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和伟大都在那个角落里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哭?

作为一个正在哭的人,他是沉浸的,往往不是哭给别人看的。他哭给自己,往往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哭。

人为什么会哭?是天生的本能,人生下来从哭开始;也是后天的习得,多少经历过一些事情。

哭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还有更多的内容,包括脆弱、孤独、彷徨、失落,还不至于哭的东西。

因为经历、因为本能,人的内心需要留一块地方给自己,去承载这些属于自己的内容。

这块地方,我称之为“角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落,一个不想被任何人熟知的角落,去承载渺小的自己。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也会偶尔写一些日记,但从来没有对外公布。

他说,他的文字总是带着悲伤,没有温度。他说,他在日记里是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他。

朋友在工作中很活泼,生活中是一个领导者,喜欢处在舞台中心,鲜有人去关心他的另一面。

日记本就是他的角落。只有在日记里,他能找到自己的东西,搁下自己的脆弱。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经常为了生活而忙碌,无暇回顾过去,去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后来,这位朋友家里造房子,不知道父亲把他的日记本放哪里去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忘记了以前的样子。


我也有这么一个日记本,它记录了中学时代的狂悖和彷徨,压在箱底很久了。

我从箱子底翻出,看着非常陈旧,看了又看,我能够呈现出来的是这么一段:

农村里真苦。今天又听到妇女们在尖叫,听说死了一个年轻人,是在煤矿里塌方压死的。他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没了他,孩子、女人、双亲咋办?填报志愿了,要填地矿系吗?拯救水火中的穷人吧!


渺小和伟大都在那个角落里


后来,我没有填地矿系,阴差阳错地读了新闻系。

学新闻学的人其实没学到什么,没有学中文系的文笔,也没有学经管系的专业。

学到最后,我们就学到了两样东西,一种是人文情怀,教会我们如果关注普世的每一个个体;

另一种就是思想力,思想是一种力量,思想是一种能力,人要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

我觉得要做到这两点,都需先从自己着手,而后以己度人,这样会更有生命力。

在遇上喜它之前,有时候半夜醒来我会想着抱抱自己。

也许只有彻底找到角落里的自己——不管有多渺小,才能够清醒地走向周遭的世界。


这两天震撼我的不是什么美股熔断、石油暴跌,而是武汉医生艾芬的一个采访。

《人物》杂志在前阵子专访了她,这篇采访发出来后全网刷屏,但随即被河蟹了。

艾芬的语气带着懊悔,她跟记者表述时似自言自语:“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判不批评,‘老子’到处说,是不是?”

想说,但不能说。《人物》这样描述艾芬所在的医院: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家武汉市最大的三甲医院。有医生说,在医院的大群里,几乎没有人说话,旨在私下默默悼念、讨论。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很多时候,有些话,只能在角落里说,最好的自己,只有在角落里才能做好。

我想,这有很无奈的地方。

其实生而为人他们无需苛责自己,他们已经很棒了,他们至少没有忘记角落里的自己,做好了角落里的自己。


在这样的角落里,他们是伟大的自己。


一个人的角落,不止是日记本这样有形的存在,还有更深层意义的无形的空间,那便是心灵深处。

很多时候,渺小和伟大都在那个角落里。


这两样角落里的东西,因为被隐藏在心灵深处,容易被我们遗忘。


坚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生在世,要坚持从心灵深处找到两样东西:


找到伟大的自己,找到渺小的自己。

这两样东西,其实一直以来都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