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成为地上“悬河”,不需要清理河里沉积的泥沙吗?为什么?

吴晓普


在中国,有两条东西贯穿的大河道,黄河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人的眼中,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哺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之一,但历史上,黄河多次“悬而决”,给中下游的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母亲河也成了人们苦难的源泉之一。

以开封为例,随着黄河从中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到了水流平缓的开封地区不断沉积,黄河的河道也不断抬升,时至今日,开封地区的河床已经高出开封市10米,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虽然中国的防洪手段不断加强,但谁又能保证“水漫金山”不再发生。

面对悬河,曾经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清理黄河中沉积的泥沙呢?这个问题就有点想当然了,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治理黄河水患,但都没有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们的立足点是哪里有灾,就救助哪里,而从来没想到从根源上治理。且不说黄河每年数十亿吨泥沙沉积,你是清理不完的,就算清理的完,日复一日,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承受的起的。

目前看来,在黄河治理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源头进行治理。我们都知道,黄河在上游时是清澈的,但在经过黄沙弥漫的黄土高原时就变成了“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河沙”,因此只有在黄土高原地区积极实施“植树造林”的百年工程,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才能有效的解决黄河积沙的问题。

黄河积沙问题若能成功解决,不仅地上悬河问题能够解决,到时候,还能深挖河道,恢复黄河通航,以河道带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一举双得的举措,何乐而不为呢?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看不一样的历史资讯......


史肆说


黄河绵延五千多公里,河道之长在我国仅次于长江,其所携带的海量泥沙有一部分被冲入海洋,但仍有很大部分沉积在河床之下。久而久之,黄河的河道便不断抬高,以至今日下游的河床高度竟然比两岸的许多人工建筑都高。以开封为例,该处的河床比开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黄河水面最高时更是比开封高出75米左右。

如此骇人的数字简直让人触目惊心,简单来说就相当于每一个开封人头上都顶着一个超大型水库,一旦这个水库哪一天决口,整个开封都将变成一片泽国。事实上这样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单是历史上的开封就被黄河淹没过七次,谁又敢保证明天不会发生意外呢?那么以基建技术之成熟,为什么不能在下游把泥沙挖走呢呢?

众所周知,唐宋以后,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人数也较之以前大幅度增长,为满足新增人口对土地的需求,朝廷开始鼓励平民开垦荒地,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宋人南渡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停留在黄河流域,在华北平原遭到大规模开垦的同时,黄土高原也无可避免地遭到开发和破坏。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有限的植被被破坏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水土流失。不论雨水还是河水,冲刷高原带走的巨量泥沙全部进入黄河,这便是困扰历朝历代千百年的“黄患”源头。实际上,自进入近古以来,历代朝廷都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问题,但无一例外治标不治本。

如果从下游着手,首先要清理长久淤积下来的泥沙,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但问题在于工程量太大了。每年黄河上游都有超过十亿吨泥沙被带至中下游沉淀淤积,如此惊人的量要动用多少挖沙船?即使人歇船不歇,日夜不停地挖,要挖多少年?每年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折合成人民币又要多少钱?最后,挖出来的泥沙往哪里堆放?

即便上述问题全都解决了,短时间搬走泥沙带来的生态改变又靠什么力量来抵消呢?“悬河”纵然有千般弊端,但水域内部及周边形成的生态平衡已成定局,如果依靠人力在短期之内强行改变,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到那个时候不仅仅是鱼虾大量死亡那么简单,生活在黄河周边的居民也免不了受到波及。

综合来看,从下游治理的方案不仅在实施上不具备现实可能性,而且根本挡不住上游年复一年的泥沙继续向下游冲刷。反观目前正在上游倡导实施的“恢复植被,固定水土”倒是一个现实可行且从源头治理的方案。


地图帝


黄河成为地上河不假,但没有人清理河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解决办法就是:弃旧立新;黄河自己就会另寻地势较低的形成新的河道,甚至夺取其他河流的河道入海,都是常有的事。因为这条黄河,丧命的、无家可归的人可不少。据说今天黄河下游一带的人都是从山西一带迁过来的。

在古代,黄河溃堤是常有的事,当黄河下游的河道高于地面高度,就面临溃堤,溃堤后黄河就寻找地势较低的地形,形成新的河道,入海;黄泛区平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黄泛区平原示意图

再有就是占据别人的河道,黄河往北夺取过海河的河道入海,往南夺取过淮河的河道入海,最终海河的三角洲往前推进不少,淮河的入海口直接被黄河给堵上了,被迫汇入长江,借长江的入海口入海。这就是“走别人的路,要别人无路可走”,在海河和淮河这之间黄河不知道改了多少次道。

黄河自己改道玩的更过分的是把人家的河道给填平了。今天济南名字的来源就是位于河流济水南岸得名,黄河占了济水的河道后,都给人家填平了,济水也跟着没了。

直到今天,我们治理黄河的知识增多,注意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增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面积,再加上黄河下游抽取河沙作业还有定期清理河道,黄河才真正安定下来;

历史上的平原省范围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治理黄河,不还特意搞出来了个平原省,黄河水患治理完了,平原省也被解散了;今天山东跟河南交界犬牙交次的行政区域划分就是考虑治理黄河的问题。


过去即历史


黄河绵延五千多公里,河道之长在我国仅次于长江,其所携带的海量泥沙有一部分被冲入海洋,但仍有很大部分沉积在河床之下。久而久之,黄河的河道便不断抬高,以至今日下游的河床高度竟然比两岸的许多人工建筑都高。以开封为例,该处的河床比开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黄河水面最高时更是比开封高出75米左右。

首先黄河泥沙一直在清理,否则黄河早改道了,开封黄河上游有三门峡,小浪底两个水库,都具备调水调沙功能,在雨季来临之前会大规模放水把泥沙冲走,顺便腾库容,再一个经过黄土高原的治理,现在黄河泥沙量已经比以前少很多了,水量也少很多,在小浪底水库你可以看到非常清澈的黄河水,比长江水还清澈。

一、水少,现在黄河水较少,水少自然不需要过多的维护。

二、沙少,黄河水沙多主要来自黄土高坡,现在黄土高坡在治理多年,树多了,沙自然少了,现在在黄花榆林的沙漠都被植树造林消灭掉了。

三、水刷,就是上游的水坝,比如小浪底,定期储水,然后统一放水,,水多,水急,让水把河沙一步到位冲到渤海,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由于黄河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黄河下游断流的治理:

国家对黄河水进行统一的管理,合理分配黄河流域各地用水量,保证下游不断流;治理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提供植被覆盖率;必要时引长江水补给黄河下游水;地上河的治理措施:(1)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减少入河泥沙量;(2)在黄河下游进行引小浪底水库的水冲沙;(3)将来有条件时进行人工挖沙。

清理黄河泥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黄河里的泥沙石头是从黄土高原上携带下来的,这边清理干净,紧接着上游的泥沙再次冲击下来,根本没有办法清理干净的。

所以,要想彻底解决黄河泥沙的问题,还得从源头上想办法。如在黄河两岸大量种植树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循序渐进地减少黄河里的泥沙。


用户6734188521


在黄河上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采用“人工扰沙”方式,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搅动让河底淤沙上浮,使其与自然水流一起下泄,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目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共设3个扰沙点,分别位于小浪底库尾、河南范县李桥河段、山东梁山县小路口河段。以上方法,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内不淤积抬高。非汛期下泄清水挟沙入海以及人造峰冲淤,对下游河床有进一步减淤作用。


跪射俑


原因很多,你自己在网上也可以搜到很多,但是具体的简单的我给你总结一下:

一、水少,现在黄河水较少,水少自然不需要过多的维护。

二、沙少,黄河水沙多主要来自黄土高坡,现在黄土高坡在治理多年,树多了,沙自然少了,现在在黄花榆林的沙漠都被植树造林消灭掉了。

三、水刷,就是上游的水坝,比如小浪底,定期储水,然后统一放水,,水多,水急,让水把河沙一步到位冲到渤海,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纯手打,望采纳。


潇洒庄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黄河却让人又爱又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黄河在很久以前一条清澈的大河。那时在中原大地上生活的人们生产力低下,因此华夏民族各部落逐水而居,利用黄河中的水来灌溉农田以及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那时由于人类数量较少,且没有工业耗水,因此黄河中的水远远的可以满足当时人们对于水的需求。

由于当时人们的生产力较为低下。黄土高坡上依然是森林密布。大量的原始森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样这些森林和植被的根部也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此时的黄河水流清澈,水势平稳温顺。

后来随着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不断繁衍生息,生产力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大自然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原本在黄土高坡上生长着的茂密森林不但被砍伐用来修建宫殿或者用来焚烧煮饭。

随着黄河上游植被覆盖率的降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狂风天气不断增加,风沙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黄河之中的含沙量不断增加。黄河便得浑浊不堪,汹涌异常。

而当黄河流经中下游地区时,由于此时地处平原地区,水头落差减少,河道变宽、水流速度放缓。那些裹挟在水中的沙石便不断沉积。慢慢的抬升着河床。最终形成了地上悬河的奇特景观!

而由于黄河形成了地上悬河,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代君王便不得不耗费巨资和人力物力去抬升黄河两岸的大堤。但是即使这样,在汛期来临之时黄河也会经常发生决口。毁坏两岸百姓的农田和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和当地百姓心中的苦楚!

那么很多人都会说,为何不通过合理挖沙的方式来降低黄河的河床高度,逐步的使黄河河床下移。进而将黄河水患彻底治理。还两岸百姓一个丰收的年成和幸福的生活。

但实际上这样的巨大工程又谈何容易呢?首先在劳动力和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全部采用人力去挖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几百万名民工挖一年的工作量都赶不上黄河一年的砂土沉淀量。

即使放在今天。我国的基建能力和工程机械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面对如此巨大的黄河疏浚挖沙工程也是望尘莫及。毕竟黄土高坡每年会往黄河之中流失16亿吨的沙土。而其中有4亿吨的沙土都沉淀在黄河的中下游河段。每年平均抬升黄河中下游的河床高度约为10cm。



因此黄河水患非一日形成。同样治理黄河的地上悬河和含沙量巨大的问题也并非一日之功。国家近些年采用汛期调水冲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主要的方式是利用夏季降雨量较多,黄河水量巨增的有利条件,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人工调控形成人工洪峰,利用洪峰所带来的水力搬运河床的砂土,进而不断的冲刷下游的河床下移。

接下来,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下游调水冲沙会成为常态。而监测点便是花园口水文站。下一阶段更是要探索黄河上多座水库联合调度的调水冲沙方式。使得充分利用黄河水去冲刷自己的河床。



珞珈山的猫


黄河是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在古代,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茂盛,河南甚至有很多的大象生活,故河南的简称为豫。

随着人类对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植被经历了不可逆转的退化。一旦下雨,雨水便带着泥沙汇聚在河中,在高原上刻出了深深的凹槽,带走了土地表层大量肥沃的土壤,肥力退化,变成荒凉之地。

历史上,黄河决堤和改道多次,每一次都给下游平原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冲击了国家统治的根基。要治理黄河灾害何其容易,古时只能将黄河两岸的堤坝修得越来越高,黄河在开封附近甚至高出地面10米,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清理这些泥沙谈何容易。首先每年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就高达16亿吨,人工清理的速度还不及自然增长的速度,其次,这些泥沙并不符合建筑砂子的需要,也就谁说,捞上来之后没有用武之地。那黄河下游应该怎么治理呢?

国家在1994年开始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洪抗淤。夏季黄河汛期时将河水汇聚到一定的容量,然后开闸放水,人造的洪峰将下游河床的泥沙带走,黄河的含沙量越来越少,并且在黄河出海口的地方冲积出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国土面积,好处多多。


新闻风暴眼


听说过黄河无底吗?黄河底是砂,水大会流动。水慢会沉积。所以行成黄河到开封成悬河的原因,应当是此处河面宽度最宽,水流放缓慢沉积而成。当水大时会流速加快,冲动河底砂土随水流走。起到调整河底高度的相对平衡。

无需耽心。


溪山山人


遵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可造就黄河中下游平原,又不会出现李白诗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