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有個薛仁貴嗎,有的話,為什麼沒上凌煙閣?

凹螞


1、薛仁貴是我國唐代名將,新舊唐書均有記載。樊梨花也是真實的人物。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2、貞觀十七年二月(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

薛仁貴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徵高麗時才嶄露頭角,不可能出現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



鯤是條大魚


貞觀十七年二月(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

薛仁貴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徵高麗時才嶄露頭角,不可能出現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

時間上來說,薛仁貴還未名聲大振時,別人已經功成名就了。


回憶殺2004


薛仁貴肯定是真實存在的,至於他為什麼沒上凌煙閣呢?這其實主要是因為時間差的關係(至於薛仁貴有沒有上凌煙閣的份量,這裡先不做討論)。

一方面,我們要知道,李世民設立凌煙閣功臣的初衷。

所謂的凌煙閣功臣,是在唐朝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有的已經過世,有的還活著),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唐代後來有幾位皇帝也有往凌煙閣中加過功臣圖像,但那畢意是屬於後話了),用以時常前往懷舊。

也就是說,凌煙閣功臣的一個標誌性特徵就是:開國功臣。

而與之不符的是,薛仁貴雖說屬於唐初名將,但畢竟不能算是開國功臣了(薛仁貴的征戰始於李世民末期了),所以自然與凌煙閣沒有什麼關係了。

另一方面,我們就單純從時間關係上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薛仁貴沒有入凌煙閣了。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設立始於貞觀十七年二月,而此時的薛仁貴呢?他還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唐軍小兵!


薛仁貴真正的嶄露頭角是在貞觀十九年,在唐軍進攻高句麗時,薛仁貴所向無敵,勇猛無前!戰後,李世民(已是老年)特意召見了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並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且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從此之後,薛仁貴才開始四處征戰、戰功顯赫的。

也就是說,在李世民設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的時候,根本就還不知道有薛仁貴這麼號人,又何來的入選一說呢?


暗夜思考


首先歷史上確有薛仁貴這人。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於世。 唐朝初年名將,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614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  ,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號稱河東王)的後代。其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

而凌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所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那麼為什麼薛仁貴沒有被列入?主要是因為凌煙閣列入的24功臣的日期是公元643年。而薛仁貴展露頭角的戰役是公元645年的一場征戰高句麗的戰場上,單槍挑落高句麗一名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才一戰揚名。所以說根本不在一個時期上,薛仁貴是後起之秀,資歷尚淺。



晴天見雨耳聞雷


確有薛仁貴此人無疑,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之時,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在公元658年44歲的薛仁貴才開啟他赫赫戰功歷程,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餘人,取得首戰大劫。公元659年,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之上,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生死決戰。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廣為流傳的三箭定天山發生在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與擁兵十餘萬的九姓鐵勒對峙在天山之下。薛仁貴臨陣連發三箭射死三人,敵軍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公元668年,滅高句麗金山之戰,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二十萬敵軍。客場作戰,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餘,俘虜一萬餘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金山大敗後,高句麗集結最後十一萬重兵,殊死一搏。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發兵扶余城。僅用七個時辰,玄甲騎兵斬敵兩萬餘。消滅高句麗最後一支勁旅。自此薛仁貴大名威震華夏。



凌煙閣24功臣是公元643年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此時薛仁貴還沒入伍,何來戰功立於凌煙閣之上。而薛仁貴雖說戰功赫赫,也比不上他的上司李績。論戰功,李靖,徐茂功,侯君集,劉仁軌,蘇定方等大將,他們軍功比薛仁貴大,職位比薛仁貴高,可在民間名氣卻遠不如薛仁貴。何解?這些人除了正史對他們大肆褒獎,但民間卻沒有多少事蹟,沒學過歷史的對他們不甚瞭解,但薛仁貴卻不同。薛仁貴這些事蹟都有可演繹性,民間老百姓都喜歡看熱鬧,歷史上很多類似的例子:郭子儀並沒有李光弻在安史之亂中的軍功大,但是郭子儀在民間家喻戶曉,知道李光弻倒不多。諸如此類,有的也是有很多神化色彩,並不被當時官方所認可。

總體來說,歷史有薛仁貴此人,也有頗多戰功,相對於凌煙閣上的功臣還是比不上。到了唐朝後期,連孫德昭、董從實這樣小角色都上了凌煙閣,時代因素導致了一些問題吧!


折梅相問


首先第一個問題,歷史上薛仁貴肯定是真的存在,要不然這麼多歷史著作不可能都記載有他的事蹟,比如正史史料《舊唐書》、《新唐書》等等;以及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唐太宗李世民評價: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第二個問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所以沒有薛仁貴主要是因為時間問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在貞觀十七年冊封的,都是輔佐秦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而薛仁貴是貞觀十八年才參軍,那時天下已定,只有一些對外擴張的戰爭讓薛仁貴嶄露頭角,所以薛仁貴沒有進凌煙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組到你,謝謝。



皇帝與首輔


沒有查資料,完全憑印象,拋磚引玉吧。

薛仁貴是真有的。山西人。但是妻子柳銀環、兒子薛丁山,卻不是歷史人物。最有名的“汾河灣”“薛剛反唐”之類的熱鬧故事,完全是虛構。

在傳說中,薛仁貴是在唐太宗坐穩江山、出兵遠征時,才從“伙頭軍”的草根階層逐漸脫穎而出。而在歷史上,他的主要故事發生在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時期。

再說凌煙閣,也是有的。“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的詩就用了這個典故。但凌煙閣好像是唐太宗所建,在閣上懸掛了二十四幅開國大臣的畫像。

好吧,凌煙閣,側重的是開國元勳。而薛仁貴呢,大唐開國的艱苦與榮耀,他根本沒趕上。

他生得晚了,沒趕上開國。


棲鴻看紅樓


中國唐代名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名禮,字仁貴,以字行世,生於隋大業九年(613年),卒於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蹟在、高宗時期。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驍勇善騎射。長成務農,娶妻柳氏。為唐朝名將,勇於力戰,長於用兵,深於謀略,建立了赫赫戰功,從而為唐前期的強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不過他在戰爭中有時治軍不嚴,縱兵擄掠,收受賂賄,又往往斬殺過多,失之殘酷。薛仁貴還忠於職守,從他任安東都護時的情況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貞觀末,想親征高句麗,從貞觀十八年(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薛仁貴就到將軍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親征高句麗,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今遼寧海城南) ,高句麗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大呼陷陣,高句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隨之繼進,高句麗軍被打得大敗。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升為,北門長上[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北門)及唐徵高句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並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徵高句麗後到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 永徽五年(654年),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衝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內呼叫水至,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寢殿。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等同徵高麗,連敗高麗軍於新城、扶余,經兩年奮戰,終於平定高麗。薛仁貴在勝利後被派鎮守平壤,指揮高麗境內的常駐唐軍。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唐軍十萬征討吐蕃,但由於副將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貴部被吐蕃軍四十萬所圍,唐軍大敗,戰後薛仁貴被撤職。 不久高麗叛亂,薛仁貴再次被啟用,但不久後又因罪被流放。直到開耀元年(681年),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才因大赦回朝,率軍抗擊突厥。突厥聽說領軍的是薛仁貴,嚇得四散而逃,唐軍大獲全勝。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 凌煙閣24功臣是李世民在貞觀17年的時候冊封的,是貞觀18年才去報名參加火頭軍。也就是說封功臣的時候還是一介草民,


小田j


薛仁貴史書上是真有的。

薛丁山,薛剛則是在正史上沒有聽過這號人物,杜撰的可能較大。

薛仁貴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長成務農,娶妻柳氏。

薛仁貴是出生在614年,唐朝初年的名將,是在貞觀年末開始當兵,攻擊過突厥,降服過高句麗,征戰數十年。曾祖父,祖父薛衍,父親薛軌,後來薛家因為薛軌早逝開始了家道中落。

薛仁貴又名薛禮,唐初名將,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是確確實實存在於歷史的人物。

他開始嶄露頭角是在貞觀十九年,而此時凌煙閣諸功臣都已經確定。


小胡蝶


1、歷史上存在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2、唐貞觀十七年二月(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後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煙閣圖像功臣。

3、凌煙閣成立時,薛仁貴才參軍,還是普通士卒,645年在遼東戰場征戰高麗才嶄露頭角,後升遊擊將軍。

4、凌煙閣為懷念開國功臣而設立,薛仁貴成名在凌煙閣設立之後,雖然後面皇帝還增加了一些重大貢獻功臣,但薛仁貴的戰功無法進入凌煙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