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封闭选拔,119项考核晋级,她成为我国首位主驾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从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沟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中国"蛟龙"的一次次深潜,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蛟龙"号的耀眼成绩离不开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张奕就是其中一位。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她,作为中国首批入选的两位女潜航员之一、首位担任独立主驾驶的女潜航员,用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使命担当。

8天封闭选拔,119项考核晋级,她成为我国首位主驾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启蒙!船海名校孕育航海梦想

2007年,张奕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从本科到免试推荐研究生,她收获了"十佳团支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大学入学的第一天,老师手指中国版图:"中国的领土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祖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需要探索和保卫",这幅画面深深烙在了张奕的心上。

对她来说大海并不陌生,潜水器也经常能从课本见到,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更是老师经常提及的讲课内容。但是跟众多同学一样,她所了解的潜水器仅限于图纸上的型线图、电脑中的三维模型。能驾驶潜水器潜入海底,是她学生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4年,张奕硕士毕业。无论是在"蛟龙号"的设计单位还是深海中心,她都能遇到很多校友。多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服务于国家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作为国内船海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培养了一批像张奕这样在祖国船海领域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智慧的杰出人才。

8天封闭选拔,119项考核晋级,她成为我国首位主驾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了不起!独立主驾是个美女研究生

潜航看起来很酷,但是它对潜航员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从晕船测试,到幽闭测试,再到氧敏感测试,潜航员的选拔严苛程度与航天员无异。除了对年龄、学历、专业等有严格的要求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与特质考核等六大方面119项标准,有一项不达标即被淘汰,单医学方面就有75项。2013年,经过8天封闭选拔、4轮淘汰筛选、119项考核晋级,张奕从1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由一名学生蜕变为我国首批女潜航员之一。

张奕有一次主驾驶下潜就遇到了环境复杂的热液区,那里像有一根根烟囱立在海底,冒着黑色的浓烟,"潜水器在林立的烟囱林里穿梭,烟柱温度极高,潜水器不能碰到它。"热液喷口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喷出温度高达400℃的热液流。海底山不仅陡峭,还没有碎石,像生了根一样,潜水器没法停靠。"一边艰难地驾驶稳定潜水器,一边用机械手去抓取岩石,几十次抓取后终于成功取下一块岩石。"这是张奕在一处海底岩石山上取岩芯时的遭遇。

驾驶潜器航行时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观察窗外的情况以及各种实时数据。张奕表示,海底数小时专注的作业需要良好的耐心与毅力,在潜器操作上,女潜航员与男潜航员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一致的。入驻国家深海基地后,从接受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初级潜航员张奕"出炉"用时3年,在其间接受了深潜器检修、维护和驾驶培训以及包括心理、体能在内的综合素养训练。

8天封闭选拔,119项考核晋级,她成为我国首位主驾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牢记使命!捍卫祖国蓝色国土

驾驶"蛟龙"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相当辛苦。氧敏感测试是看考生在高压环境下吸纯氧时是否会出现抽搐等"醉氧"症状,"当时在高压氧舱所有人耳朵都特疼,为了减压,我跟同伴唱起了《蓝精灵》的主题曲。" 张奕回想起集中培训那段时光:"从专业知识到体能训练,每天早8点到晚8点,除了吃饭,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紧张的出海任务与训练让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度在海上漂泊一百多天,同时还要忍受晕船的痛苦、生活的单调、思念亲人的煎熬。狭小的生活空间和紧张的船上劳作,作为女潜航员,她比其他人承受的更多,但却依旧选择咬牙坚持。

8天封闭选拔,119项考核晋级,她成为我国首位主驾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张奕始终铭记着报考潜航员时的承诺:" 坚守和执着是海洋人的特质,我要用勇气和热忱关注祖国的海洋事业,捍卫祖国的蓝色国土。"

作为80后的她,将义不容辞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关注"遇见哈工程"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官微、官网;中国网;中国科技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