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有一天晚上因和伴侣闹矛盾,我情绪有点变得激烈,久久不能入睡,开了一点赵海洋的钢琴曲来听。


听着听着,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初恋走后痛苦的日子。


更加痛苦的是,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了这么多,到现在还是会有这么茫然无措和极度同情自己和失望的时刻,眼泪就哗啦啦地流了下来。


然而就在我浸入在因初恋而起的痛苦的回忆中和泪水里,突然我意识到一个几乎让我震撼不已的问题:


让我很难以释然的初恋,在我回忆中的这件事上是真的版本吗?


简短概括一下,就是在我15岁的时候,因为初恋问题被家长和老师等各方追打冲击。


本就恐惧和羞愧不堪的日子,突然初恋悄无声息地转学走了,留我一个人面对如潮水般涌过来的黑暗和伤害。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那时我开始封闭自己,我的好友形容当时的我是一座孤岛。


尤记当时的班主任看到初恋转学走了,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你现在才是大病初愈呀。”


我到今天还记得那复杂的眼神,和我当时无地自容的羞愧和难受。那时我才15岁。


而当天晚上的这个疑问,简直是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直指灵魂的世纪大拷问。


也就是说,多年来我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不时地还要去回忆和坐实这个位置,这真的对涉入事情的所有当事人公平吗?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细说一下,之前在我脑子里的关于这件事的版本是:


作为学生的我们谈恋爱太肆无忌惮,导致基本全校的人包括老师都知道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于是他父母做出决定,将他转学走了,并且还是不告而别,最后暑假完了快开学了,我的小学死党,还是一个男生,在我家房子的天台下,对我说:“你知道吗,某某某转学走了。”


我犹记当时我的震惊和难堪,和深深的被抛弃感。震惊是他竟然在这种风声鹤唳的关头走了,难堪是这件事我作为最亲密的人,我却不知道,还要一个男生来告诉我。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这给处在一个青春期的15岁的,特别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无疑是很大的难堪;这种不辞而别,简直是对我最大的背叛和侮辱。

我觉得这个人实在太可恶了,记得当时听完这个消息后,我假装毫不在意的礼貌的微笑(肯定还带着强忍的难堪和尴尬)和转背就听见心碎的声音。


在那之前我其实已因自己的家庭,而感受过很多回绝望,但那次是我第一次真切地知道心碎欲绝的含义。


后来初恋也有来找过我,时隔三个月,半年,一年都有来找过我,但我都回绝了,连面都拒绝再见。


而那天晚上,我意识到的是,以上这个版本真的比较客观的吗,它有多接近事情的真相?


也许站在初恋的角度,也可以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我曾因为和一个成绩优异又漂亮的女孩发生了早恋。


那时太招摇,学校和家庭都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我的父亲常年用皮带抽等暴力殴打的方式对我进行教育,学校方面也不停地找我和我的家长训话,认为我们的“不检点,没家教”,给周遭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这种情境下,我的父母也考虑到我的前程,对当时16岁的我来说,自己也确实觉得压力很大,于是不得不遵从了父母的安排,去另外的学校读书。


期间我想联络告知她,但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那时通讯手段远没有现在如此发达,一切可以通讯的东西都受制了,于是我只好先走。


但放假回来我也联络过她,在楼下等待过,她完全不给我机会解释,只等来一句说再见。


半年后,一年后她升高中,我也去试图找过她两次,但她始终拒绝,也让当时的我在一大群同学面前非常没面子。

我想她能做得如此狠心,肯定是不再在乎我了,那就算了吧。


但我始终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她连正眼都不愿意再看我一眼。


她可能没意识到过,我当时也只是一个16岁的男孩,我感觉到被毫不犹豫地抛弃,毫无价值。她好像不知道我也有过无比巨大的挣扎和苦痛。”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这一个版本我在最初几年,几乎没假设过,即使我都看到了他曾做的努力,听说过他的状况,但好像都被一一忽略,而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才是他世界的真实。


但也不完全是他世界的真相,因为我拒绝见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转学的学校是市区一个条件据说很棒的私立学校,而我还留在了镇里的一个小破学校,这严重地引发了我的自卑感。


这事直接就差点掉入了抑郁的黑洞,事后很多年,我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和自省的决心,才逐渐从这件事中恢复过来,才算是真正地“大病初愈”了。


一个更震慑我的问题是,我其实多少是能意识到这个事情是有其他版本的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我会执着于前一个版本不放呢?


根据情绪abc理论,大白话就是:“一件事是什么事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就会对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这种受伤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源于这个事件,甚至不是别人带给我的,而是在故事中,我们选择了我们想要体验的感觉而感受到的最有效的观察角度而已。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要以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是因为太想体验受害者的角色了。


在我的个人体验师帮我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我们曾采用过空椅子技术(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


坐在其它椅子上时,就扮演别人,多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来试图让我稍微释然一点。


然而做到半途我拒绝做下去,现在想来其实自己还是心中不肯将这个受害者角色放下。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放下来了我就没理由责怪他了,不够体验到存在感了;


甚至更深处自己觉得,放下来也就意味着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我都会失去与初恋的纠缠和链接,就如大家常说的:”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但在更更深处,这都是源于我在我曾经灰暗的人格底色,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是不够被爱的,几乎没有价值的。


我以为是因为初恋做了什么事情而导致我受伤,其实是我早已经有过受伤和无价值的感受,才经由我的初恋传递给我,那只不过是我早有的感觉投射到我的初恋故事上,进行了一下表面的再包装,又折射了回来。


整个故事其实早就可以总结为:“初恋被离开”,而不是“初恋选择了离开。”


如果我早意识到,也许我的眼泪只会是纯粹的因无奈分离而悲伤的眼泪,而并非是感觉被抛弃被伤害的怨怼的哭泣。


你选择了哪个座位,就将看到哪种风景


回到我现阶段的伴侣关系里,其实也是一样的。一件事可能有无数种解释。


他的某句话说的不妥当,也许本就并没有我加以发挥过的那么多言外之意;某件事在我看来不够妥当,也许他的初心并不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很多原因导致最后看起来不够完美。


我的执念如果只放在仅仅一个角度,那注定造就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不公平。


将自己执着于受害者的位置,与其说自己的执着是在寻求被爱的证据,还不如说是在寻求不被爱的证明。

”你若寻求,必将寻见。“


于是我们又在这种信念下,创造出与之对应的实相:看,果然我就是不被爱的。


这样会使得他人觉得自己被曲解被不公平对待,造成关系的疏离,最后又加固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恶性循环。


你看,一个故事就像一辆列车,每辆列车上在不同的地方,都散布着一个个的座位,而你选择哪个座位,将注定了你会看到沿途怎样的风景。


———————————

此文已发表于“杨凤池心理工作室”,转载请联系。

作者:蔷的薇薇,一位擅长外语和穿衣搭配的心理咨询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