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兔同籠問題,“擡腳法”生動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麼假設法了

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 1500年前的《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翻譯成現代數學語言就是:

一個籠子中關著一些雞和兔,它們的頭共有35只,腳共有94只,請問雞和兔各有多少隻?

雞兔同籠問題,“抬腳法”生動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麼假設法了

小學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整體假設法:

一、假設籠中全是雞(也就是有35只雞)

那麼一共的腳數應該是35乘以2,也就是70只腳。

但是題目說一共有94只腳,多出來24只。

為什麼會多出來呢?

因為我們假設籠中全是雞,相當於是把所有兔子的頭都換成了雞頭來看對待,但是兔子的腳並沒有什麼變化。也就是說,每多出來一隻兔子,總腿數就會多2只,一共多了24只腳,說明籠中原有兔子12只。

列式為:

兔:35X2=70

94-70=24

24/2=12

雞:35-12=23

二、假設全是兔

方法完全一樣,只是多和少的問題。


雞兔同籠問題,“抬腳法”生動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麼假設法了



學校老師一般都是這樣教的學生,大多數學生也能記住這樣的方法並依樣畫葫蘆地做出來,但就是不能清楚地講出每一個算式的原因,只是單純地記住了方法,然後去套。

我們一般也是這樣給學生講,因為學生是說老師講的沒聽懂,只好按照老師講的思路,給學生深入分析一次, 通常我們會要求學生給每個算式前面寫上它算的啥,這樣就會讓思路比較清晰,更容易理解。

假設全是雞:

總腳數:35X2=70

多出來的腳數“94-70=24

兔的只數24/2=12

雞的只數:35-12=23

但是學生依然聽得雲裡霧裡,最後都會說,”老師,我大概懂了“,其實是聽不下去了。

雞兔同籠問題,“抬腳法”生動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麼假設法了

抬腳法詳細思路

某次,搜索引擎給推薦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抬腳法,仔細一看,發現真的很容易理解,從此以後,碰到雞兔同籠的問題,就會用抬腳法去給學生們講解,學生對於此類題目的理解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同樣用上面的題目來作為例題,但是把它變得稍微可愛一點。

一位農場主養了一些雞和兔,農場主想知道雞和兔分別有多少隻,但是數來數去,只是數清楚了頭一共有35只,腳一共有94只,雞和兔動來動去的,怎麼也數不清楚具體只數。

於是農場主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令所有的雞和兔同時抬起來一

只腳,這時候,雞們就只有一隻腳站立了,而兔們還有三隻腳站立著,於是農場主再次下令:所有的雞和兔再抬一隻腳。

搞笑的事情發生了,雞兩隻腳離地,全都一屁股坐了一下,而兔子們都還有兩隻腳站立著。

想想看,現在一共剩下的腳數還有多少?

其實就是總共的腳數-抬起來的腳數。

抬起來的腳數又可以通過總頭數乘以2得到,

所以一共剩下的腳數是:94-35X2=24

這24只腳,都是兔子的,現在,每隻兔子還有兩隻腳站立,所以,兔子的只數就是24除以2,也就是12只。

看起來,講了一大堆,只是為了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一點,學生更加容易掌握。

而且通過算式也可以看出,這個方法和前面整體假設法的算式是一樣的。

這說明,同樣的題目,同樣的算式,我們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讓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怎麼樣?抬腳法很容易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