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教師的天職

任勇的教育履歷豐富且多元。他是數學特級教師,有二三十年的課堂教學經驗。他當過校長、市教育局副局長,有學校管理與地區教育管理經驗。這些履歷為他提供更多觀察教育的視角、體驗教育的機會、感受教育的契機,也是他一路走來自覺成長的必得之果。可以說,《覺者為師——好教師成長之新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既是任勇自身成長的經驗之談,也是對年輕教師未來成長的美好展望。

真正成長過的人,從不諱言自己的孤陋寡聞與不諳世事。1984年任勇到安徽績溪參加數學年會,作為論文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他,按照自己的話來說是“我很自豪,心氣頗高”。湊熱鬧與別人一起到郭思樂和張乃達兩位老師的房間裡聊數學問題,結果當人家在討論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在數學教學中的引用時,尷尬的場面出現了。“我聽不懂,真的聽不懂,馬上離開是不明智的,參與討論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就裝著很勤快地沏茶遞水。任勇在文章中寫道:“傷自尊啊!你以為你是誰?我暗下決心,回程不走原路,繞到上海買書,瘋狂學習。”即便是成為數學特級教師之後,即便是在“教育局認為我是特級教師,可不必再讀教育碩士”的情況下,任勇依然迫切地想要通過讀研來提高自己。

任勇抓住每一次可以學習的機會,也就抓住每一次實現成長的可能。他說:“生而為人,都要終身學習;生而為師,沒有理由不終身學習。”除卻給予成長的力量與前進的榜樣,《覺者為師》還為教師讀者提供了成長的路徑。這些路徑並不偏門,都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通衢大道。

任勇是教師閱讀與寫作的倡導者與踐行者,同時也是利用時間讀寫的一流高手。“我每次出差,都要帶上好幾本書和筆記本電腦,就是要在出差的過程中學。走到哪裡,就學到哪裡。”“只要處處留心,就有‘時時’可用。”任勇如是說。“寫作時的深思熟慮,投稿後的耐心等待,發表後的欣喜之情,都給人一種積極進取、追求完美的動力。寫作的背後,是積極、堅持、勤奮、努力、奮鬥,寫作不止,動力永存。”由此可知,教師一旦提筆寫作,教育生命就翻開了新的篇章。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怎樣把文章寫好呢?“貴在及時,貴在堅持。”及時可以防止遺忘,堅持才能在日積月累之後漸成氣候。

任勇認為教師不僅要有學識魅力,還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體現在為人師表、舉止優雅、追求完美、律己寬人等方面。“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魅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事業、自我的態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並不是一項單純性格或特質,而是多方面的綜合素養的呈現,它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總和。”如何與學生之間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任勇提及幾個注意問題時可謂語重心長。要在“師”和“友”之間把握合理的度。師友關係要圍繞學習來展開、不可庸俗化。最後一點尤其值得琢磨。他說:“‘生之友’既有師生自然生成的一面,又有教師自覺而為的一面,後者雖是‘自覺’而為但仍宜‘自然’切入,師者當細心品悟。”如何把握尺度,如何緊握核心,這是許多年輕教師常會犯難的問題。年輕教師與學生之間年齡差距不太大,共同話題也較多,故而經常因師生之間走得太近而引發諸多棘手的問題。

讀任勇這類論述嚴謹、行文嚴實、情感真實的好文章,彷彿有一個博雅、嚴格的老先生在指引我如何踏上前行之路。

關於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任勇認為有前後持續的三個階段,先“管”後“理”再“導”,這是從“牽手”到“放手”的漸變過程。教師的管理與指導是學生成長的起點與必需,卻不是學生成長的終點與全部。學生的成長最終要在教師的帶領下,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斷成長。從現實層面來講,教師的指導與引領作用雖然非常重要,卻不能伴隨學生一生。教師,只是學生成長某個階段中的同行者。所以,教師一味收緊、嚴控,對各個活動施以各式各樣的條條框框,其弊不僅在於自己的身心俱疲、極易心生倦怠感,更在於扼殺學生成長的諸多可能。

從牽手到放手的實現,與教師對教育不斷深化的認識有關,與教師對學生成長有越來越高遠的期待有關。說到底,做出這樣的改變依然是以教師的自覺成長為源頭的。本書的副標題“好教師成長之新境”之“新”,在於新的詮釋、新的角度、新的見解。它是一家之言,又直指當下教育中積壓甚久卻亟待改進的諸多病症。在我看來,這本書頗有教師成長工具書的色彩。尤其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讀之必會受益良多。“覺者為師”該作何解釋?只有內心深處真正覺醒的人,才能夠不斷實現自己的成長。處在不斷成長過程中的教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若不成長,何以為師?若不成長,何以引領學生成長?成長是教師的天職。

在曙光與積弊同在、改革與沉痾皆有的教育現實中,教師成長是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話題。教育該如何擺脫困境、怎樣走向未來,學生該怎樣成長、如何走向社會,學校該如何發展、怎樣詮釋教育的真意,諸如此類的問題倘若離開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空談與奢談。教師該如何實現成長可謂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但是不管成長的方式、路徑、前景如何,都必須以教師的內心覺醒為唯一前提。覺者為師,不僅僅是說覺醒的人可以擔任教師一職,還指的是覺醒之後的教師的成長是不會止步的。由此可知,覺者為師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既指向心中近期的自我目標,還指向前途無量的職業未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高級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4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