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什麼是肝氣鬱結?

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情志抑鬱,氣血不暢的病理變化。肝有疏洩作用,喜舒暢而惡抑鬱。如肝失疏洩或情緒抑鬱不舒,均可引起肝氣鬱結。臨床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為什麼會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的病因

情志抑鬱,悶悶不樂,憂愁過度,使肝失條達、宣暢,氣機疏洩不及而致肝氣鬱結。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驚恐、慌亂,亦可導致氣機鬱滯。肝病多與情志有關,肝主調暢氣機,情志所傷多影響肝臟調暢氣機的功能,而變生諸多病變。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肝氣鬱結的病機

肝氣鬱結證 肝為剛髒,性喜條達柔順,主調暢情志,儲藏和調節血量,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鬱滯,橫逆克犯脾胃,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可導致胃脘痛。

若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為嘔吐。若肝木氣逆犯脾,肝脾不調,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出現洩瀉,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若肝失條達,肝氣橫逆,循經上攻頭目,亦令頭痛。若因惱怒或驚駭忿鬱等情志因素,致使氣機閉塞,肝氣橫逆,氣逆於上,壅遏元神心竅,而見氣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若氣鬱不解,則為氣逆,逆而為疝。

肝氣鬱結證,日久不解,常可氣鬱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證,火邪耗傷陰血,則易導致肝血不足證和肝陰虛證,肝之陰血不足,陰不斂陽,則可出現肝陽上亢證,陽亢風動,肝陽化風,又可引起肝風內動。若肝血、肝陰不足,也可引發血虛生風和陰虛動風。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總之,肝氣鬱結證,既可以導致肝血虛證和肝陰虛證,又是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證和肝風內動證的病理基礎。肝病又多侵犯他髒,如肝鬱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陰不足常累及腎精虧虛,而致肝腎陰虛;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虛等等,其中以肝氣橫逆,延及他髒而常見。

症狀分析及調理方向

肝氣鬱結的臨床表現有: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鑑別診斷:

1.肝氣鬱結證常有情志不舒的病史,或病情與情緒變動的關係密切;而肝火上炎多由氣鬱化火或火邪內侵所致。後者往往是前者的進一步發展。

2.肝氣鬱結證臨床以情志不舒,胸悶喜太息,胸脅或少腹脹痛竄痛,脈弦為基本表現;婦女可見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症狀;可有梅核氣,癭瘤,徵瘕等病變。

3.肝火上炎證臨床可見頭暈脹痛,痛勢若劈,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耳鳴如潮,耳聾、不寐,或胸脅灼痛,便幹溲赤,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調理方向: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必要時配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等法。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治法: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總結:肝為木,肝主筋脈,護衛血液,使血液有溝渠(血管)可循,不致火熱(能)氾濫,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鬱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