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如今社会,服饰对于一个人的外表尤其重要,除了自古以来就有“人靠衣装马靠鞍”的说法外,“云想衣裳花想容”也是对服饰的一种间接肯定。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衣裳”这个词,在古代是要分开解读的: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当然,这是在结束了那种随便找块兽皮围在身上的状态以后了。最早,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来遮护身体,基本上人人都是孙悟空那样的“虎皮裙”。后来,有了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一些野生的纺织纤维,像前面提到的制作树皮衣一样,揉搓编织起来作为穿戴之用。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以下,咱们就从古代服饰演变中最显著的三点:原材料、颜色和花纹,来剖析一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服饰原材料的变更

渐渐地,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可供人们使用的纺织原料也开始增多,服装制作从工具到原材料也都开始朝复杂的方向发展。因为粗糙的树皮、兽皮和柔软、细薄的纺织物比起来,无论是舒适度还是美观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古代没有针线,那么人们是如何将这些纤维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呢?骨针就应运而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里,考古发掘出约1.8万年前的骨针;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管状骨针等物。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经发明了类似于“针”的物品。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布料,线,暂时也就无从谈起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应该还是在母系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最早的织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而自商代开始,从麻织物朝着蚕丝造衣又前进了一步,衣服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起来了。

而每朝每代的服装,都必然和当时的纺织生产水平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大麻、茫麻和葛织物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服装材料。不过,贵族们已经大量使用丝织物了,还有一些地区,采用毛、羽和木棉纤维来纺织,作为服装材料,这也是最早的“纱”的形态;

·到了汉代,除了丝、麻纤维的制造发展,印染工艺技术也开始逐步发达,出现了纱、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著名的“西汉素纱禅衣”是一件蚕丝织成的轻薄长衣,只有49克,不足一两,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在隋唐两代,服装的制作原料仍然广泛使用麻布,但裙料已经逐渐使用丝绸;

·而接下来,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代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而棉花在全国大范围种植的时间要追溯到明朝,还是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强制措施下才开始推广的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不过,尽管服装材料不断丰富,人们并不是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丝、绸、缎、绣等都是皇宫和贵族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这个词,后来就成了称呼那些无官无职的平民百姓的专用词。贵族可以凭借权势来摆谱,甚至用金丝缝制成“金缕衣”,但是,作为普通的百姓,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比如,对清代的官员来说,五品以下的不能用蟒缎、妆缎,八品以下的不能用大花缎纱。一般百姓做衣服,可以用丝、缕、罗、绸、绢、素纱,但不能用金绣,妇女也不能裁制花样金线装饰。

服饰颜色的演变

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等级制度森严,凡事都强调“不可逾礼”。而服装,恰恰正是“礼”的重要内容,不但在材料上有所限制,式样上同样也“泾渭分明”。通过服装就可以把人分出等级,做到“见其物而知贵贱”,是古代帝王必要的统治措施。

官服自然不用说了,按照其级别,对不同的式样、颜色,甚至装饰物都要做出规定,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不同的服饰常常代表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礼记》和《周礼》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就像

“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等。这些服装上的强制规定,同样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

拿颜色来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改变。规定给官员专门使用的颜色,对老百姓来说,就成了禁忌,他们只能穿这些颜色以外的颜色制作的衣服。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意思就是,朱红是正色,也就是饱和色了。但紫色是间色,也就是混合色,这是有尊卑的。看来,孔老夫子才是封建等级制度最忠实的捍卫者!再看看那些历史上的代名词——“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这些哪一个都和颜色紧密相关,当这些颜色漂染在某种特定衣服上的时候,就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中国历代服饰》一书里写道,秦汉时期的头巾,也有颜色区别。

“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在唐代,也是以官服的颜色来体现管理的品级,并且并不是约定俗成,而是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进行强制性的规定。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到了唐朝,因为“皇”和“黄”是谐音,皇帝开始穿黄色的袍子和衣衫,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威。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人提出赤黄这个颜色比较接近太阳的颜色,“天无二日”,而“日”又象征了帝王的尊贵。所以,从唐朝开始,赤黄色,也就是赫黄,成了帝王专用的颜色,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臣民不得使用。到了清朝,八旗中的两黄旗始终是高高在上,而且还有一种天大的恩赐,叫做“黄马褂”,这都是对黄色的推崇

服饰中花纹的变化

在服饰的演变过程中,最显著的三个特点,除了原材料和颜色外,还有一个就是花纹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如今看来是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是在古代,却是服饰的写照,指的是衣冠上面的飞禽走兽,简称“禽兽”。事实上,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衣饰上的图案也越来越丰富。在古代服饰中,图案设计成了十分重要的装饰,从领口、袖口,到肩头、下摆,图案可以说无处不在。

古人衣服上的图案题材多样,有动植物、有文字,甚至还有几何图形等,也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比如龙凤虎纹,表现着龙虎精神;祥云牡丹,象征着吉祥富贵。可以说,素以“衣冠之国”著称的古代中国,服饰图案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图案中也渐渐有了显著的体现,它和礼教结合,对于君臣士庶的服装差别,有了详尽的规定。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成文的“五礼”规定。《虞书·益稷》中记载,商朝末期的周族领袖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而各部联盟首领也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袭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包括日、月、星、龙、山、华虫、火等,这些图案和当时的信仰崇拜紧密相连,以自然界为“模板”,渐成体系了。

到了战国时期,服饰图案开始有了变化,不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了,而是逐渐“抽象”起来,出现了变化纹样。而这种加入了主观审美意识的图案设计,到了汉代更是“发扬光大”,除了更加明快多变,还突出了龙凤的寓意,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这其实标志着服饰图案的不再是原始的、冒昧的美的追求,而完成了从图腾的崇拜,到权力地位象征的发展过程。

其后的魏晋、隋朝,一直延续汉代的这种图案风格,直到唐代,又开始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当时盛行的“缠枝图案”,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的演变,看古代服饰的“进阶之路”

而明朝继承前代的图案,创造和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案。比如桂花和万年青,象征富贵万年;太阳和凤凰,象征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象征连年有余;金鱼和海棠,象征金玉满堂;这种寓意图案,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在清代,我国的服饰发展已经到了顶峰,同时,服饰图案的装饰作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前面也提到,清朝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到了纷繁堆砌的地步;

衣服上的图案,经历了周代设计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唐代的写实、宋明的考究和趣味,最后到清代的纷繁。可以说,自然界的大部分事物都出现在了人们的身上,这其中,既有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也有礼教等级的强制规定,但古代衣服图案的艺术价值,却成为了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尾话

从“虎皮裙”到“金缕衣”,古代服饰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日趋完美,这不仅进一步健全了服饰“保暖御寒”的本质功能,也折射出古人在审美上的孜孜追求。从“遮羞蔽体”到等级划分,再到最后成为“美的演绎”,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终将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被人们铭记和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