三十多幅,通篇看来,可以一个静字概括。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是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风俗画,画面感恬淡、温馨,画中人物普遍有一种优雅的朦胧之美,这与他几乎没有离开代尔夫特小城,保持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创作心境有很大关系。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沉睡的女仆 》1656-1657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弹吉他的年轻女子 》1670-1672年 伦敦肯伍德大厦

维米尔短暂一生的境遇并不顺利,人们翻遍史料也没有找到有关他思想的详尽历程,只知道幼小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应该是即经营旅馆又从事画商生意的父亲对他未来产生过有限启蒙,直到十五岁时从师伦勃朗的学生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学习七年绘画,后来加入了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师。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女主人和女佣 》1666-1667年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花边女工 》1669-1670年 巴黎卢浮宫

起初他的画作仅被代尔夫特画家行会认可,结婚后生活依旧窘迫,十五个孩子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作为画师甚至连一幅完整的自画像都没有, 只能从其岳母的遗嘱中找到些端仪。1675年,年仅43岁的维米尔过早地溘然离世,也许是不堪生活重负,也许是去找寻他梦想中的伊甸园,同他那位因意外丧生的老师一样,都没有为世人留下更多作品。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情书 》1669-1670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拿着水壶的年轻女子 》1662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长笛女孩 》1665年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光来到了他去世之后近两百年的1866年,法国艺术评论家提奥菲尔·托雷·伯格在海牙莫瑞泰斯美术馆看到维米尔的作品 《代尔夫特风景》并深深为此着迷,有感而发在法国《美术杂志》上用了很多篇幅不遗余力地推介维米尔,继而引发众多艺术评论家与推介人重新审视维米尔的画作,维米尔终于与伦勃朗和哈尔斯并称荷兰黄金时代绘画三杰,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师。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提奥菲尔·托雷·伯格

不管是伦勃朗还是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先后运用了精细画法,作为后代弟子维米尔把学习到的这种画法做到了极致。在属于几乎是他第二件最精致作品《绘画艺术》中,不仅将前景拉开一角的华丽布幔与墙上所挂地图使用的布料用极细的笔触区隔柔软厚度,就连那副地图也是精确地复制了尼德兰各省因宗教分离重新划分的区域,维米尔通过突出画面各细微部分的熟练技法表现出比起同时代画家超强的张扬质感功力。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绘画艺术 》1666-1668年 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国人绘画中对于线条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而西方绘画中线条只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由光线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更加体现整幅作品的魅力。从天生鬼才卡拉瓦乔到伦勃朗喜欢的斜侧光,维米尔更加偏爱平行光,他对于光线的把握与处理真是后生可畏,《倒牛奶的女仆》即是维米尔画面用光的重要体现。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维米尔属于老派的天主教徒,对于绘画构图总体比较传统,画面中正在倒牛奶女佣从头部到裙摆典型三角造型让人看上去稳重端庄。光线从左侧窗幔照射进屋内自然播散,在墙壁、房中静物、人体上所反射出的纹理与色彩皆处理不同,明暗之间更贴近生活真实原貌,当然作为艺术创作我想对于前景面包和编织筐部分提亮也是维米尔掌握视觉语言的独到运用。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倒牛奶的女仆 》1685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除了光线外,维米尔在其画作中另一喜好是善于运用大量的蓝色颜料,看看《坐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中的女孩裙子的皱褶感,《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中科学家外衣的垂落感,《读信的蓝衣女人》与《持天平的女人》中不同的蓝色表现,这是维米尔的精神奢侈。当时这种天然群青颜料几乎全部来自遥远的阿富汗深山矿区,非常昂贵,然而维米尔执著地使用让它承载着画面的温暖、冷峻、质感、细腻,使整幅作品在蓝色的深浅变化对比中抓住人们的眼球。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地理学家 》1669年 德国的圣德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天文学家 》1668年 巴黎卢浮宫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坐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 》1670-1672年 伦敦国家美术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读信的蓝衣女人 》 1663年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持天平的女人 》 1662-1663年 华盛顿国家艺廊

最后来享受一下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人们提起维米尔时立刻联想到的代名词,被誉为北方蒙娜丽莎的那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最喜欢的五幅女性肖像画之一。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维米尔应该没有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却描绘出了这首诗词当中的一丝神韵。有关此画创作技法上的解读有太多资料可以查询,我则倾向于这是维米尔对于绘画构图设计理解的转变,好似百分之一秒的时光定格,只有通过相机视角来呈现刹那间的永恒。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65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画中少女完全是作者虚构出的人物,柔弱的面颊反衬着湿润透光的双唇,身着东方格调的服饰,却带着一条穆斯林头巾,虽然耳垂处挂有一颗晶莹圆润散发着光芒的珍珠,但人们目光还是被少女那清澈明亮的双眸所吸引,相对而望,前侧光不仅塑造了少女面部的过渡层次,也带给人优雅的美感。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海牙距离代尔夫特小城不过半小时的车程,沿着运河来到沃斯特拉特街会看到那座两层小楼的维米尔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按照创作时间顺序看到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所有作品,当然它属于数字高清复制品。你还可以了解 暗箱技术与绘画颜料的运用,家庭社会背景等资料,遗憾的是维米尔中心没有珍藏一幅维米尔的真迹,但仍阻挡不了代尔夫特人对他的热爱,因为维米尔带个了这座小城以光荣。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品读|维米尔 · 寻觅内心的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