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濠梁之辯”出自於《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好友惠子在濠水遊玩,在橋上觀水中游魚而引發的辯論。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事蹟多出現於《莊子》中。是莊子的好朋友。“名家”以擅長辯論著稱,所以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與惠子辯論的事蹟。

瞭解了惠子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二者之間的辯論,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

當莊子提出“魚之樂”這個觀點之後,惠子提出一問,“你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在提出在提出這一問的同時,已經拋出了自己的論點。“子非魚”所以“子不知”,你的觀點是錯誤的。

那麼莊子就用惠子論點來反駁他,你不是我,你無法對我的論點下定論。

惠子也是辯駁高手,立刻用莊子反駁他的觀點來反駁莊子。我不是你,那我不能定義你,同樣,你也不是魚,你也不能定義魚的快樂。

莊子然後跳出這個是與不是的論據,說了句,當你惠子提出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這個疑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我知道魚是快樂的了,我是在橋上知道魚是快樂的,(因為莊子觀魚水中游)。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水中游魚

這樣看來,我們會發現,其實莊子與惠子之間的這個辯論其實是在玩兒文字遊戲,目的在於一個辯。與友人之辯是有樂趣的,尤其是莊子自己佔到了上風。


《莊子》一書是莊子所作,他描述這段辯論情節自然不是為了強調“辯”這個過程。那麼莊子寫這一段“子非魚”的故事是要說明什麼呢?我們要看《莊子.秋水》全文才能找到答案。

《秋水篇》以寓言形式來講述對客觀事物的認知。

全文以河伯自大為開篇,順流東去見到北海之後望洋興嘆,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太過狹隘,從而拋出莊子第一個思想論點,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望洋興嘆

如海神所說,井底之蛙不見海,夏天小蟲活不到洞天。即便是與他們講了大海與冬日的寒冰,他們也不會理解。河伯見到了大海之後,海神才與河伯談論道理。

莊子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在他看來,很多人都是井蛙夏蟲一般,他所說的,他的世界觀不一定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因為他們的眼界沒有達到。其實也是如此,莊子的思想境界確實很高,而且他是不願出世為官的。道家的思想本就是清淨無為,這是他的主張。所以在《秋水篇》的文末,莊子寫了楚王邀請他為相,他以神龜喻己,表達出了自己的選擇。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認為,廟堂富貴無意義殺死神龜,也就是殺死他自己,所以他選擇在泥中生活。為何身居廟堂為相,在莊子看來是殺死自己呢。因為莊子主張的思想是“無為”,順應自然。那麼他為相就是違背了自己的思想主張,無異於殺死他。

莊子在《秋水篇》通過河伯與海神問答的行事闡述了莊子自己對宏觀與微觀的認知。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在莊子那個時代,能提出大與小之無窮盡,不可度量這個認知,並以時間之無限來論證空間之無限,不得不說,莊子當真是大智之人。

闡述了宏觀與微觀的認知之後,莊子進而表述從宏觀和微觀去看待世界的,從而拋出有形可量化,這是對自然事物的認知。而無形的,不可度量的,則是人的思想境界。

同時莊子又對貴賤進行了論述。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莊子認為,遵循“道”(也就是指自然之理),世間萬物並無貴賤之分。不過是出發點不同而已。在明確了貴賤之後,再去闡述大道的發展以及何謂“道法自然”。

這樣,《秋水篇》層層遞進來把莊子的思想主張表達出了。

那麼在《秋水篇》的文末,莊子寫了幾個故事,並以“子非魚”的故事為結尾。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小故事的開端。

莊子觀魚水中游,說了“魚之樂”。

這其實就是莊子的思想的一個具象化。游魚在河水中,這就是自然之理,所以莊子以道法自然的認知,以己觀魚,得出快樂這個結論。

我們知道,莊子有個著名的典故,就是“莊周夢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簡言之就是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忘了自己是莊周,當自己醒了之後,也不知道自己蝴蝶還是莊周,從而進入"物化"的境界。

而莊子得出魚之樂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物化”哲學思想的體現。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麼?

莊子

莊子,身為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境界之高,眼界之廣,理論之玄不是幾言文字就可以說的清楚的。所以本文更注重於向大家推薦一下莊子的著作,希望大家能夠有興趣去了解一下《莊子》這部思想鉅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