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祖的軍事能力怎麼樣?如果建文帝用徐輝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殲滅北軍?

I曾記否


徐輝祖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親自改的,原因是徐輝祖的本名叫徐允恭,正好與皇太孫犯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諱。朱元璋給他改成“輝祖”的用意也非常明確,那就是希望他將徐達忠心為主的精神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的確如朱元璋所願,徐輝祖作為徐達的長子,不但繼承了父親生前的爵位,還繼承了父親“忠勇”的品質。

洪武17年,16歲的徐輝祖就已經任職勳衛署左軍都督府,可以說他的前半生生涯一直都是在軍中成長起來的。洪武21年,20歲的徐輝祖承襲了父親徐達生前的爵位魏國公。

特別是洪武25年以後,徐輝祖成為了朱元璋刻意培養的對象,曾經被多次委派陝西、北平、山東、河南等地,督辦練邊、防邊。徐輝祖掌管了中軍都督府,成為了朱元璋給皇太孫朱允炆配備的“中軍主帥”的標誌性事件。

然而歷史卻沒有給他統帥三軍的機會,整個“靖難之役”,他只作為後援出場了幾次。而就那微乎其微幾次的出場,也最終見證了徐輝祖同樣是不世出的戰將,至少不會輸陣任何一個“靖難勳將”。


雖然朱允炆也明白徐輝祖是朱元璋精心留給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曾拜為太子太傅,但由於他特殊的身份背景(朱棣的大舅子),在朱允炆時期,得不到真正的重用;由於忠貞性格(為朱允炆守節),得不到朱棣的重用,一生處於生不逢時的尷尬處境,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國難思忠臣,在萬曆4年,成為了受人祭奠的建文忠臣之首;在崇禎17年,更是被追諡“忠貞”。

整個“靖難之役”充斥著荒誕與無法解釋,但是最大的真相就是很多朱允炆信任的“忠臣”實際上都在幹著揹著主子,腳踏兩隻船的事情。

最典型的莫過李景隆,朱允炆最信任的“南軍主帥”,即便犯了天大錯誤,朱允炆都能容忍的勳貴二代,最終竟然成為了“靖難之役”的首功之臣,請問廉恥在哪?

最能體會朱允炆心情的崇禎皇帝最終也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建文2年4月,李景隆帶著60萬南軍征討燕軍,卻在白溝河被朱棣“精準”設伏,此戰雖然兇險,但是畢竟南軍人多勢眾,更何況平安、瞿能皆是實戰檢驗中,新成長出來的一批實際實力強悍的戰將。但是就在形勢開始一邊倒,朱棣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

在史書裡,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發生了,中軍主帥李景隆的帥旗,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大風給“刮”斷了,瞬時戰況逆轉。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在原本一邊倒的大順境下,卻被砍了腦袋。平安也被燕將朱能大敗。

燕軍攆著南軍跑,南軍死傷十餘萬,等李景隆退守濟南的時候,60萬大軍幾乎揮霍殆盡,人送外號“運輸大隊長”。


而最後才得到命令進去戰場的徐輝祖不但掩護了李景隆撤退,還全師而還;然而這並不算什麼,此後馳援在安徽睢水總兵何福與副總兵平安,又在今安徽靈璧西南的齊眉山大敗燕軍,斬殺燕軍悍將李斌。此戰打得燕軍聞聽“徐輝祖”,便不寒而慄。

然而就在徐輝祖準備擴大戰果,繼續揮兵北上的時候,卻如當年岳飛在朱仙鎮,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不得已而撤回南京。

徐輝祖在整個“靖難之役”戰爭期間,就像一塊墊腳石,需要墊腳了,才會被用到;不需要了,立馬扔一邊。而且關鍵的是用一代名將給一個戰五渣做墊腳石。

因而徐輝祖的真實統帥級戰力也是無從得知的,畢竟沒機會和“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朱高煦正面交鋒過;更沒機會和“碩果僅存”的朱棣正面硬剛過。

這種場面之所以不會出現,最主要的隱憂,朱允炆是不會說出口的。朱允炆寧可用表兄李景隆而不用爺爺替自己挑的徐輝祖做主帥,本質就是因為徐輝祖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擔心並沒有實現,反而是事實不斷印證徐輝祖的忠心。


最終戰爭的失敗的本質,很大程度上不在於用誰為將,而在於朱允炆那顆優柔寡斷的心。李景隆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紈絝,完全不會打仗,只是他的屁股已經坐到了朱棣那邊,(所以李景隆的屁股坐到了朱棣那邊,本質也是他身份屬性決定的,他是武人勳貴的後代,朱允炆一旦坐穩以後,所有的武人勳貴將繼續失去政治舞臺)所以他就成了草包、飯桶的形象。

換句話說,只要朱允炆用對人,不優柔寡斷,當初聽徐輝祖的意見,擒拿朱高煦;哪怕後來就是瞿能、平安這類角色作為統帥,朱棣也沒有贏面。




炒米視角


徐輝祖,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子,出生於1368年,名字為徐允恭,後朱元璋的孫子因為名字為朱允炆,為避諱,被明太祖賜名為輝祖。史書記載徐輝祖,身高八尺五寸,也就是1.96米,長相英俊,瀟灑倜儻,且非常有才氣。16歲時任職勳衛署左軍都督府,在他20歲的時候,襲其父親生前爵位魏國公,21歲壽命駐守常德府,並奉命到湖廣考察軍備,由此可見,徐輝祖不但襲了父親的爵位,也具備了父親的才能。任職期間,不斷到各處督辦練邊防邊,掌握了及其豐富軍事技能。不但如此,徐輝祖經常受朱元璋之託,經常陪侍在皇太孫朱允炆左右,朱元璋希望他的文武才氣能夠傳給這個未來的皇帝。

從以上史書記載看來,徐輝祖的確繼承了父親的文物才氣,並且朱元璋或許是愛屋及烏,對徐輝祖信任有加,朱允炆繼位後,開始,依然和祖父一樣對徐輝祖非常信任,繼位後立即加拜徐輝祖為太子太傅。朱元璋在世之時一定經常在朱允炆面前推崇徐輝祖,耳濡目染的朱允炆也知道這是爺爺給他的保護神。明朝之初徐輝祖的父親徐達為平叛明初各地戰時,依然南征北戰,徐輝祖也有機會練手帶兵,積累的軍事本領可謂豐富。在朱元璋時期徐輝祖已經掌管了中軍都督府,可謂兵權在握。朱元璋這麼做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希望在他身後,有這麼一個文武全才的忠臣扶持自己心愛的孫子平穩把持朝政,讓大明江山永固。

朱允炆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然而事情的翻轉隨機發生在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忌日之時,朱棣把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個兒子都派到京師,讓他們去祭祀他們的爺爺。還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北平練兵的徐輝祖發現姐夫的燕王府有叫阿魯帖木兒的人圖謀不軌,並把他抓來殺了,那人是朱棣的心腹。徐輝祖從中也能看出他姐夫的反意,然而朱元璋選擇了忽略。如今朱元璋已死,這個威脅日益顯現,徐輝祖處於忠心及時提醒朱允炆,然而,同在朱允炆身邊效力的還有徐達的小兒子徐增壽,徐增壽進言:“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這個徐增壽不學無術,就在宮中玩玩樂樂,陪朱允炆解悶子。但是朱棣兒子逃回燕京的馬卻是偷的徐輝祖的馬!這就讓朱允炆對徐輝祖有了猜忌!朱允炆不信徐輝祖,卻信了他弟弟。這其實不但是徐輝祖的悲哀,也更是朱允炆自己的悲哀。

從上所述徐輝祖軍事能力在當時的朝廷中,可謂是鶴立雞群,不容置疑,儘管他沒有被賦予主帥的職權,但是就在能力範圍的事情,徐輝祖做的十分漂亮。《明通鑑》記載,徐輝祖第一次赴前線參戰,是建文三年四月,建文帝派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進抵白溝河,準備攻打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朱棣率領的燕軍先是遭到伏擊,死傷慘重,第二天又被官軍前後夾擊,朱棣三易其馬,差點被瞿能活捉,一場驟然而起的大風救了朱棣,使朱棣反敗為勝,大敗官軍。“白溝河之戰”官軍雖然最終慘敗,但徐輝祖卻率軍掩護主帥李景隆成功撤退,使他得以逃到濟南。接下來的“齊眉山之戰”,官軍卻大獲全勝,而且徐輝祖的表現相當亮眼。這一次戰役的指揮官,不再是李景隆那個草包,而是總兵何福。在今安徽睢水,總兵何福與副總兵平安率軍先是贏了一場,朱棣損失了王真、陳文、韓貴等幾員大將,徐輝祖率援軍趕到後,又在今安徽靈璧西南的齊眉山大敗燕軍,燕將李斌等被斬首。

據悉,由於徐輝祖作戰勇猛,把燕軍打怕了,燕軍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嚇得臉色發白。然而,徐輝祖正欲乘勝擴大戰果,朝廷卻訛傳燕軍敗了,既然這樣,徐輝祖你就沒必要呆在前線了,趕快回南京吧,南京也需要良將。徐輝祖剛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機反攻,擊敗官軍兩萬多護糧兵,官軍的糧餉盡落朱棣之手,總兵何福不得不率餘部退守靈璧。徐輝祖奉命撤走後,淮北的官軍孤立無援,被燕軍圍著打,大敗。直到其他官軍都敗了,徐輝祖也未放棄抵抗,當燕軍渡江攻打南京時,他依然率軍力戰。

而李景隆那個草包,喪師數十萬,他自己又當了逃兵,被召回南京後竟然屁事沒有,當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宗人府屬官)宋徵、御史葉希賢等人紛紛上疏,以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為由,請求誅殺以謝天下時,建文帝卻不予理睬。李景隆是他最信任的心腹,朱允炆怎麼捨得殺他呢?然而,他做夢也沒想到,當燕軍渡過長江兵至南京金川門,這個他最信任的心腹,竟然與谷王朱橞一起開門投降!南京失陷,大勢已去,皇上生死不明,文武百官“識時務者為俊傑”,紛紛前去迎接朱棣,對他俯首稱臣,唯獨徐輝祖不從,呆在父親徐達的祠堂裡,最後被他的姐夫軟禁。

徐輝祖的心裡,卻只有忠義二字,什麼榮華富貴,過眼煙雲而已。有人說徐輝祖和他小弟徐增壽攜手押寶,我覺得這是野史的說法。他們二人其實各有所忠。徐輝祖忠於朝廷忠於朱元璋的信任額囑託,而徐增壽忠於親情或者說忠於榮華富貴,價值取向不同而已。而徐輝祖和李景隆同樣作為軍事首領,前者德才堪配其位,而後德才皆不配位,可惜朱允炆的才氣和運氣均不佳,好好的一副牌被他打個稀爛,最後落得個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悲慘結局。

以上事實說明,如果選用徐輝祖作為主帥,朱棣的造反最終會以被殺而結局!毫無疑問!

然而並沒有,真的用nozuonodie形容朱允炆一點都不為過!


河東一粟


徐輝祖也是理論型人才,和李景隆是一個水準的,都是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人物

如果洪武朝沒有大肆殺伐功勳名將,那麼北軍對南軍將不堪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