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如今社會,服飾對於一個人的外表尤其重要,除了自古以來就有“人靠衣裝馬靠鞍”的說法外,“雲想衣裳花想容”也是對服飾的一種間接肯定。然而我們並不知道,“衣裳”這個詞,在古代是要分開解讀的:上衣為衣,下衣為裳。

當然,這是在結束了那種隨便找塊獸皮圍在身上的狀態以後了。最早,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來遮護身體,基本上人人都是孫悟空那樣的“虎皮裙”。後來,有了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一些野生的紡織纖維,像前面提到的製作樹皮衣一樣,揉搓編織起來作為穿戴之用。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以下,咱們就從古代服飾演變中最顯著的三點:原材料、顏色和花紋,來剖析一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服飾原材料的變更

漸漸地,隨著農、牧業的發展,可供人們使用的紡織原料也開始增多,服裝製作從工具到原材料也都開始朝複雜的方向發展。因為粗糙的樹皮、獸皮和柔軟、細薄的紡織物比起來,無論是舒適度還是美觀上,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古代沒有針線,那麼人們是如何將這些纖維材料組合在一起的呢?骨針就應運而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裡,考古發掘出約1.8萬年前的骨針;而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了管狀骨針等物。由此,可以推斷,當時人們已經發明瞭類似於“針”的物品。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布料,線,暫時也就無從談起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應該還是在母系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中,最早的織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而自商代開始,從麻織物朝著蠶絲造衣又前進了一步,衣服的材料越來越豐富起來了。

而每朝每代的服裝,都必然和當時的紡織生產水平有著最密切的聯繫:

·春秋戰國時期,大麻、茫麻和葛織物已經是比較普遍的服裝材料。不過,貴族們已經大量使用絲織物了,還有一些地區,採用毛、羽和木棉纖維來紡織,作為服裝材料,這也是最早的“紗”的形態;

·到了漢代,除了絲、麻纖維的製造發展,印染工藝技術也開始逐步發達,出現了紗、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著名的“西漢素紗禪衣”是一件蠶絲織成的輕薄長衣,只有49克,不足一兩,技藝之精可見一斑;

·在隋唐兩代,服裝的製作原料仍然廣泛使用麻布,但裙料已經逐漸使用絲綢;

·而接下來,棉花開始傳入中國。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代以前,我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而棉花在全國大範圍種植的時間要追溯到明朝,還是在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強制措施下才開始推廣的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不過,儘管服裝材料不斷豐富,人們並不是想穿什麼就能穿什麼。絲、綢、緞、繡等都是皇宮和貴族專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這個詞,後來就成了稱呼那些無官無職的平民百姓的專用詞。貴族可以憑藉權勢來擺譜,甚至用金絲縫製成“金縷衣”,但是,作為普通的百姓,即使買得起,也禁止用絲質材料。比如,對清代的官員來說,五品以下的不能用蟒緞、妝緞,八品以下的不能用大花緞紗。一般百姓做衣服,可以用絲、縷、羅、綢、絹、素紗,但不能用金繡,婦女也不能裁製花樣金線裝飾。

服飾顏色的演變

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等級制度森嚴,凡事都強調“不可逾禮”。而服裝,恰恰正是“禮”的重要內容,不但在材料上有所限制,式樣上同樣也“涇渭分明”。通過服裝就可以把人分出等級,做到“見其物而知貴賤”,是古代帝王必要的統治措施。

官服自然不用說了,按照其級別,對不同的式樣、顏色,甚至裝飾物都要做出規定,讓人一眼就能看得出。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不同的服飾常常代表一個人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比如,《禮記》和《周禮》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就像

“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

等。這些服裝上的強制規定,同樣體現了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捍衛。

拿顏色來說,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改變。規定給官員專門使用的顏色,對老百姓來說,就成了禁忌,他們只能穿這些顏色以外的顏色製作的衣服。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意思就是,硃紅是正色,也就是飽和色了。但紫色是間色,也就是混合色,這是有尊卑的。看來,孔老夫子才是封建等級制度最忠實的捍衛者!再看看那些歷史上的代名詞——“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這些哪一個都和顏色緊密相關,當這些顏色漂染在某種特定衣服上的時候,就代表著不同的身份。

《中國曆代服飾》一書裡寫道,秦漢時期的頭巾,也有顏色區別。

“庶民為黑、車伕為紅,喪服為白,轎伕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在唐代,也是以官服的顏色來體現管理的品級,並且並不是約定俗成,而是兩次下詔頒佈服飾顏色和佩帶,進行強制性的規定。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到了唐朝,因為“皇”和“黃”是諧音,皇帝開始穿黃色的袍子和衣衫,用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權威。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人提出赤黃這個顏色比較接近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而“日”又象徵了帝王的尊貴。所以,從唐朝開始,赤黃色,也就是赫黃,成了帝王專用的顏色,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不得使用。到了清朝,八旗中的兩黃旗始終是高高在上,而且還有一種天大的恩賜,叫做“黃馬褂”,這都是對黃色的推崇

服飾中花紋的變化

在服飾的演變過程中,最顯著的三個特點,除了原材料和顏色外,還有一個就是花紋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在如今看來是諷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可是在古代,卻是服飾的寫照,指的是衣冠上面的飛禽走獸,簡稱“禽獸”。事實上,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衣飾上的圖案也越來越豐富。在古代服飾中,圖案設計成了十分重要的裝飾,從領口、袖口,到肩頭、下襬,圖案可以說無處不在。

古人衣服上的圖案題材多樣,有動植物、有文字,甚至還有幾何圖形等,也具有多重的象徵意義。比如龍鳳虎紋,表現著龍虎精神;祥雲牡丹,象徵著吉祥富貴。可以說,素以“衣冠之國”著稱的古代中國,服飾圖案承載了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內涵。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圖案中也漸漸有了顯著的體現,它和禮教結合,對於君臣士庶的服裝差別,有了詳盡的規定。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經有成文的“五禮”規定。《虞書·益稷》中記載,商朝末期的周族領袖仲雍,在舉行祭祀禮儀時穿著圖騰衣,而各部聯盟首領也將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繡的方法施於冕服上。“天子襲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來。十二章花紋包括日、月、星、龍、山、華蟲、火等,這些圖案和當時的信仰崇拜緊密相連,以自然界為“模板”,漸成體系了。

到了戰國時期,服飾圖案開始有了變化,不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繪了,而是逐漸“抽象”起來,出現了變化紋樣。而這種加入了主觀審美意識的圖案設計,到了漢代更是“發揚光大”,除了更加明快多變,還突出了龍鳳的寓意,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這其實標誌著服飾圖案的不再是原始的、冒昧的美的追求,而完成了從圖騰的崇拜,到權力地位象徵的發展過程。

其後的魏晉、隋朝,一直延續漢代的這種圖案風格,直到唐代,又開始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當時盛行的“纏枝圖案”,至今為人們所稱道。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的演變,看古代服飾的“進階之路”

而明朝繼承前代的圖案,創造和豐富了諧音圖案和寓意圖案。比如桂花和萬年青,象徵富貴萬年;太陽和鳳凰,象徵丹鳳朝陽;蓮花和鯉魚象徵連年有餘;金魚和海棠,象徵金玉滿堂;這種寓意圖案,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在清代,我國的服飾發展已經到了頂峰,同時,服飾圖案的裝飾作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前面也提到,清朝以“補子”的紋樣代表官職的貴賤。補子紋樣的差別反映了清代等級的森嚴,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圖案,幾乎到了紛繁堆砌的地步;

衣服上的圖案,經歷了周代設計的嚴謹、戰國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唐代的寫實、宋明的考究和趣味,最後到清代的紛繁。可以說,自然界的大部分事物都出現在了人們的身上,這其中,既有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也有禮教等級的強制規定,但古代衣服圖案的藝術價值,卻成為了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尾話

從“虎皮裙”到“金縷衣”,古代服飾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不斷積累、改進,日趨完美,這不僅進一步健全了服飾“保暖禦寒”的本質功能,也折射出古人在審美上的孜孜追求。從“遮羞蔽體”到等級劃分,再到最後成為“美的演繹”,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生產力的體現,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其終將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被人們銘記和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