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代宗師,唐伯虎差點成為他的階下囚

王陽明與唐伯虎是同時代人,王比唐小兩歲。兩人都是江浙人,王是浙江餘姚,唐是江蘇蘇州。他們可能互不相識,但有兩次擦肩而過。

一次是在1499年,他倆進京趕考。此前兩次會試失利的王陽明,這次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後想退都退步出來。而唐伯虎此前相當厲害,此次卻深陷科場大獄,從此成了體制的寵兒。

另一次是20年後,1519年,寧王朱宸濠之亂。王陽明用35天終結了寧王密謀了許多年的叛亂計劃,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事工。而唐伯虎曾應聘寧王府,後來看出朱宸濠心懷不軌,果斷裝瘋賣傻,逃回家鄉。不然的話,這一年,它將成為王陽明的俘虜。

這次,咱們談談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宗師,唐伯虎差點成為他的階下囚

王陽明像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30歲之前,王陽明的人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說的直白點,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少年的王陽明喜歡習武,舞槍弄棒,不肯專心讀書,總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調度,如戰場上排兵佈陣一般,這一點有點像明太祖朱元璋的幼年。他的父親很生氣,“我家世代以讀書顯貴,用得著這個嗎?”他反問一句“讀書有什麼用”,把他老爸氣的夠嗆。

後來,又開始喜歡詩文,打算做一個才子文學家。不過,依然是三分鐘熱度,他說,即便學如韓愈、柳宗元,不過為文人,辭如李白、杜甫,不過為詩人,都不是第一等德業。口氣很大,然而什麼是第一等德業,其實他心裡也很懵。

王陽明:一代宗師,唐伯虎差點成為他的階下囚

王陽明像

他對當時的程朱理學感到不滿,想用實踐去驗證這些大學問,結果一無所獲。他知道格物致知,於是硬是對著院裡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大病一場才罷休。

然後,他又碰見個道士,在新婚之日,與道士聊了個通宵。據說,這次聊天對他的影響非常之大。

他還去九華山尋訪仙家,好不容易找到兩個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學習。結果一個說他“官氣未散”,另一個對他說“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他還曾修習佛法,在深山中修煉,但最後也都無疾而終。

34歲那年,王陽明仗義執言,上述請求釋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觸怒大太監劉瑾,被廷杖40,下了詔獄,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當驛丞。赴任途中,太監劉瑾派錦衣衛想謀殺他,王偽裝投江自殺,才躲過一劫。後來,歷經千難萬險,到龍場赴任,此時的王陽明,仍然堅持格物致知,於是有了後來的龍場悟道,他體悟到程朱理學果然錯了,聖人之道不應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內求,“心即理也”。

王陽明:一代宗師,唐伯虎差點成為他的階下囚

陽明洞

劉瑾死後,王陽明結束了三年的罪人生活,任江西廬陵知縣,他躊躇滿志,寫道:“身可益民寧論屈,志存經國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瀾豈易摧。”

他到哪都不忘講學,想要把他的發現告訴更多人。信服他學說的人越來越多,以他學說為異端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可成聖,意即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它深深地意義,每個人通過努力都可以由凡轉聖。

王艮是王陽明的學生之一,是個狂傲不羈的人。有次王艮出遊回來,王陽明問他:“都看到了什麼?”王艮答:“我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王陽明又接到:“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讀到這裡,有沒有想起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呢?

王陽明平定過南贛的造反,未曾居功自傲,只求歸隱老家,卻未獲批准。

在去福州的途中,路過豐城,得知寧王朱宸濠造反,於是先斬後奏,擔當起了平叛總指揮。三下五除二平定叛亂,卻被誣告與寧王同謀。

晚年,他已臥病在床,聖旨下來,要他即刻到廣西平定土司叛亂,他只是在當地改了政策,不費一兵一卒,就消弭了兵禍。但因天氣炎熱,軍務勞頓,心力交瘁,又病倒了。不等朝廷同意他自己就選擇了返程。嘉靖皇帝並不體諒這些,說他無詔行動,目中無朕。

面對譭譽,王陽明只是,“任爾東西南北風”。

從廣西返鄉的路上,王陽明病情加重。他在穿上,預知生死,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病逝於船上,享年57歲。

王陽明:一代宗師,唐伯虎差點成為他的階下囚

王陽明遺言

王陽明死後56年,得從祀於孔廟。一直到晚明,他的心學塑造了整整一個時代。他對個體價值的肯定,撼動了傳統的價值體系。晚明社會風氣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王陽明心學的啟蒙。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以他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內心。

致敬,王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