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廢處置能力比疫情前提高23%

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加強醫療廢物綜合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情況舉行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在發佈會上表示,隨著疫情的發展,醫療廢物快速增長,但通過及時增加處置能力,目前醫療廢物、醫療汙水的處置平穩,沒有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醫療廢物處置一直以來都是公眾關心的重點問題。趙群英介紹說,目前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到了6022噸/天,提高了23%,涉疫醫療廢物全部當天收集轉運當天處置。3月9日,全國共收集醫療廢物3006噸,其中涉疫情醫療廢物468.9噸,當天全國集中處置醫療廢物3001.9噸,4.1噸計入次日,平均負荷49.8%。

為解決疫情嚴重的武漢地區醫療廢物處置問題,生態環境部先後15次和湖北省、武漢市一起視頻研究如何快速提升能力。主要採取了支援46臺移動應急處置設備、改造危廢處理工藝企業參與處置、利用垃圾焚燒發電廠協同處置、新建千子山醫療垃圾處置中心等措施。

“通過這幾方面努力,武漢市醫廢處置能力從最初的50噸/天,增加到目前的263.8噸/天。3月9日武漢醫療廢物處置負荷率93.2%,實際處於一個緊平衡的狀態,但基本保證了每天產生的醫療廢物當天就能得到處理。”趙群英說。

針對補齊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處理短板的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醫療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今年年底每個地級市都要建成一個規範的處理醫療垃圾的處置場;到2022年6月,全國所有的縣區都要形成醫療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的科學體系,從而實現所有醫療廢物科學、有效、安全收集、轉運和處置。

趙群英介紹說,醫療汙水處理總體運行非常平穩,截至3月9日,生態環境部動態管理的定點醫院2704座,集中隔離場所6098個,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2108個,全國生態環境系統累計出動32.8萬人次,檢查17.3萬家次,頻率非常高。

“累計發現無汙染治理設施、未正常運行治汙設施、末端消毒落實不到位等三類346個問題,已經全部立即整改。”趙群英說。

生態環境部在1月30日就印發了《關於做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通知》,明確了將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作為重點進行監控,在原來常規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特徵指標和優化自動監測網絡的監測模式,減輕疫情防控對這些自動站點的影響,發揮監測網絡的預警作用等。

趙群英介紹說,與去年同期相比,Ⅰ類-Ⅲ類水質比例增加8.5%,Ⅳ類、Ⅴ類水質比例下降5.1%,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3.4%。

從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結果來看,累計對飲用水水源地開展了14915次監測,未發現受疫情防控影響水質安全的情況。開展了1901次餘氯監測,其中54次有餘氯檢出,佔比2.8%,但監測濃度均低於自來水水廠的出水水質標準,不影響自來水廠的水質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