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會被自己的引力拉動嗎?

JoJo撒哇滴卡


人們多有一種簡單思維,太陽對地球有引力,所以地球才會繞著太陽轉。只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係,簡單地想象成引力與斥力,互相平衡。而實際我們應該把它們放到更廣闊的宇宙環境中去考量。整個宇宙為什麼會平穩運行,只是簡單的引力麼?顯然不是。通過現代觀測手段,我們觀測到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整個銀河系都在圍繞著它運轉。什麼是黑洞?只是我們無法觀測清楚的更深一級天體!它實際並不黑,而是用自己更強大深遠的場能,維持著銀河系平穩運轉。這是簡單的引力嗎?顯然不是。所以”引力”這個觀念明顯有問題。只是不同能級的天體,處於自己所能運轉的場能層次中。更莫說被自己的引力所拉動了。我們說太陽(成份)簡單,卻能釋放出強大的光與熱來,擁有無私的光明心境,照見更廣闊的宇宙,並具有強大的場能,引導著八大行星,有序運轉。這種規律跟人類社會一模一樣,只有領導者心境光明無私,才能徹見更廣闊的世界,發現發展規律,帶領著同樣無私的團隊,奮勇前行!人類的希望,必在無私的東方!這不僅是智者們的預言,而且是不爭的事實。


風雲之海


這要看你這個拉動是什麼意思,是拉著跑呢,還是拉著跳動呢?

這些都不會吧。

引力作用的最主要特徵是質點力,就是任何引力都是企圖把一切拉往自己的質點,所以天體都是圓的,就是這種性質把圍繞著自己的一切都往中心質點拉,大家擠在一起都別想往前一步,距離質心都是一樣距離,圓形是一個完美的結果。

這就是天體被自己引力拉動的結果。

但這種現象要在質量足夠大的前提下才會實現,因為引力是已知四種基本力最小的一種力,小到在小物體身上可以忽略不計。

科學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四種基本力。

這四種基本力就是強力、弱力、電磁力、萬有引力,主導著我們所知的一切物質和能量的運行。

強力是主導亞原子級的力,主要作用於質子、中子等強子;弱力則在更微觀粒子中起作用,只作用於電子、夸克層子、中微子(微中子)等費米子,並制約著放射性現象。

這兩種力都是微觀力,作用距離很小。

強力只在10^-15m範圍起作用,也就是千萬億分之一米起作用;弱力只在10^-18m範圍起作用,就是百億億分之一米範圍起作用。前者是飛米級,後者是阿米級。

出了這個範圍,它們就失去作用了。

與之相反的是引力和電磁力,這兩種力是長程力,作用範圍理論上都是無限遠。

但強力是世界上最強的力,如果把強力比作1,弱力為1/10^-13,電磁力為1/137,引力為1/10^-39。

由此我們看出,引力是最弱的力,弱到只有強力的千萬億億億億分之一。而電磁力則是比強力稍弱的第二強力,只比強力小2個數量級。

電磁力和引力雖然在微觀上也起作用,但更多作用於宏觀領域。

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事物,幾乎都是在電磁力作用下,比如說話、走路、坐車、打電話、看星星、以至於宇宙飛船、億萬光年探測等等;

而引力則更多的表現在天體運行上。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揭示了引力的本質,就是質量對時空的擾動導致時空扭曲,這種扭曲就表現出了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特徵,這就是萬有引力。

其實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

只是由於引力太微弱,小物體的引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兩個人之間、人與我們接觸到的一切物體之間、甚至是一座山的引力,幾乎都很難觀測出來。

但引力是存在的,這個引力量值就是引力常量G,就是兩個1kg的質點相聚1m距離的引力值:G=6.67x10^-11N·m²/kg²。

萬有引力定律是300多年前牛頓發現的,但引力常量G是200多年前聰明的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得到的。

萬有引力定律表達式為:F=GMm/r²

這個公式說明,引力大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物體質點之間距離平方成反比。

從引力常量G和引力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引力是非常小的力,引力常量只有千億分之6.67N;但引力是與質量成正比的,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

也就是說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就越大;引力雙方天體距離越近,引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而且會成指數級衰減。

地球就足夠大了,所以其引力就可以把你我都吸引在地表上,但你平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這種引力的存在,只有當你跳高時或想離開地球時,才感受到它的引力。

要擺脫它的引力就需要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的脫離速度。

什麼樣的質量才能夠把一個星球弄成一個圓形呢?

在國際天文聯合會確定的行星定義中,對球形天體表述為:“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剛體力,因此能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圓球體)”。

而在矮行星定義中,也有這一條。

經探測,灶神星平均直徑為525公里,質量達到2.7×10^20kg,但形狀還是一個不太規則的土豆型,因此沒有被列入矮行星行列;穀神星直徑950公里,質量為9.43×10^20kg,也就是94.3億億噸,已經是呈現為一個球形,故而被列入矮行星行列。

這是不是說,質量約100億億噸的星球就會被引力拉成一個球形呢?

或許吧,但星球是不是圓形,除了引力起著重要作用,還受到形成過程,如一些行星、小行星撞擊的影響。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天體被自己引力影響有哪些?

其一,沒有引力,就沒有天體存在。所有的天體都由於引力凝聚在一起的,引力會使天體吸附一切自己引力圈中的物質,使天體越聚越大,到達一定質量後,會成為一個球形。

其二,從引力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天體之間的引力大小是雙方質量和距離決定的,與雙方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太陽與地球的引力相互作用關係是這樣,地球與月亮之間也是這樣。

目前宇宙所有天體運行關係狀況,都可以認為是天體自己引力拉動形成的。

謝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


如果我理解沒錯,我想我們太陽的活動也許可以解答你的問題。我們的太陽是太陽系最大的天體,半徑達到69萬公里,質量達到1.989*10^30千克,是地球的33萬倍,這麼大質量的天體密度卻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除了組成元素成分不同以往,還有一點就是太陽的核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劇烈的氫核聚變反應,這些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傳導到太陽表面,也同時抵消了太陽本身巨大的引力,免得向中心塌縮。當然這個穩定的狀態也只能再持續五十億年左右,隨著氫聚變成氦,氫元素的減少,太陽的核心將變成氦核,這是太陽就熄火了,氦核心為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同時變熱,而氦的聚變溫度需要更高,反而使緊挨核心的氫包層因溫度上升而加速聚變,結果產生的熱量持續增加,傳導到外層,使其向外膨脹,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核心繼續收縮,當溫度達到1億K時,氦聚變將開始進行並燃燒生成碳。由於此時的氦核心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白矮星”(電子簡併態),熱失控的氦聚變將導致氦閃,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陽核心大幅度膨脹,解除了電子簡併態。氦閃使大量能量的釋放很可能把恆星外層的氫氣都吹走,剩下的是氦的核心區。氦核心區因膨脹而減小了密度,以後氦就有可能在其中正常的燃燒了。氦燃燒的產物是碳,在氦熄火後恆星將有一個碳核心區氦外殼,由於剩下的質量太小引力收縮已不能達到碳的點火溫度,於是它就結束了以氦燃燒的演化,而走向熱死亡。這一系列的膨脹和收縮過程其實就是太陽自身核聚變能量和引力的比拼過程,收縮說明引力佔上風,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你想要問的天體被自己的引力拉動呢。



叄體光鼠


不明白題主的意思。

首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天體的引力也不是他自己的。

其次引力是質點力,它的作用效果是把物體往中心拉,這也就決定了為什麼天體都是運動的,比如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中心轉……那麼可不可以不轉動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月亮不再繞著地球轉,那麼月亮就會被地球吸引過來,這就是萬有引力的作用效果。所以宇宙中的天體要想不被其他大天體吞噬,就必須要轉動起來。否則就是災難,例如彗星撞地球。

如果兩個質量比較大的天體相遇了怎麼辦?通過角力,他們會繞著連線上的某一點轉動,這個點靠近質量大的天體,這就是雙星系統,當然還存在著三星系統等等。

所以天體被自己的引力拉動?我沒有明白你的意思。我是中學物理教師平哥,一個愛科普知識的物理老師,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共同進步。回答悟空問題可以收穫很多知識,謝謝大家。







中學物理教師平哥


首先您的問題主題不夠明確,引力是相對的,自己對自己不存在產生引力。如果有更大的天體對他有引力可能被吸引。



漢中穩哥


引力坍縮

是天體物理學上恆星或星際物質在自身物質的引力作用下向內塌陷的過程,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恆星本身不能提供足夠的壓力以平衡自身的引力,從而無法繼續維持原有的流體靜力學平衡,引力使恆星物質彼此拉近而產生坍縮。

大質量恆星坍縮成黑洞時的引力坍縮也有可能是伽瑪射線暴的形成機制之一。

由於在引力坍縮中很有可能伴隨著引力波的釋放,通過對引力坍縮進行計算機數值模擬以預測其釋放的引力波波形是當前引力波天文學界研究的課題之一。


抖麟殼顫


不會,這等於拉著自己的頭髮拔起一樣。


TonyDeng


不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