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總是喜歡摔杯為號?

釣煙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代摔杯為號,主要是用來陰人的。

基本都是我已經埋伏了一批衛士躲在軍帳的外面,或者直接是幾個衛兵站在軍帳裡面,然後請傻瓜們進來喝酒、吃飯或者商量事情。

隨後,我突然下令,衛士突然下手,將這幾個傻鳥抓住殺掉。

這裡就有個問題。

既然是在軍帳內,我和敵人相距不會太遠,我自己也是有一定危險的。

敵人未必是真正的傻,也會提防的。

你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像范增那樣舉玉佩,敵人說不定先下手為強,直接攻擊你,將你殺了。

相反,舉杯是最不容易引起懷疑的舉動,因為喝酒吃飯本來就要舉杯。

另外,如果採用口頭下令,前提是你的衛兵素質很高。

我下令需要時間,比如我說一句“你們快將這幾個人抓住”。這句話,至少要花費幾秒鐘時間。

如果衛兵反應較慢,到動手恐怕就要10秒。

這麼長的時間,你一樣有危險。

敵人再傻也能聽懂你的命令,乾脆先殺了你。

摔杯可就快了,也就一秒鐘時間。

就在敵人目瞪口呆,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就被衛兵亂刀砍死了。





另外,摔杯是不可能產生誤解的命令。

摔杯需要將杯子重重的摔在地上,而且會摔倒幾米外。這同無意中手滑讓杯子落地,是完全不同的。

摔杯本身也是很好的命令形式。


所以,我們老祖宗是很聰明的,別把他們當做傻子。


薩沙


聲音大!

杯子是玻璃做的,古代的工藝做的玻璃粗糙,麻面的,還有點扎手,也脆一摔就碎,聲音也大,所以都喜歡用摔杯為號。

但古代時杯子多是銅鐵做的,地還不是水泥地,怎麼也摔不響,可以說古人為了這個事情操透了心,所以才流傳到現在。

摔杯為號最開始的是失誤的,因為在很古的古代時,那時沒有玻璃就是用鐵做的,大家喝酒時的軍賬的地面都是土,將軍摔杯的時侯用了吃奶的勁也就只能是“噗嗤”一聲,像蚊子打噴嚏一樣,沒人動手。

“鴻門宴”當時就是想以摔杯為號的,當時大家也演練了很多次,怎麼摔聲音都小,銅做的酒杯都摔癟了,也沒聲,搞的杯子全是土,劉邦一看有點髒也沒怎麼喝。就是項羽那麼大的勁也不行,所以最後鴻門宴也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有人發明了玉做的杯子,聲音大一些,另外摔的時候還得找個磚地,土地也不響,真是愁人,但是在酒桌上也找不到別的好辦法,大家一起喝酒越喝感情越深,又拉手又摟脖子抱腰的,也不好意思殺人了。也為了推脫一下自己的面子,搞的酒杯不小心掉地上了,軍兵上來把人殺了,自己心裡也好過一些,一般這類的酒宴也就是主人腳底下有向塊磚,只是為了方便摔。

關公單刀赴會時,當時就看出來了,所以關二爺聰明,硬是把魯肅拉到江邊,江邊泥多土多,想摔也摔不響。其實魯肅當時也糊塗,你倒是弄個玉的杯子啊,整個鐵的,你說摔哪合適?

但這些計策還是傳的很廣泛,玉帝也知道了,所以每當大宴眾神仙時都加小心,有一回沙僧弄掉一個杯子,玉帝當時就嚇壞了,還以為兵變了,所以把老沙給弄到人間陪著唐僧上三哥那取經去了。

不說不笑不熱鬧,大家看一下笑笑就好了。


江中游老師


“摔杯為號”通常發生在飯局中。當然了,這不是普通的飯局,而是即將發生政變的飯局,是即將擒拿某個政敵的飯局。關於這種飯局,古代還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伏甲設饌”。從古至今,發生過的“伏甲設饌”可以說不計其數。那麼,古代為什麼總是要通過請吃飯的方式來擒拿政敵呢?而在擒拿政敵的時候,為什麼又要採用“摔杯為號”呢?

咱們先來看看,古代為什麼會採用請吃飯的方式擒拿政敵。

其一,請吃飯最容易約到政敵。

注意,我們這裡所講的擒拿對象,一般都是政敵。所謂政敵,就是政治上是敵人(軍事上是敵人也可以),但又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如果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那肯定是約不來的。

為什麼政敵就可以約來呢?因為古代是禮儀社會。約別人吃飯,那是向別人示以禮節。當一個人獲得別人禮節的時候,他一般是不會拒絕的。拒絕了就是失禮,失禮的事情,似乎比什麼都重要。

再一點,這個不僅僅涉及禮節,還涉及膽量。別人擺下“鴻門宴”,而你不敢去,那是你膽小的表現。膽小和失禮一樣,也是為人所鄙視的。

(鴻門宴劇照)

其二,請吃飯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

如果是帶領軍隊去打政敵,興師動眾,投入的成本肯定是很高的。而且一旦真刀真槍上戰場,勝負是很難預料的。

但是,如果採用請吃飯的方式,成本則非常小了。因為對方不可能帶很多人來。就算帶很多人來,有資格進去吃飯的人也非常少。“鴻門宴”上,樊噲就沒有陪餐的資格,最後是生生地闖進去的。而且,還是因為項羽沒打算殺劉邦,他要是打算殺劉邦,樊噲這樣無禮地闖進去,肯定是會受到懲罰的。

由於進去吃飯的人很少,因此,只要帳後埋伏了刀斧手,力量對比就相當懸殊,拿下政敵可以說易如反掌。

其三,請吃飯可以放鬆政敵的警惕性。

因為是吃飯,大家都不帶武器,因此不會覺得有很大的危險性。再一點,吃飯的時候必然會喝酒。一旦喝酒,神志自然會受影響,因而對方更容易放鬆警惕。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已經被帶到這個飯局上來了,就十拿九穩了,放不放鬆警惕都沒有關係了。

其實不然。一者,對方可能會帶一些衛士在身邊,有衛士,就不好下手。二者,對方還可以反抓住己方重要人物,這樣投鼠忌器,就算埋伏了刀斧手,也沒用了。“單刀赴會”中,關羽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因為他一直“很親熱”地握住魯肅的手,因此,東吳的人想要拿下關羽,卻一直找不到機會。最後,只能等著關羽輕鬆回去。

(單刀赴會劇照)

那麼,在這種“伏甲設饌”的政變中,為什麼要採用“摔杯為號”呢?

我覺得采用“摔杯為號”,有很多方面的考慮。

一者,避免政敵發覺。政敵一旦發覺,必然會反抗。最好的反抗,就是抓一個人質在手,尤其是抓一個重要的人質在手的時候,政變就會變得很複雜。但如果是杯子掉到地方,則不容易被發現。因為當喝酒的人感情很融洽,喝得很高興的時候,摔壞一個杯子,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

二者,摔杯可以和正常打壞杯子區別開來。“摔杯”是發出信號,什麼時候發出信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恰當的時間發出信號,事情肯定不會做得很完美。再說了,在喝酒的時候,喝高興了,打翻一個杯子是很正常的。如果只是別人打翻一個杯子,而不是發出信號,那可就不好了。因此,只有通過摔杯,才能把信號突出出來。

三者,摔杯能發出更大的聲音。刀斧手們因為埋伏著,看不見,只能聽聲音。就算是聽聲音,有時候可能也聽不明白。而摔杯可以產生更大的聲音,讓刀斧手明確地聽到。

四者,摔杯可以提振精神。摔杯的響聲,就像擊鼓一樣,可以把刀斧手的精神在瞬息之間激發出來。畢竟這種政變,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控制住對手。否則的話,就有可能生變。因此,刀斧手的精神意志力是很重要的。摔杯就像發令槍,一旦槍響,運動員都會迅速做出反應。“摔杯”在刀斧手那裡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很簡單,最簡單實用唄!

摔杯為號!光聽這個詞語就知道,這是搞陰謀的時候才需要安排的動作,那既然要搞陰謀,陰謀能否從頭到尾得到貫徹實施,究竟要需要哪些條件呢?

1、保密,這是陰謀行動首先要必備的條件,必須要在行動之前做好一切保密準備,直到行動前才發出最後一個命令信號。



2、快速,歷史上的陰謀活動通常都具備著一個特點,就是當事方的實力形成不了壓倒性的優勢甚至是處於劣勢,否則自己有壓倒一切的權力根本用不著實施陰謀,光明正大的開戰都能幹掉對手,既然自身的實力不足,要想擊垮對手,首先就必須要做到快速,不能給對手留有任何的反應機會。

在這樣的環境要求之下,摔杯為號自然成為了陰謀行動中最簡單而且最實用的一個信號發令。



既然是摔杯,通常意味著這是在一個有酒宴或者敬酒的現場,否則杯子難以成為背景帝,在這裡酒杯是一個常見的用具,它的出現自然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甚至摔在地上發出聲音,往往也會讓被攻擊的一方以為這只是一個意外,當事人用一個不起眼的物件發出指令,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做法。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在於摔杯時發出的聲音,不拖沓不漫長,短暫而清晰的摔杯聲瞬間就會傳播到四周,一個短暫而又沒有人類語言的聲音如果能調動周邊人物的行動,那它也將是陰謀者最喜歡的選擇。



動手之前就可以提前設置好一切,讓外圍的人靜而不動等待信號,隨後這一段期間不做任何多餘的言語和舉動,最後直接摔杯發令,用一個一瞬間的音符來調動整個行動的進行,動作簡單而效率高效。

例如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夕,周瑜曾原計劃利用劉備來訪時表演舞蹈,令舞蹈者進行刺殺,動手之前所有舞蹈者正常表演舞蹈,等待酒宴中途周瑜突然將杯子摔下,才一擁而上進行刺殺,劉備也斷然不會想到剛才還一臉投入在臺上表演舞蹈的舞者怎麼突然之間都會變成刺客,猝不及防之下必然死於非命,只可惜周瑜動手前高度緊張的神情和緊握酒杯的雙手讓劉備背後的關羽察覺到了問題,也令關羽手持武器隨時做好反殺周瑜的準備,望著一臉殺氣騰騰的關羽,周瑜直到演出結束也不敢將杯子摔下,臺上偽裝的刺客們遲遲聽不到摔杯的信號,也只能直接下場,刺殺宣告失敗


遼寧資深球迷


“摔杯為號”出自鴻門宴,就是用摔杯子作為行動暗號撲殺客人。“摔杯為號”作為一種實施行動的陰謀手段,被後人屢屢搬用。那嗎為什麼要“摔杯為號”,而不是用摔別的東西為暗號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 一,在宴會上或者客室裡,杯子是最隨意使用的器皿,所以,舉杯飲酒也好,端杯飲茶也好,不可能懷疑其中還懷有陰謀。別的器皿就不行。比如宴會上,如果摔盤子,盤子本來是盛菜放在桌子上不動的,你突然搬起盤子來,本來雙方就疑心重重,必然會引起對方的警覺,而摔杯子,對方就事前就不會懷疑。因此,“摔杯為號”是行動信號的最佳選擇。

其二,摔杯子聲音大,並且還有一種“粉身碎骨”的震懾力,能壯膽和助長自己的志氣,剎對方的威風。

因此,利用宴會和客室對付政敵喜歡選擇“摔杯為號”。


本昌談歷史


身為一員大將的你,受到邀請、興高采烈去赴宴,但不知黑暗中幾百衛士正手拿片刀等待號令,推杯換盞中、突然對方手一滑,哐當、杯子碎了,你以為是喝多了,突然黑幽幽的大刀已將你圍住,滿臉錯愕的你被砍成肉泥。


一支杯子引發的血案,為什麼古人喜歡摔杯為號呢。

為了隱蔽,最好是身邊觸手可及的。

掀桌子為號:動作太大,搬不動豈不尷尬。

摘帽子,扒衣服:萬一有障礙物遮擋,即使脫光了,侍衛也看不到。

拔劍為號:這麼顯眼的兇器,沒等拔出來呢可能已經血濺當場了。

扔盤子,摔碗:飯吃好好的,你在那舉個盤子,是不是喝傻了。


點菸為號:對不起主公,聲音太小,火光太暗,沒接上你的暗號。

挑來挑去還是“喝多了”,哐噹一聲,摔個杯子比較靠譜。

為了提高成功機率

酒席漸入家境,手一滑,杯碎了,對手倒地。

約定拖鞋為號,日式家居風格,進屋先脫鞋

約定扇扇子為號,進屋一看、大夥正穿著棉襖圍著火爐烤肉串。

約定掀桌為號,大理石材質的,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沒搬動。


約定“來人,坎了他”,話到一半,腦袋搬了家。

還是摔杯為號比較好,適合各種地形、環境,小巧輕便。

為了安全

手一滑,杯子掉了,順勢俯身去撿,躲過對方第一輪攻擊。待侍衛迅速趕到將對方拿下,大事搞定。

留有迴旋餘地

既然是去談判就還有商量餘地,沒有完全撕破臉皮。待談不妥時,那就生死憑本事了。

不過要是對方先摔杯,那就尷尬了。

萬一是個古董 ,摔碎了,豈不是一下回到解放前,虧大了。


所以咱們還是讓摔杯為號靠邊吧,和諧社會才是如今的主旋律。


愛上驢的貓咪


我們常常在描述古代的小說和影視劇中經常聽到或者看到一句話,埋伏五百校刀手以我摔杯為號將某某亂刀殺之。

其實摔杯為號基本上是杜撰而來,摔杯為號只是一種說法,其實以眼看摔杯動作為準

一般發生摔杯為號撲殺客人的地點都是飲酒之地,空間其實並沒有那麼大,後帳也容納不了五百校刀手,可能五百校刀手只是為了劇情豐滿誇張出來的數字。

摔杯為號實施起來難道也是很大,我們現在所有酒杯基本上是瓷器或者玻璃製品加上屋內地板以水泥為主很容易就可以摔碎酒杯。

但是唐代之前的酒杯大部分是青銅器、漆器等其他金屬器具,瓷器等易碎飲酒用具是唐代以後才被廣泛使用在酒宴之上,當時地板也沒有現在的那麼堅硬摔下去酒杯不碎或者沒發出響聲怎麼辦,刀斧手是進呢還是不進這就尷尬了。

想要實施摔杯為號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眼睛看而非聽聲音,手下在酒宴房間的後賬觀察,然後以摔杯動作為信號進行撲殺。

倘若摔杯為號條件允許,為何古人總喜歡摔杯為號

我們腦補一下發生摔杯為號的場景,似乎只有摔杯才能出其不意,當然也是後來的古人經過反覆實踐,摔杯為號成功幾率和效率最佳。

摔盤子的話一是行為不雅,二是容易被人察覺,三是摔盤子濺人一身菜渣場面會尷尬起來從而行動沒有摔杯子那樣行雲流水。

拔劍為號也是不妥,你把手放在劍柄之時撲殺對象或許會有所察覺,萬一讓其來個先發制人豈不成為了笑柄。

掀桌子為號也是容易崩盤,桌子萬一太重掀不動或者掀桌子動作幅度太大,會給對方充足的準備時間,不易達成目的。

脫衣服摘帽子眼色變化等為號,後帳之人難以觀看的到,在說脫衣服摘帽子等動作太讓對方容易察覺了。

酒宴之中能拿在手上,出其不意的只有杯子了,可以假裝不小心酒杯掉在地上,後帳手下可以觀察得到,實施撲殺之時對方才能有所察覺。

另外摔杯為號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在舉起酒杯之時可以觀察時機,倘若不是撲殺的最佳時機可以繼續喝酒以等待最佳時機進行撲殺。

那怕撲殺失敗也可以給自己找一個很好的藉口解釋此事,可以稱自己不小心打破酒杯手下太過謹慎造成刀斧手進賬的場面。

古人其實很少用摔杯為號的,倘若真想殺一個人哪有這麼複雜,直接可以藉故離席命令刀斧手殺之即可。

真要是以摔杯為號,失敗還是小事,被人反殺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後來經過說書人的加工,加上小說和影視劇讓我們感覺酒宴刺殺一人都是以摔杯子來當作暗號。


豫北老崔


中國人喜歡在飯桌上談事,談事免不了就要喝酒,在酒局上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我們經常在電視上小說中看到,埋伏500刀斧手,以摔杯為號,將某某亂刀殺之。摔杯為號,就成了最常見的信號。



為什麼一定是摔杯子呢?

酒局上杯子是最常使用的器具,也是最容易拿起、放下的。兩個敵對方請吃飯,對方一定會防一手,如果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估計信號還沒有發出去,就讓對方給強攻先殺了。

如果是口頭上說:“把這幾個給我拿下”,這話還沒有說完,對方就先動手了。自己的士兵反應再慢幾秒,估計全軍都覆滅了。

為什麼不是摔盤子呢,首先這行為非常不雅,而且誰沒事在飯桌上去拿盤子呢,除非是服務員,而且摔盤子時菜湯濺出來,也非常不爽。


為什麼不是掀桌子呢,第一:如果是掀桌子不一定保證能掀得動,雖然古人都力大無比,但是並不代表桌子就一定很輕,而且摔桌子是一個體力活,耗時間相對較長,等你做完這一系列動作,估計對方也猜出你的目的了,也已經反守為攻了。

為什麼不是拔劍直接刺殺呢?這種方式需要一個前提,就是武功高強,至少要動作迅速,反應靈敏,還得一招致命,萬一宴席上雙方都不讓配劍呢,或者對方功夫比自己高太多,那這一招不就玩完了。



其次:拔劍這個動作還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可能劍還沒有拔出來,對方侍衛都反應過來了。所以拔劍刺殺這也不是一個好方式,畢竟前提條件太多,風險太高,實施起來難度太大。

酒席中酒杯是最容易拿到手的,而且能出其不意的也只有酒杯了,準備摔的時候,發現時機不對,還可以順勢喝掉,瞬間化解尷尬,如果一不小心掉地上了,還可以解釋為自己不小心,把杯子碰掉了。

摔杯為號到底是為聲音進行信號傳播,還是以動作進行信號傳播呢?



我認為,應該是看動作,因為在我國早期的杯子都是青銅、鐵、木,到了唐代後才開始使用陶瓷的,如果是以聽聲音為準,那估計很難成功,誰能把青銅杯子摔碎呢,或者摔地上沒有聲,埋伏的人沒有聽到,那不是很尷尬。 暗藏中的刀斧手 所以這個信號的關鍵動作應該是觀察“摔”這個行為,以摔這個動作為信號,不然萬一不小心打破杯子,刀斧手衝進來,那不是很尷尬。

所以摔杯應該是經過多次實踐得出的經驗之談,是最有效的信號傳遞方式。


雨霽視角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古裝電視劇,而在古裝電視劇中,有很多鴻門宴(不知道鴻門宴的同學虎請問度娘),而在鴻門宴上往往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摔杯為號。一個人摔杯為號之後,就會有一群大漢拖著刀,嗷嗷嗷地衝出來,那為什麼古人都要以摔杯為號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古人為什麼對“摔杯”情有獨鍾(杯子:我做錯什麼了,喵喵喵?)。

來,讓我們想一下,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周圍又有什麼東西可以摔呢。讓我來舉個幾栗子:桌子上肯定是有盤子的,可是,你不覺得吃飯吃著吃著突然把盤子舉起來是個很傻的動作麼。劍也有可能是有的,但是劍這個東西意圖太明顯了,說不定你好不容易把劍拔出來,大喊一聲:呔,狗賊哪裡逃,嗯,等你吼完,人已經跑遠了。還有,也可以掀桌子,但你萬一要是掀不動咋辦。額,這就比較尷尬了。所以,總的來說,好像還是“不小心”摔個杯子比較好,簡單又隱蔽。

還有,就是為了自己的安全。兩邊在交談的時候,那肯定是有保鏢的,你的保鏢站在你的後面,他的保鏢站在他的後面。假設桌子有比較短的話,你剛吼完一嗓子,別人的劍比你的快的話,恭喜你,你成功地送出了己方的第一滴血。但是摔杯子的話就比較好了,你假裝杯子掉下來了,然後俯身去撿,這樣別人不就打不到你了。然後,你事先安排好的人就衝進來,然後你就乘亂逃跑,一陣噼裡啪啦之後,你就可以進去了。假如敵方主帥沒死的話,你就可以羞辱他了,說什麼早讓你投降於我之類的,假如他死了的話,你就可以裝模作樣地感慨幾句,哎,你也是一個可敬的對手啊。


再者呢,就是為了留下一些迴旋的餘地。你想,你請人吃飯,那肯定是帶有談判的意圖吧。既然可以談判那就證明還有的談,沒有到那種完全翻臉的地步。要是雙方談得攏,我喝一杯,你喝一杯,豈不快哉。要是談不攏,那杯子一摔咱就成敵人了,誰生誰死就憑自己的本事吧。



當然在現在是不可能摔杯為號的,首先,你不可能像古代一樣衝出來幾百刀斧手,畢竟這是一個法制社會。還有,現在的杯子都忒貴了,我看到過一個新聞,有個香港富豪花了幾億港幣買了一個明朝的杯子。果然,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啊,這種一摔就回到解放前的幼(sha)稚(bi)事情,是萬萬不能做的。


victor869


中國人歷來喜歡酒局,在酒局上能完成很多事,幹掉敵人就是其中之一。酒局上最常見也最容易作為信號的,自然就是酒杯了。

酒杯這東西不起眼,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

咱們先說拿得起。 我們經常在演義和小說裡看到摔杯為號的橋段。主人請敵人吃飯,屋子裡暗處都埋伏好人手,只等著主人把酒杯一摔,眾人便蜂擁而上,將敵人剁成肉醬。

這裡面主人什麼時候摔杯子,就是很關鍵的因素。客人剛進屋的時候,警惕性正高,如果這個時候還沒等人坐下,就直接把酒杯摔了,對方反應如果夠快,很可能趁亂就直接掉頭跑了!如果等著宴席要結束了再摔杯,估計埋伏在屋內的那些人手,精神已經鬆懈了腿腳也都麻木了,戰鬥力大打折扣,殺人計劃的成功率會降低不少。

最好的摔杯時機,應該是宴會開始後的二十分鐘到半小時之間,這個時候客人的警惕性降低,埋伏的人手也都正聚精會神,一舉殺出自然成功。

再說放得下。 古人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其實在準備酒局請客的時候,殺了對方只是選擇之一,更多的是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殺了對方只是最後的選擇。如果在談判達到了目的的情況下,這酒杯就不必摔了,自然要放得下。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畫面:主人舉起杯,等著客人的回答。拒絕了條件,摔杯殺人;同意了條件,放下杯繼續喝酒,大家還是好朋友!

酒杯這東西在酒局上常見,客人肯定不會因為一個主人舉起酒杯又放下酒杯而產生懷疑,實在比掀桌子、摔盤子這些手段高明實用多了!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