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代宗师,唐伯虎差点成为他的阶下囚

王阳明与唐伯虎是同时代人,王比唐小两岁。两人都是江浙人,王是浙江余姚,唐是江苏苏州。他们可能互不相识,但有两次擦肩而过。

一次是在1499年,他俩进京赶考。此前两次会试失利的王阳明,这次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后想退都退步出来。而唐伯虎此前相当厉害,此次却深陷科场大狱,从此成了体制的宠儿。

另一次是20年后,1519年,宁王朱宸濠之乱。王阳明用35天终结了宁王密谋了许多年的叛乱计划,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事工。而唐伯虎曾应聘宁王府,后来看出朱宸濠心怀不轨,果断装疯卖傻,逃回家乡。不然的话,这一年,它将成为王阳明的俘虏。

这次,咱们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一代宗师,唐伯虎差点成为他的阶下囚

王阳明像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说的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少年的王阳明喜欢习武,舞枪弄棒,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这一点有点像明太祖朱元璋的幼年。他的父亲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他老爸气的够呛。

后来,又开始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不过,依然是三分钟热度,他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其实他心里也很懵。

王阳明:一代宗师,唐伯虎差点成为他的阶下囚

王阳明像

他对当时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获。他知道格物致知,于是硬是对着院里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大病一场才罢休。

然后,他又碰见个道士,在新婚之日,与道士聊了个通宵。据说,这次聊天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

他还去九华山寻访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对他说“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还曾修习佛法,在深山中修炼,但最后也都无疾而终。

34岁那年,王阳明仗义执言,上述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大太监刘瑾,被廷杖40,下了诏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赴任途中,太监刘瑾派锦衣卫想谋杀他,王伪装投江自杀,才躲过一劫。后来,历经千难万险,到龙场赴任,此时的王阳明,仍然坚持格物致知,于是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他体悟到程朱理学果然错了,圣人之道不应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内求,“心即理也”。

王阳明:一代宗师,唐伯虎差点成为他的阶下囚

阳明洞

刘瑾死后,王阳明结束了三年的罪人生活,任江西庐陵知县,他踌躇满志,写道:“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他到哪都不忘讲学,想要把他的发现告诉更多人。信服他学说的人越来越多,以他学说为异端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可成圣,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深深地意义,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由凡转圣。

王艮是王阳明的学生之一,是个狂傲不羁的人。有次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都看到了什么?”王艮答:“我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又接到:“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读到这里,有没有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呢?

王阳明平定过南赣的造反,未曾居功自傲,只求归隐老家,却未获批准。

在去福州的途中,路过丰城,得知宁王朱宸濠造反,于是先斩后奏,担当起了平叛总指挥。三下五除二平定叛乱,却被诬告与宁王同谋。

晚年,他已卧病在床,圣旨下来,要他即刻到广西平定土司叛乱,他只是在当地改了政策,不费一兵一卒,就消弭了兵祸。但因天气炎热,军务劳顿,心力交瘁,又病倒了。不等朝廷同意他自己就选择了返程。嘉靖皇帝并不体谅这些,说他无诏行动,目中无朕。

面对毁誉,王阳明只是,“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广西返乡的路上,王阳明病情加重。他在穿上,预知生死,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病逝于船上,享年57岁。

王阳明:一代宗师,唐伯虎差点成为他的阶下囚

王阳明遗言

王阳明死后56年,得从祀于孔庙。一直到晚明,他的心学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他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撼动了传统的价值体系。晚明社会风气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王阳明心学的启蒙。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致敬,王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