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抬脚法”生动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么假设法了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 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翻译成现代数学语言就是:

一个笼子中关着一些鸡和兔,它们的头共有35只,脚共有94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鸡兔同笼问题,“抬脚法”生动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么假设法了

小学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整体假设法:

一、假设笼中全是鸡(也就是有35只鸡)

那么一共的脚数应该是35乘以2,也就是70只脚。

但是题目说一共有94只脚,多出来24只。

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因为我们假设笼中全是鸡,相当于是把所有兔子的头都换成了鸡头来看对待,但是兔子的脚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每多出来一只兔子,总腿数就会多2只,一共多了24只脚,说明笼中原有兔子12只。

列式为:

兔:35X2=70

94-70=24

24/2=12

鸡:35-12=23

二、假设全是兔

方法完全一样,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抬脚法”生动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么假设法了



学校老师一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能记住这样的方法并依样画葫芦地做出来,但就是不能清楚地讲出每一个算式的原因,只是单纯地记住了方法,然后去套。

我们一般也是这样给学生讲,因为学生是说老师讲的没听懂,只好按照老师讲的思路,给学生深入分析一次, 通常我们会要求学生给每个算式前面写上它算的啥,这样就会让思路比较清晰,更容易理解。

假设全是鸡:

总脚数:35X2=70

多出来的脚数“94-70=24

兔的只数24/2=12

鸡的只数:35-12=23

但是学生依然听得云里雾里,最后都会说,”老师,我大概懂了“,其实是听不下去了。

鸡兔同笼问题,“抬脚法”生动有趣,再也不用去想什么假设法了

抬脚法详细思路

某次,搜索引擎给推荐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抬脚法,仔细一看,发现真的很容易理解,从此以后,碰到鸡兔同笼的问题,就会用抬脚法去给学生们讲解,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样用上面的题目来作为例题,但是把它变得稍微可爱一点。

一位农场主养了一些鸡和兔,农场主想知道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但是数来数去,只是数清楚了头一共有35只,脚一共有94只,鸡和兔动来动去的,怎么也数不清楚具体只数。

于是农场主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令所有的鸡和兔同时抬起来一

只脚,这时候,鸡们就只有一只脚站立了,而兔们还有三只脚站立着,于是农场主再次下令:所有的鸡和兔再抬一只脚。

搞笑的事情发生了,鸡两只脚离地,全都一屁股坐了一下,而兔子们都还有两只脚站立着。

想想看,现在一共剩下的脚数还有多少?

其实就是总共的脚数-抬起来的脚数。

抬起来的脚数又可以通过总头数乘以2得到,

所以一共剩下的脚数是:94-35X2=24

这24只脚,都是兔子的,现在,每只兔子还有两只脚站立,所以,兔子的只数就是24除以2,也就是12只。

看起来,讲了一大堆,只是为了让整个过程变得有趣一点,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而且通过算式也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和前面整体假设法的算式是一样的。

这说明,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算式,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怎么样?抬脚法很容易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