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 編者按,

從傳統文化,帶你分享傳統習俗,讓你更全面瞭解祭祖思源的重大意義。人為什麼要掃墓?掃墓應該注意點什麼?掃墓有沒有年齡段,多少歲可以不上墳?掃墓要不要傳承下去?掃墓意味著什麼?清明時節能不能立碑?等等。讓你全新認識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風俗習慣。


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領域中,中華民族歷來講以德服人,以仁愛之心待人,家風家訓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紮下了根,傳統習俗也是我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義道德,善心善念,順天而行,心懷大度,讓炎黃子不忘根源,不忘初心,是一種傳承禮儀。以大愛之心持家有道,激勵後人不忘根本,也是家風家訓必須傳承的好作風。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天地萬物,源於根本。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

江河湖海,必有源泉。

祭祖思源,不忘根源。

樹大分枝,家大分業;

世代繁衍,根深葉茂。

  • 人們為什麼要掃墓呢?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是一種緣分,生死輪迴這裡言下不表。但人死後給後人留一個念想,血脈相連,代代相傳。掃墓從上古時代就有這個習俗,為逝者添上一點土,以敬愛之心傳遞思念之情。也是自覺自願的事,並沒有條條框框,是一種積德行善,讓先祖保佑後世子孫家順財旺。祈禱上蒼,也是福德所在,是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也是對死者一種悼念之心,是陰陽相隔傳遞恩澤情感,讓後人永遠記住他們的存在。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當然各地風俗有所不同,但掃墓都是一個道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思念是一種感恩,是一種寄託哀思,是一種文化傳承。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讓清白留人間。

因果循環,有生就有死,有陰皆有陽,有黑有白,有男有女,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人亦是如此。

人死後停屍三日,也叫守靈,防止人死後有意外發生,人死後火化入土為安,掃墓從此開始。安葬當天有復山一說,也就是死者兒女要去添一把土,不忘恩澤。過去死者死後,家裡要留牌位,畫像。守孝三年,家裡不能辦喜事,過年門對聯第一年貼白,其次是藍,第三年改為黃顏色,除靈後改為紅色,也有人家不貼對聯。三年內親朋好友過年拜年要到死者靈位前磕壽頭,孝子行禮。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人死後有"一七"到“七七"祭拜一說。當然也有一點講究,從"一七"家裡兒子媳婦祭奠,總之每個七添人,添福添壽,財源不斷,興旺發達之意。到五七或六七,七內祭拜大禮結束後,就沒有那麼多規矩了,家人祭祀一下,到七七報七,就大功告成了。當然各地有的在三七或五七,六七要辦一個祭拜大禮,親朋好友到場祭祀。女兒要準備牌位,供菜,供果之類祭品,還有一些紙紮品。其次就是百日,週年,死者忌日等,也要祭奠一下。三年家裡還要舉辦一個大圓墳,在清明前進行。當然如今不講究這些,兒女常常忙於工作,家裡有時顧不過來,牌位前供飯那就不及時了。所以在七里就除靈了,一切讓死者自己應付自已了。心靈感應,理解萬歲。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春暖花開踏青賞花,古時人們也稱之為寒食節,踏青節。一般都在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人們祭祖思源的日子,家家都要祭祖掃墓,掃墓並沒有什麼特殊要求,

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老祖宗並不會怪罪什麼?鮮花,供果,供品,及一些紙錢。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 掃墓應該注意點什麼?

清明掃墓應該提前幾天進行,帶上工具,鮮花供果,紙錢,到墓地周圍打掃一下,如果是墳加上一點土,墓的話,周圍看看需要清理的弄一下。

掃墓必須在上午進行,人們講究陰陽調和,下午儘量不要去掃墓。

掃墓衣著必須素靜一點,特別是女同志大紅大紫儘量少穿,懷孕女人也不必去墓地。

掃墓儘量不要去拍照,這樣對神靈大不敬,有時也能惹禍上身。信者則有,不信者則無。

年老多病者,身體虛弱者儘量不要去掃墓。墓地屬陰,世間屬陽,墓地陰氣太重,對病者大不利。

掃墓時,不能大聲宣譁,切莫嘻皮笑臉,大不敬之類言語不能說,應該嚴肅對待。

  • 掃墓有沒有年齡段,多少歲可以不上掃墓?

掃墓一般來說,沒有年齡段,但嬰幼兒,孕婦,年老體弱多病者儘量不要去墓地。掃墓是一個風俗,也是一個文傳承。是一個人自覺自願的事。沒有人強迫你去做,是一種傳遞陰陽相隔之情感交流,也是一種孝道。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如果你上面還有一層天,就是父母一方還健在,你應該身先士卒,做帶頭表率作用。你的行動也就是兒女們的榜樣。也是讓活著的人有一個好的念想,順其自然嘛。父母心中也感到安慰。如果說父母全都過世了,自己年齡也大了,也該退距二線了,讓兒女們獨擋一面,當然,也可以起帶頭表率作用。去走一走,看一看,提醒兒女,讓兒女有一個全新認識,對祖上有一個全面瞭解。歲數不買錢,父母一方健在,兒女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身體體弱多病,另當別論。

  • 掃墓到底要不要傳承下去?掃墓意味著什麼?

掃墓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傳統習俗的繼承和發揚,以厚德載物傳承家風家順,家和萬事興,家順則興旺發達,家孝則妻和子貴。一個好的家庭首先講究的是禮儀傳統,以善心善念待人,以自尊自愛做人。掃墓則是一種感恩,一種傳承,一種思念。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父母在世,以孝順父母為上,父母恩德大於天,敬天敬地不如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國是一個禮義之幫,以德制國,以善持家,以理服人。有人說:父母在世時,孝順一點,客氣一點,和善一點,不必要死後搞什麼封建迷信,古今中外,掃墓是一種記念方式,是一種繼承。如果過於複雜化,那也失去了記念意義,人到禮到心意到,心誠則靈嘛,情感呼應,一種情感傳遞方式。

  • 清明掃墓能立碑嗎?

墳墓乃是死者安葬之地,碑則是在石頭刻上卑者名字,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死於某年某月某日。有的人家在碑文上面刻上那一門族,那一氏。碑文下方留下孝子賢孫名字,碑的背面有的人家刻上"

恩澤後代,或福萌子孫“。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碑乃墓地門牌號,讓後人記住他們,也是掃墓不摸錯地方,人死後沒有來得及立碑,當然清明是最好的選擇方式,祭祖,掃墓,踏青一併進行,在好不過了,到墓地四周雜草清理一下,如果地方大,也可以栽一些矮杆常青樹,來裝點一下,讓面貌換然一新。

如果清明沒有時間,也可以在逝者忌日,或十月初一,大寒都可進行,其它日子就不行了,立碑也不是你隨心所欲的事,多少還是有一點講究,一些忌諱。

  • 結束語

祭祖思源是幾千年文化傳承,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節日,掃墓是傳統習俗。鮮花寄英靈,哀思傳感恩。讓活著的人有一個好信念,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不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