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成為地上“懸河”,不需要清理河裡沉積的泥沙嗎?為什麼?

吳曉普


在中國,有兩條東西貫穿的大河道,黃河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人的眼中,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哺育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之一,但歷史上,黃河多次“懸而決”,給中下游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禍,母親河也成了人們苦難的源泉之一。

以開封為例,隨著黃河從中游攜帶的大量泥沙,到了水流平緩的開封地區不斷沉積,黃河的河道也不斷抬升,時至今日,開封地區的河床已經高出開封市10米,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雖然中國的防洪手段不斷加強,但誰又能保證“水漫金山”不再發生。

面對懸河,曾經有人提議:為什麼不清理黃河中沉積的泥沙呢?這個問題就有點想當然了,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在治理黃河水患,但都沒有取得成功,那是因為他們的立足點是哪裡有災,就救助哪裡,而從來沒想到從根源上治理。且不說黃河每年數十億噸泥沙沉積,你是清理不完的,就算清理的完,日復一日,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承受的起的。

目前看來,在黃河治理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從源頭進行治理。我們都知道,黃河在上游時是清澈的,但在經過黃沙彌漫的黃土高原時就變成了“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因此只有在黃土高原地區積極實施“植樹造林”的百年工程,恢復當地的生態平衡,才能有效的解決黃河積沙的問題。

黃河積沙問題若能成功解決,不僅地上懸河問題能夠解決,到時候,還能深挖河道,恢復黃河通航,以河道帶來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樣一舉雙得的舉措,何樂而不為呢?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看不一樣的歷史資訊......


史肆說


黃河綿延五千多公里,河道之長在我國僅次於長江,其所攜帶的海量泥沙有一部分被衝入海洋,但仍有很大部分沉積在河床之下。久而久之,黃河的河道便不斷抬高,以至今日下游的河床高度竟然比兩岸的許多人工建築都高。以開封為例,該處的河床比開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黃河水面最高時更是比開封高出75米左右。

如此駭人的數字簡直讓人觸目驚心,簡單來說就相當於每一個開封人頭上都頂著一個超大型水庫,一旦這個水庫哪一天決口,整個開封都將變成一片澤國。事實上這樣的憂慮絕非杞人憂天,單是歷史上的開封就被黃河淹沒過七次,誰又敢保證明天不會發生意外呢?那麼以基建技術之成熟,為什麼不能在下游把泥沙挖走呢呢?

眾所周知,唐宋以後,經濟文化空前繁盛,人數也較之以前大幅度增長,為滿足新增人口對土地的需求,朝廷開始鼓勵平民開墾荒地,自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在宋人南渡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停留在黃河流域,在華北平原遭到大規模開墾的同時,黃土高原也無可避免地遭到開發和破壞。

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本就十分脆弱,有限的植被被破壞之後,緊隨其後的便是水土流失。不論雨水還是河水,沖刷高原帶走的巨量泥沙全部進入黃河,這便是困擾歷朝歷代千百年的“黃患”源頭。實際上,自進入近古以來,歷代朝廷都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黃河問題,但無一例外治標不治本。

如果從下游著手,首先要清理長久淤積下來的泥沙,從技術角度來說,這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但問題在於工程量太大了。每年黃河上游都有超過十億噸泥沙被帶至中下游沉澱淤積,如此驚人的量要動用多少挖沙船?即使人歇船不歇,日夜不停地挖,要挖多少年?每年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摺合成人民幣又要多少錢?最後,挖出來的泥沙往哪裡堆放?

即便上述問題全都解決了,短時間搬走泥沙帶來的生態改變又靠什麼力量來抵消呢?“懸河”縱然有千般弊端,但水域內部及周邊形成的生態平衡已成定局,如果依靠人力在短期之內強行改變,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災難。到那個時候不僅僅是魚蝦大量死亡那麼簡單,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居民也免不了受到波及。

綜合來看,從下游治理的方案不僅在實施上不具備現實可能性,而且根本擋不住上游年復一年的泥沙繼續向下遊沖刷。反觀目前正在上游倡導實施的“恢復植被,固定水土”倒是一個現實可行且從源頭治理的方案。


地圖帝


黃河成為地上河不假,但沒有人清理河道,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解決辦法就是:棄舊立新;黃河自己就會另尋地勢較低的形成新的河道,甚至奪取其他河流的河道入海,都是常有的事。因為這條黃河,喪命的、無家可歸的人可不少。據說今天黃河下游一帶的人都是從山西一帶遷過來的。

在古代,黃河潰堤是常有的事,當黃河下游的河道高於地面高度,就面臨潰堤,潰堤後黃河就尋找地勢較低的地形,形成新的河道,入海;黃泛區平原就是這樣形成的。

黃泛區平原示意圖

再有就是佔據別人的河道,黃河往北奪取過海河的河道入海,往南奪取過淮河的河道入海,最終海河的三角洲往前推進不少,淮河的入海口直接被黃河給堵上了,被迫匯入長江,借長江的入海口入海。這就是“走別人的路,要別人無路可走”,在海河和淮河這之間黃河不知道改了多少次道。

黃河自己改道玩的更過分的是把人家的河道給填平了。今天濟南名字的來源就是位於河流濟水南岸得名,黃河佔了濟水的河道後,都給人家填平了,濟水也跟著沒了。

直到今天,我們治理黃河的知識增多,注意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增加黃河流域植被覆蓋面積,再加上黃河下游抽取河沙作業還有定期清理河道,黃河才真正安定下來;

歷史上的平原省範圍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治理黃河,不還特意搞出來了個平原省,黃河水患治理完了,平原省也被解散了;今天山東跟河南交界犬牙交次的行政區域劃分就是考慮治理黃河的問題。


過去即歷史


黃河綿延五千多公里,河道之長在我國僅次於長江,其所攜帶的海量泥沙有一部分被衝入海洋,但仍有很大部分沉積在河床之下。久而久之,黃河的河道便不斷抬高,以至今日下游的河床高度竟然比兩岸的許多人工建築都高。以開封為例,該處的河床比開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黃河水面最高時更是比開封高出75米左右。

首先黃河泥沙一直在清理,否則黃河早改道了,開封黃河上游有三門峽,小浪底兩個水庫,都具備調水調沙功能,在雨季來臨之前會大規模放水把泥沙沖走,順便騰庫容,再一個經過黃土高原的治理,現在黃河泥沙量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了,水量也少很多,在小浪底水庫你可以看到非常清澈的黃河水,比長江水還清澈。

一、水少,現在黃河水較少,水少自然不需要過多的維護。

二、沙少,黃河水沙多主要來自黃土高坡,現在黃土高坡在治理多年,樹多了,沙自然少了,現在在黃花榆林的沙漠都被植樹造林消滅掉了。

三、水刷,就是上游的水壩,比如小浪底,定期儲水,然後統一放水,,水多,水急,讓水把河沙一步到位衝到渤海,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由於黃河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決口氾濫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下游斷流的治理:

國家對黃河水進行統一的管理,合理分配黃河流域各地用水量,保證下游不斷流;治理黃河上游的生態環境,提供植被覆蓋率;必要時引長江水補給黃河下游水;地上河的治理措施:(1)採取多種措施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減少入河泥沙量;(2)在黃河下游進行引小浪底水庫的水衝沙;(3)將來有條件時進行人工挖沙。

清理黃河泥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黃河裡的泥沙石頭是從黃土高原上攜帶下來的,這邊清理乾淨,緊接著上游的泥沙再次衝擊下來,根本沒有辦法清理乾淨的。

所以,要想徹底解決黃河泥沙的問題,還得從源頭上想辦法。如在黃河兩岸大量種植樹木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循序漸進地減少黃河裡的泥沙。


用戶6734188521


在黃河上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它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與濟源市之間,三門峽水利樞紐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里,佔黃河流域面積的92.3%。壩址所在地南岸為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是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干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樞紐採用“人工擾沙”方式,即藉助河水已有的勢能,輔以人工擾動河床土質,促進河床泥沙啟動,實現河床下切、輸沙入海。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攪動讓河底淤沙上浮,使其與自然水流一起下洩,從而達到清淤輸沙的目的。第三次調水調沙試驗共設3個擾沙點,分別位於小浪底庫尾、河南範縣李橋河段、山東梁山縣小路口河段。以上方法,可使黃河下游河床20年內不淤積抬高。非汛期下洩清水挾沙入海以及人造峰衝淤,對下游河床有進一步減淤作用。


跪射俑


原因很多,你自己在網上也可以搜到很多,但是具體的簡單的我給你總結一下:

一、水少,現在黃河水較少,水少自然不需要過多的維護。

二、沙少,黃河水沙多主要來自黃土高坡,現在黃土高坡在治理多年,樹多了,沙自然少了,現在在黃花榆林的沙漠都被植樹造林消滅掉了。

三、水刷,就是上游的水壩,比如小浪底,定期儲水,然後統一放水,,水多,水急,讓水把河沙一步到位衝到渤海,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純手打,望採納。


瀟灑莊主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黃河卻讓人又愛又恨。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黃河在很久以前一條清澈的大河。那時在中原大地上生活的人們生產力低下,因此華夏民族各部落逐水而居,利用黃河中的水來灌溉農田以及解決生活用水的問題,那時由於人類數量較少,且沒有工業耗水,因此黃河中的水遠遠的可以滿足當時人們對於水的需求。

由於當時人們的生產力較為低下。黃土高坡上依然是森林密佈。大量的原始森林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同樣這些森林和植被的根部也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此時的黃河水流清澈,水勢平穩溫順。

後來隨著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華夏民族不斷繁衍生息,生產力不斷擴大。人們開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大自然改造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原本在黃土高坡上生長著的茂密森林不但被砍伐用來修建宮殿或者用來焚燒煮飯。

隨著黃河上游植被覆蓋率的降低,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狂風天氣不斷增加,風沙和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黃河之中的含沙量不斷增加。黃河便得渾濁不堪,洶湧異常。

而當黃河流經中下游地區時,由於此時地處平原地區,水頭落差減少,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放緩。那些裹挾在水中的沙石便不斷沉積。慢慢的抬升著河床。最終形成了地上懸河的奇特景觀!

而由於黃河形成了地上懸河,因此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歷代君王便不得不耗費巨資和人力物力去抬升黃河兩岸的大堤。但是即使這樣,在汛期來臨之時黃河也會經常發生決口。毀壞兩岸百姓的農田和威脅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心頭大患和當地百姓心中的苦楚!

那麼很多人都會說,為何不通過合理挖沙的方式來降低黃河的河床高度,逐步的使黃河河床下移。進而將黃河水患徹底治理。還兩岸百姓一個豐收的年成和幸福的生活。

但實際上這樣的巨大工程又談何容易呢?首先在勞動力和生產力低下的中國古代封建歷史時期。全部採用人力去挖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而且幾百萬名民工挖一年的工作量都趕不上黃河一年的砂土沉澱量。

即使放在今天。我國的基建能力和工程機械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面對如此巨大的黃河疏浚挖沙工程也是望塵莫及。畢竟黃土高坡每年會往黃河之中流失16億噸的沙土。而其中有4億噸的沙土都沉澱在黃河的中下游河段。每年平均抬升黃河中下游的河床高度約為10cm。



因此黃河水患非一日形成。同樣治理黃河的地上懸河和含沙量巨大的問題也並非一日之功。國家近些年採用汛期調水衝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主要的方式是利用夏季降雨量較多,黃河水量巨增的有利條件,經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人工調控形成人工洪峰,利用洪峰所帶來的水力搬運河床的砂土,進而不斷的沖刷下游的河床下移。

接下來,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為下游調水衝沙會成為常態。而監測點便是花園口水文站。下一階段更是要探索黃河上多座水庫聯合調度的調水衝沙方式。使得充分利用黃河水去沖刷自己的河床。



珞珈山的貓


黃河是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母親河。在古代,黃土高原地區森林茂盛,河南甚至有很多的大象生活,故河南的簡稱為豫。

隨著人類對黃土高原森林的砍伐,植被經歷了不可逆轉的退化。一旦下雨,雨水便帶著泥沙匯聚在河中,在高原上刻出了深深的凹槽,帶走了土地表層大量肥沃的土壤,肥力退化,變成荒涼之地。

歷史上,黃河決堤和改道多次,每一次都給下游平原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災難,衝擊了國家統治的根基。要治理黃河災害何其容易,古時只能將黃河兩岸的堤壩修得越來越高,黃河在開封附近甚至高出地面10米,一旦決堤,後果不堪設想。

清理這些泥沙談何容易。首先每年黃河攜帶的泥沙量就高達16億噸,人工清理的速度還不及自然增長的速度,其次,這些泥沙並不符合建築砂子的需要,也就誰說,撈上來之後沒有用武之地。那黃河下游應該怎麼治理呢?

國家在1994年開始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洪抗淤。夏季黃河汛期時將河水匯聚到一定的容量,然後開閘放水,人造的洪峰將下游河床的泥沙帶走,黃河的含沙量越來越少,並且在黃河出海口的地方沖積出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國土面積,好處多多。


新聞風暴眼


聽說過黃河無底嗎?黃河底是砂,水大會流動。水慢會沉積。所以行成黃河到開封成懸河的原因,應當是此處河面寬度最寬,水流放緩慢沉積而成。當水大時會流速加快,衝動河底砂土隨水流走。起到調整河底高度的相對平衡。

無需耽心。


溪山山人


遵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可造就黃河中下游平原,又不會出現李白詩下的“黃河之水天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