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放療併發症有哪些?嚴重嗎?

食管癌放療相關併發症有:

(1)營養不良

食管癌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居所有惡性腫瘤第一位,達60%~85%。主要原因為進食梗阻和基礎代謝率增加。而放化療期間因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放療反應,如放射性食管炎、食慾不振、反酸等,造成患者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態,有利於提高放化療的完成率,進而提高腫瘤控制率;還能幫助患者儘快度過不良反應恢復期,縮短腫瘤治療間歇期。

(2)食管穿孔

食管穿孔是食管癌最常見的嚴重併發症之一,可能發生在放療前、放療中或放療後。

肖澤芬報道食管癌一旦出現穿孔,62%在3個月內死亡,82%在半年內死亡。主要的穿孔原因,首先是腫瘤自身生長外侵,突破纖維膜後造成。其次與腫瘤對放療敏感有關,腫瘤消退過快,合併感染,影響正常組織修復能力,造成退縮性穿孔,此時的穿孔分為癌性穿孔和無癌性穿孔。其中無癌性穿孔佔比約為20%~30%。預後明顯好於癌性穿孔。

①臨床表現

穿孔前的臨床表現多有發熱、胸背部疼痛或不適、實驗室炎性指標升高等。一旦穿孔,胸背痛消失,並可能伴有飲水嗆咳。

②處理

放療前食管造影顯示有毛刺、龕影等穿孔徵象時,建議抗感染治療,同時加強營養,每次進食後飲清水沖刷食管,避免食物殘留,還可口服慶大黴素。放療期間,每週進行食管造影,有利於早期發現穿孔。食管穿孔後停止放化療,同時禁食水、靜脈抗炎、抑酸、置鼻飼管或胃造瘻,補充蛋白等。根據食管穿孔的部位酌情置入食管支架。

穿孔並非放療的絕對禁忌證,非癌性穿孔、食管縱隔瘻孔較小的患者,在後期靜脈抗炎有效,營養改善的情況下,穿孔可能癒合。癒合後可繼續放療。

(3)放射性食管炎

放療期間(一般20Gy左右開始)多數患者會出現放射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吞嚥疼痛、進食梗阻感加重(放療性食管炎評估見附錄G)。如果不影響每日進食量可觀察,進軟食、半流食等,多飲水;中重度疼痛影響進食,可給與靜脈補液、抗炎、激素對症處理。潰瘍不明顯者可給與鎮痛藥物或貼劑。

(4)放射性肺炎

臨床上放射性肺炎的發現從放療後數月到數年不等,早期的放射性肺炎發生在放療後的1-3月,主要表現為放射性肺炎。後期則發生於放療後數月或數年,主要表現為肺纖維化。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研究發現放射性肺炎的發生主要與電離輻射產生的氧自由基損傷細胞以及炎症因子的介導相關。

(5)氣道反應

氣管受到放射線照射時可能產生氣道反應,多表現為刺激性乾咳,夜間加重。但咳嗽的原因較多,上呼吸道感染、食管反流等均可能造成咳嗽。一般給與霧化吸入治療效果較好,可一日數次,每次15~20分鐘。霧化液可加入氨溴索、異丙託溴銨、糜蛋白酶、少量激素等。

(6)食管梗阻

放療期間因食管局部水腫,可能出現梗阻加重的情況,表現為唾液增多,進食困難。已置入鼻飼管或胃造瘻患者不用特殊處理。無管飼的患者,可靜脈營養支持,口服流質營養餐,或臨時置入鼻飼管,以保證每日能量攝入。抗生素和激素有助於緩解水腫。一般放療至40Gy左右梗阻可緩解。

放療後出現的梗阻,首先明確是否為腫瘤復發,胃鏡檢查排除腫瘤復發後,則考慮食管壁的放療纖維化造成的局部管腔狹窄。為了解決進食問題,可行內鏡下食管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