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藥王廟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吧

在德州新湖假山位置,曾經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廟宇——藥王廟,其建築規模僅次於永慶寺,佔地面積十餘畝,約建於明末清初。

德州藥王廟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吧

藥王廟坐東朝西,有磚木結構山門三間,山門左右各有一座小巧別緻的磚樓(即鍾、鼓二樓)。進入山門,正面有大殿三間(俗稱“前大殿”)臺基高約一公尺,大殿總跨約有二十公尺,左右硃紅橙柱上,有對聯一副,上聯“金爐不斷千年火”,下聯“玉盞長明萬載燈”。

大殿正面供的是“藥王爺”,傳說是供的唐代的孫思邈,藥王爺前,左右各有五尊泥塑彩繪的坐神像,高約三公尺,相傳是中國十大名醫。

德州藥王廟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吧

孫思邈

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男女老幼,攜帶供品,前去許願。大殿內香菸繚繞,磬聲悠揚,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極盛。

解放前夕,該廟道長名叫趙巧練(城東盧家河村人),約七十多歲,體魄健強,精神矍鑠,有道徒十餘人,廟田一百多畝,加之香火極盛,比其他廟宇都富。除了廟田和香火收入外,還有一項不少的收入,就是德縣境內之官僚名流、地主豪紳、富商大賈,如有喪葬之事,師徒被邀前去超度,最拿手的要數藥王廟道士們的“飛鈸”了。 “鈸”直徑二尺有餘,重約八九市斤,在法鼓、雲鑼的伴奏下,左右揮舞,上下翻飛,纏頭蓋腦,金光四射。舞到高興時,“嚓”的一聲扔上天空,足有三五丈高。下來時,其接法有許多名目,“張飛蹁馬”、“蘇秦背劍”、“白猿獻果”等驚險利落的表演,博得圍觀的人們,鼓掌喝彩。

藥王廟山門外約二十公尺處,偏北側還有一座配廟,名日“白衣堂”。其廟門圍牆和其他附屬建築物,於民國六年(1917年)運河決口被洪水衝倒,亦未修復,只剩下孤零零的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的三間大殿。大殿內供奉三尊泥塑彩繪的女神像,高約兩公尺。中間尊名曰:“白衣菩薩”,右邊一尊名曰:“送子娘娘”,左邊一尊名曰:“眼光奶奶”,是專為得眼疾的信徒前去祈禱免災的。三尊女種坐像兩旁還有兩尊泥塑彩繪的“童男 “童女”站像,面帶笑容,天真可愛,塑造技藝非常高超。白衣堂大殿後面,是片義地,墳冢累累,野草蔓生,十分蒼涼。這是專為一般貧苦人家,及流落到此的他鄉人,死後可葬此地的慈善之舉。

每年農曆的四月二十八日藥王爺生日,是藥王廟會的第一天(天數不定),趕會的、進香的,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會上有唱戲的、說書的、耍猴的、變戲法的、打拳賣藝的、賣狗皮膏藥大力丸的。還有賣洋廣雜貨、鍋碗瓢勺、針頭線腦的。還有賣錫箔銀錠、香燭紙錁、乾鮮供果的。那飯攤、茶棚,更是比比皆是。

德州藥王廟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吧

老廟會照片

日軍佔領德縣城後,藥王廟逐漸冷落,具有二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傳統廟會,從此終止。 德州藥王廟在我國反帝反封建的近代史上 曾佔有光輝的一面。

1900年7月14日天津城被八國 聯軍攻陷。滿清政府採取險惡的兩面手法:一面向外國侵略者屈膝求和,一面瘋狂鎮壓國內義和團運動。當時山東巡撫袁世凱,在魯境內四處張貼查禁義和團的告示,同時聯合直隸清兵,對義和團圍剿。德州義和團義憤填膺,於7月20日午後,幾百名義和團民,頭裹黃、黑頭巾,手執大刀、長矛、獵槍、土炮,張示檄帖,痛斥袁世凱媚洋、殺戮義和團的罪狀,挺進到德州城外東南角藥王廟駐紮,派人向德州州署交涉,釋放被捕的義和團民。

德州藥王廟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吧

德州知州宋森蔭,山東糧道尚其亨,假惺惺地出城與義和團會面,暗中命統領孫金彪帶領官兵,對義和團四面包抄。義和團與官兵拼殺四小 時,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趁著天色已黑而轉移離去。如今藥王廟雖不存在,但在該處所建新湖公園的假山峰頂上,刻著“義和峰”三字,就是對當年義和團反帝反封建英雄業績的明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