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代表時代!中山裝的來歷?


服飾文化,代表時代!中山裝的來歷?

偉大的革命前驅孫中山先生不僅是推翻封建帝制的政治上的革命家,移風易俗的改革者。

他在國事紛忙中還親自設計中山裝、這是中國服裝改革上的一項影響深遠重大改革。

中國古代男子束髮於頂、身著寬袖袍服。至清代改旗裝、男子剃髮蓄辮。著長袍馬褂、這種服飾。當時不僅是民族壓迫的標誌,還貽笑與近代西服服飾的外國人!被作為笑料,也為一些留學外國的學者及政治家們所反對。他們回國紛紛剪辮易服,此時適應時代的需要,提出了服飾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頒佈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和各項政策之後,也提出了剪辮子。易服等社會改革。當時的封建餘孽反對服裝改革,而一些從國外回來的革新派則主張改用西裝。孫中山本著,滌舊染之汙、做新國之民的精神。提出禮服在所必改! 常服聽民自便的主張,他徵求意見之後、設計了一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而又富於民族特點的男子制服, 這就是今日所見的中山裝。他是在廣東便服基礎參照西服合體上袖的製作方法。改西服敞領為扣合翻領,又將西服的三個暗袋,改為上兩下兩。(上小下大)相對平衡的四個衣代。下面兩個明兜具“琴袋”式的縮漲的彈性特點。可以裝放書本,同時上面有軟蓋兒。兩個都各配一扣,美觀大方又緊嚴實用。中縫配佩五個釦子,這就是如今小翻領,四帶、五扣、的中山裝上衣。中山裝下衣是參照西服褲子做的。全面開縫、一律用小暗釦。兩側,各置一可插手較大的暗兜。又前後不分裝一小暗袋。腰部按寸餘高的窄褲腰, 將拿窄圍略肥拿褶縫在褲腰上,褲腳翻出寸許,一如西服褲子(今皆不外翻褲腳),如此與上衣配合穿用,成為一套莊嚴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的男裝,既可作禮服,又可作常服,為廣大職工所歡迎。解放後,革命幹部穿著中山裝更蔚然成風氣。實際上警服、軍服也是在中山裝基礎上改制的。因此中山裝在服裝改革上,時代風尚上,都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我是老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