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來歷不凡,各部位頗有內涵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飾。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當時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當時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中山裝由來是怎樣的呢?

中山裝,顧名思義,就是孫中山創制出的中式禮服。

中國人的服飾歷來具有濃厚的政治文化內涵,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推翻了延續兩千年的專制帝制,為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政府頒佈命令要求國民剪髮辮、易服飾、改稱呼。在孫中山的創意推動下,一種代替傳統長袍馬褂、顯示國民新氣象的中式禮服應運而生

中山裝,來歷不凡,各部位頗有內涵

孫中山先生

但第一套中山裝究竟是誰製作出來的?史學界則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有材料指出,孫中山很早就有變革服飾的設想。1902年,他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時,偶然認識了在河內開洋服店的廣東人黃隆生,孫中山向黃隆生宣傳了製作中式國服的革命意義,並把自己想設計一款簡易實用、美觀大方、又有中國文化風格的服裝的想法告訴了他。根據孫中山的創意,黃隆生參考了西歐獵裝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和學生裝風格,設計縫製了既有中國文化意韻,又有開放向上精神的中山裝。

中山裝,來歷不凡,各部位頗有內涵

中山裝

另一不同說法是:中山裝的雛形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在日本的紅幫裁縫張方誠等人根據孫中山等創制中國新服裝的意圖,採用西裝造型和製作技術,參照日本學生裝士官服的改革思路,結合中國服飾文化傳統和中國人的體形、氣質,試製了初期的中山裝:直翻領,胸前7個扣,4個口袋,袖口3個扣(一說4個)。

又有人考證說,第一款正式的中山裝由寧波籍紅幫裁縫王才運縫製而成。1916年,上海榮昌祥呢絨西服號主人王才運應孫中山之請,在張方誠等人制作的中山裝的基礎上,結合孫中山的建議又進行了改進:將前襟7個紐扣改為5個紐扣,改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式,稱為筆架蓋,袖口4個紐扣改為3個。此後的中山裝就是以這個樣式固定下來。

此外,還有1919年創制說和1923年創制說等,眾說紛紜。

其實,中山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製作者是一個群體,以寧波人為代表的紅幫裁縫和以黃隆生為代表的廣東裁縫是中山裝的主要製作者,而孫中山無疑則是中山裝的創意者,也是第一形象代言人。

中山裝,來歷不凡,各部位頗有內涵

中山裝各部位象徵

中山裝具有豐富的政治文化內涵:4個口袋代表禮、義、廉、恥,衣袋上的4個紐扣寓意人民擁有選舉、創制、罷免、複決四權,筆架蓋象徵對文化人的倚重,5個門襟扣象徵五權憲法(一說象徵漢、滿、蒙古、回、藏五族共和),3個袖釦則代表三民主義。

中山裝具有明顯的中西合璧的特點,是中國服裝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服飾改革。它既符合中國人內斂莊重的民族風格,又符合孫中山提出“

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要求,成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服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