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乡村孩子网课“通关”记:失联、蹭网与大山深处的农活

网课上了17天,张昊“失联”了11次。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联系不上他的时候,肯定是爸爸又没在家,他没法上课了。

张昊是山西忻州市某乡镇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像张昊这样上网课“失联”的乡村孩子还有不少,有些人比较幸运,因为被社会“看到”,暂时化解了屏幕和网络难题。但还有一部分没有被“看到”的孩子,被网课“遗漏”。

疫情下乡村孩子网课“通关”记:失联、蹭网与大山深处的农活

图片来自新华社,图文无关

这是张昊第一次上网课,他很快就学会了,觉得网课特别好,老师夸他有进步。但现在张昊已经有十几天没上成网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急得想哭,也不想见别人。” 张昊说他现在特别想开学,这样就能天天和其他同学一样上课。

张昊很羡慕家里有手机可以一直上网课的同学,他家里有宽带和无线网络,但能用的手机只有爸爸这一部。

“停课不停学”伊始,考虑到部分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等情况,教育部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2月17日开始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和资源,解决这些地区学生在家学习问题。这一渠道也被写进了各地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方案中,包括忻州市教育局。

不过12岁的张昊无法享受到这一特殊安排。他家里只有老式电视,没有中国教育电视台。奶奶的手机是老人机,也看不了直播。这意味着只有爸爸在家时张昊才能上网课,但他爸爸经常不在家。

彼时,张昊爸爸正在山西和内蒙交界处,鄂尔多斯市内拉货。张爸爸今年34岁,25岁开始拉货,到现在已快10年。从张昊上网课开始,他出去拉了两次货,共有11天没在家,张昊也就落了11天的课。

张爸爸考虑过再买一部手机,但这对于一个月挣3000多块钱的他来说“成本太高”,另外他也担心买个1000多块的用不上多久,便不想现在就买。

“我现在没办法,不知道这个网课会维持多久,也不能不去拉货,就只能先这样了,等着学校赶快开学。”张爸爸也很无奈,他只有小学的文凭,平时也辅导不了孩子。

疫情下乡村孩子网课“通关”记:失联、蹭网与大山深处的农活

图片来自新华社,图文无关

爸爸不在家时,张昊只能自己看书。家里就只剩张昊和70多岁的奶奶两人,他家是低保户,妈妈在朔州餐厅打工,回来次数很少,今年过年到现在都没回来。“我现在特别想开学,这样就能天天和其他同学一样上课了。”张昊说。

对于徐倩华来说,解决手机的问题只是网课开始的第一步。

徐倩华家里用的也是老人机,25块钱买的。开网课后,她借到了姑姑的旧手机。但家里没有网络,徐倩华得经常拿着手机在自己家院子里上课,因为要蹭邻居家的网。

“屋里只有一格信号,去院子里就会有三格。有时信号不好,上英语课和数学课会完全听不清。”徐倩华没办法时就会去同学或叔叔家用网络。

徐倩华很喜欢上网课,但有时要去别人家蹭网让她觉得“很不方便”,她也特别想开学,因为开学了老师就可以当面指导,“学的也会更好一些。”

徐倩华今年也上五年级,3岁时父亲因为贩卖儿童入刑进监狱,判刑12年,至今未出狱。后来妈妈离家出走了,再没回过家。

她从小和伯伯一起生活,伯伯是单身汉,两个人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两间房,还是政府给盖的房子。伯伯今年53岁,只读到二年级,年轻时到钢铁厂打过工,后来就回家了。家里没田,没有收入来源,“村里哪家需要帮个小忙就去帮一下,一次10来块、几块,赚个零钱。” 伯伯会经常告诉她要好好学习。

和徐倩华一家通话时,每次聊不上几分钟就会断线,徐倩华伯伯说是手机线路不稳,耗电也很快,四十分钟的电话中间断了九次。

类似张昊和徐倩华这样的例子在一些乡村学校不足为奇。

据忻州一所小学的李校长透露,他们学校1-6年级130多个学生中,目前90%以上都可以正常上网课,但总有10多个学生上不了。有的是因为家里父母不在,和爷爷奶奶住一起,没有手机无法上课;有的是爸妈离婚了,父母年轻也没心思照看孩子;还有一些学生天生有些智力问题,即使在学校也不会认真上课,更别说网课。

这些孩子中多为留守儿童,住的很偏远,学校也往往联系不上家里人。另外,孩子家长知识水平不高,他们在家也都面临着没人监督的问题。

以徐倩华为例,她很喜欢学校的老师,因为只有老师能教她知识。家里爷爷和伯伯对她哪天上网课并不清楚,也不知道网课是什么情况,“有时候读‘ab c d’拼音他们都不懂。”

李校长坦言,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也没办法,学生家里的条件就是这样,政府目前也没啥说法。学校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最大限度保障所有学生的上课效果,他们只能让老师多下点功夫,对学生多一些作业批改和指导。

另一位老师也告诉南都,虽然有人提出课程可以从暑假或其它假期中补回来,这段时间就让孩子们在家自学看书增加阅读量,但这对于他们那儿的孩子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们除了课本就没有别的课外读物,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意识,又缺乏一些自觉性,“如果没有网课这么长时间担心他们会被荒废掉。”有老师说,目前只能“能捞一个是一个”。

南都记者关注到,忻州市教育局2月15日发布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方案中曾提出,偏远农村的孩子可收看中央电视台4频道的有关课程和教学资源,个别无法收看线上教学和视频资源的学生,开学后由本校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免费辅导补课。

乡村孩子没条件上网课的情况被曝光后,随即引发舆论关注。

3月2日,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全面摸排网上学习进展,逐校建立不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学生清单。重点聚焦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地区,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子女、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和指导。对于既不具备网络条件又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家庭的学生,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除地方政府外,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也自发组织给农村贫困孩子解决上网问题,为一批孩子装了宽带,送去智能手机。3月3日,工信部出台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重点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推出特惠流量包等精准帮扶举措,减轻困难学生用网资费压力。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被关注到的孩子将从中受惠。

不过对于一些更偏远的山区孩子来说,深山与贫困将他们阻隔在了网课之外。

云南临沧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1%的西南边陲城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5岁的林风就在这里的一所偏远山村小学教书。

林风的学校原计划2月23日开学,老师们在2月中旬就被全部召回了临沧,但现在开学一再推迟。外地来的老师有的在城里租房,有的就直接住在学校自我隔离。林风说,临沧城市里的孩子早已开始上网课,但乡村难以开展。上网课对这些孩子来说不太现实。

林风班上有十几个孩子,前不久学校要求建微信群,有5个孩子的家长没有微信,有一家只有叔叔有手机,但也时常停机。班上还有个学生家住深山,离学校很远,整个假期都没法联系上。她爸爸常年酗酒,妈妈有重疾,家里的一部老人机停机是常态,即使偶尔交了话费,也常常没信号。

目前当地教体局采取的应对办法是城区先行上网课,山区的孩子发新书,自己独立学习,老师居家写教案,有问题的同学主动询问,老师也要主动问他们的学习困惑。

3月5日,林风和老师们回学校给孩子发了新书,检查了假期作业。林风给学生还发了预习资料,包括语文下册的知识高频考点等,教给他们预习方法,孩子们需要回去自己预习。但目前只有一个学生打电话问她关于负数的问题。“有的孩子没处问,有的可能也不想问。”

林风说,高年级的学生还有预习的可行性,低年级的同学,发了新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平时给了班上孩子一些独立学习的建议,培养过一段时间,有一部分人预习起来应该不难。但也有好几个孩子玩性大,家长也管不了,“只能耗时间,等开学”。

林风知道,这段时间不上课对这群孩子影响肯定很大,比如有的孩子到开学功课一定跟不上。学校领导也担心跟城里学校的分数线可能要拉大距离了,不少老师也很慌张。按照以前的教学规定,他们5月份要结束全部课程,全部作业量,现在照这个进度应该很难。

事实上老师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以忻州市小学为例,李校长向南都透露,按照忻州市教育局的规定,小学阶段线上教学一天不能超过45分钟,但他们认为这样肯定不行。一方面是小学生自觉性差,另外毕业班的孩子也还有小升初的压力,他们学校差不多每天都会安排孩子上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和科学课,另外还会有一些答疑辅导课。“一天六节网课,每节40分钟。”

疫情下乡村孩子网课“通关”记:失联、蹭网与大山深处的农活

受访者供图

不过停课在家的林风现在想的是与其焦虑不安,不如好好待在一起,阅读,或者就去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她相信还有比分数线更重要的东西。

林风告诉家长,孩子们这段时间缺的知识都可以补上来,最重要的是生活里的日常。做饭洗衣服做农活……从一只母鸡下蛋到小鸡儿破蛋而出,做一个蜜蜂桶放在山里到掏了蜂蜜去换钱,都是生活的智慧,这也叫知识。

林风班上孩子的家长平时都要去干农活,在树林里加刀,或是养蜂。孩子们现在在家里也要帮忙干农活,只有早晚有时间学习,所以林风布置的预习时段也是早晚。

问及孩子们想不想开学,林风说昨天有个小女孩告诉她,在家可以多帮帮父母。

后记

南都记者了解到,即使多数孩子排除了上网课的设备困难,也还有一些现实问题摆在老师们面前。

一方面,有些学生现在一天需要上六节网课,他们以前没有这么长时间接触过电子屏幕,老师担心他们眼睛可能会适应不了。另外,乡村孩子一般在学校没人接触手机。这次长时间上网课,也有可能导致学生“上瘾”,太依赖手机,之后会离不开。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也正是近两年中小学在重点整治的。去年两会期间,有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出台文件法规,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很多乡村小学就是如此实施的。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其文章中表示,全面开展在线教学,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如果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会出现影响学生视力发育,让更多孩子染上网瘾,在线教学效果也不佳的多重问题,进而还会影响到开学后的学校管理和学生培养。

他认为,目前在线教学中发生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引起重视,共同思考怎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出现后遗症。其中,迫切需要学校和家长“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

3月6日,教育部对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也再次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认真梳理总结前一阶段“停课不停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意见,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加深线上教育规律与特点的认识。

并强调各地各校要逐一排查学生线上学习条件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精准帮扶机制,以学校为单位“一人一策”做好关爱帮助工作,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南都记者吴单 实习生韩佳良 发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