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煙鎖池塘柳”,考生:“太難,太難!對不出來!”,結果成狀元!你怎麼看?

瓜太郎


這個故事且不論真假,都可見是絕對"燒腦"。

我們回顧歷史時發現,當騎馬得天下的旗人認為可以用詩書治天下時,太平天國,八國聯軍再次證明僅講詩書禮儀,不強軍強國必然導致國亡。

時至今日科技興國己成主流意識,這種趣聞趣對,聽聽樂樂,一笑罷了。

在教育迴歸中華傳統文化時,更要注意精華的汲取。

正可謂,千古帝王風流事,己入尋常笑談中。


隨風


有一年,乾隆在殿試時出了一上聯“煙鎖池塘柳”,讓兩個考生決出誰是狀元。

當時有個考生一看上聯連連嘆道:“太難了,太難了”。說罷放棄走出了考場,而第二個考生皺眉撓頭想了半天才放棄了答題。

這時乾隆宣佈第一個走出考場的考生為狀元。

(問題來了),先放棄對下聯的考生為何成了狀元了?

原來乾隆岀的這個上聯屬於絕對,也就是世上沒有人能夠對出下聯。

大家來看上聯——“煙鎖池塘柳”,這句話描寫了薄霧繚繞池塘岸邊柳樹的景象。

不過這五個字都帶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並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剋來排列。

對出的下聯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對應,要想兼顧確實很難。

乾隆認為,第一個考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即發現是絕對。

你看上聯除了幽靜的環境描寫外,還包含了火克金(煙鎖),金生水(鎖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棄聯的考生看出了門道,知難而退。這說明他的知識豐富,不浪費時間。

第二個考生沒參透裡面的奧秘,說明沒發現上聯中還鑲嵌著五行之說,試圖想對出下聯。

但是經過嘗試不能對出意境很好的下聯,這才放棄,這說明他的才智在第一個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選擇了第一位為狀元。

乾隆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的道理。

觀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這個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說:“對於無解的題就不要浪費精力了。”

到後來,相傳人們在發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斷碑上發現了下聯——桃燃錦江堤。

據說是全真教道長王重陽所撰寫。

“桃燃錦江堤”描寫了桃花開放錦江兩岸的美麗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錦)、金生水(錦江)、土克水(江堤)。

我認為這句是上聯的絕對,無論從意境還是五行相生相剋都一一對應。

其他對出的下聯還有“炮鎮海城樓”、“板城燒鍋酒”、“深圳鐵板燒”、“繡堵油煙機”……

但無論從意境和五行對仗都不如“桃燃錦江堤”更貼切。我的對聯知識欠缺,不知親們是否贊同我的觀點?


秉燭讀春秋


“煙鎖池塘柳”,的確堪稱為絕對,上聯五字,字字嵌五行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對,有人甚至認為它是“天下第一難”,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嘗試對出完美下聯。

據說民國時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對:煙鎖池塘柳,桃燃錦江堤。此對一出,震驚世人。此聯是公認最好的下聯,可惜出者無人知曉,是一大遺憾。有道是文無第一,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樣,它的最佳下聯,或許在每個人心中。


紫竹語嫣9501


乾隆皇帝這個人很喜歡附庸風雅,一生寫詩無數,可是能讓人記住的卻一首也沒有,可見此人才學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論才學有多不堪,卻也始終擋不住乾隆那顆追求文藝的心,反正寫得再怎麼不好,也總會有馬屁精給他拍馬屁。

對於乾隆而言,一時不聽別人拍馬屁,他就渾身難受,和珅為何能夠受寵幾十年?原因便在於他摸準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頓馬屁拍過去,樂得乾隆暈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寵了。

乾隆喜好什麼呢?當然是喜好顯擺了。

這不,即便到了科舉殿試的時候,乾隆這位爺仍然沒有忘記附庸風雅,仍然沒有忘記好好顯擺顯。

據說在一次殿試上,乾隆原本只是想著好好地用幾個早已擬好的題來考究考究參加殿試的考生們的學問,可是他問完了,考生們也答完了之後,他又覺得不太滿意,也不知道應該點誰為狀元。

所以,他決定再加一題,誰給這道附加題一個好的答案,便點誰為狀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來有什麼難題可以為難這幾個考生,正當他準備放棄的時候卻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道好題,於是便笑呵呵地對考生說:“朕給你出個對子,你們給對一對,看看誰對的好,聽好了,煙鎖池塘柳!”

這“煙鎖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於明朝陳子升《中洲草堂遺集》一書。

乾隆自詡風流,自然也看過這個對子,並且嘗試過對出下聯,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一個好的下聯,最終只能放棄。

這幾個考生一聽完乾隆出的上聯,頓時臉色也是一變,這個上聯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絕對”呀!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上聯不僅描繪出了一副池邊煙霧繚繞、楊柳依依,煙霧繚繞著楊柳,煙如楊柳,楊柳如煙的畫面,更重要的是上聯的五個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誰要是對得出來,恐怕也得是謝靈運那樣的“一斗之才”了。

他們在心裡吶喊著,太難了,太難了。

可是,他們卻又不得不對,因為這事關他們的前程,誰對出下聯,誰就可能成為狀元,這個誘惑沒幾個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們只能眉頭緊鎖地想,使勁地想。

過了好一會兒,突然有一個考生出聲了:“皇上,這個對子太難了,太難了,我對不出來,我不對了!”

這話一出,頓時所有人驚愕地看向他,對出來可能就是狀元了,就這樣放棄?怕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吧?

然而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會兒之後,竟然笑哈哈地指著放棄對對子的那個考生說:“好,你就是朕的狀元了!”

乾隆這話一出,所有人更加驚呆了,皇帝你這是鬧哪樣?他都沒對出來,你就點他當狀元,這對別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為什麼要點那個第一個說對不出“煙鎖池塘柳”這個對子的考生為狀元呢?乾隆當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誰?是皇帝呀!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是一個自詡多才多藝的皇帝,是一個一生寫了數萬首詩的皇帝呀!

可是,這樣一個“有才學”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沒能對得出來,這時候如果讓幾個考生用了一點點時間便給對出來了,那乾隆這個皇帝豈不是很沒面子?乾隆是一個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說對不出來的時候,心裡很高興,果然不是朕不行,是這個對子真的太難了!

所以,他得趕緊結束這個對對子的題,萬一真有人對出來了怎麼辦?

於是,乾隆也就給第一個說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禮——狀元給你了,反正將來能當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實際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點這個考生為狀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這個考生在經過了思考之後,確定自己對不上來了,於是及時放棄,這讓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質。

第一是誠實,這是個不錯的優點。

第二是知難而退,懂得審時度勢,這樣的人將來到了官場之後,想來混得也不會太差,畢竟人力有窮時,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懂得審時度勢乃是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為天下先,不論是為官也好,是平時處事也罷,難免總會遇到一些別人不願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這時候便得有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站出來,這樣的人到來官場之後或許也能夠成為一個能吏。

所以,這個第一個站出來說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為了最後的幸運兒,這就是命。


流浪的侯爵


煙鎖池塘柳,霧纏潭澗蓮。

煙鎖池塘柳,霧纏潭沼蓮。

煙鎖池塘柳,霧纏蓮沼荷。

“纏”作纏綿圍繞解,“蓮”與“戀”諧趣橫生,整句“煙柳霧蓮”描繪的正是“煙中柳”、“霧中蓮”的煙霧空濛景象,巧借諧音,使煙與柳、霧與蓮更是平添了“纏纏綿綿、流連忘返”之妙境。











驚落一池詩雨


上聯:煙鎖池塘柳

下聯;煩鑽夢起濤

下聯:火鍋蕩坦楊




無名小草134387980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古代的那種制度之下,寒門子弟的唯一出頭之日便是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考取功名,而在古代考試的方式有很多,對對子便是其中一個。

  • 對對子雖然聽上去是非常的簡單,但是這其中包含的東西卻是很多,對對子不僅要求上聯和下聯的字數一致,而且有的時候甚至是要發音也同出一轍。對對子講究的是工整,對仗和押韻,“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講究前後的相互照應,對的一手好的對子,也就是相對於寫了一手好詩。
  • 煙鎖池塘柳


    這是一個對子的上聯,他的下聯可以有很多,比如:““煙鎖池塘柳,燈垂錦檻波”,“煙鎖池塘柳,烽銷極塞鴻”,“煙鎖池塘柳,鍾沉臺榭燈”,當然這些答案是出自於明末清初的一個文壇大家陳子升的作品之中。煙鎖池塘柳,採用了“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呈現出了一幅景觀,下聯的時候也同樣需要採用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要求工整對仗,可謂是難上加難。

  • 關於煙鎖池塘柳還有著這樣的一個故事,曾經乾隆皇帝在選取狀元之時便出了一個對對子的題目,而題目正是這個“煙鎖池塘柳”,當時乾隆承諾,可以對出這個對子的便是狀元,可是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出,就在第一個人果斷放棄的時候,後面的人依然是苦思冥想的沒有得出答案。



最後的狀元竟然是第一個放棄的人是為何呢?

原來乾隆認為第一個就放棄的人是看出了這個 對子其中的奧秘,一時之間難以作答所以甘心放棄,這說明這個人的基本的文化底蘊還是很厚實的,而那些其他還在苦思冥想是根本不懂這個 對子的精華所在,雖然聽上去有些扯,但是那個第一個放棄的人的確是成為了狀元。


人皆可為舜禹


煙鎖池塘柳,

霜燃錦嶺楓。





高山流水szw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的寓意是“天道昌隆”,從他在位長達60年和禪讓後還繼續執掌國家最高權力三年多的時間來算,他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最久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而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還有一個歷史之最,就是寫詩最多的人。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全唐詩》有四萬八千首,不過作者有2200多位,乾隆一個人的戰鬥力快趕上兩千多位詩人了,不過令人尷尬的是乾隆寫了這麼多首詩,卻沒有一首能流傳的,至於現在小學收錄的《飛雪》,前面三句就跟兒歌一樣,如果沒有最後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的點睛之筆,還能算詩嗎?

不過乾隆的詩作雖然不咋地,但不可否認他的文化水平還是很高的,話說在乾隆時期一次殿試的時候,乾隆就出了一個“煙鎖池塘柳”的上聯,讓參加殿試的人對下聯,有一個考生看到上聯後就搖頭說:“太難了,對不出來。”然後扭頭走了,而那些不走的考生在思索良久後,發現真的很難對,也只好選擇放棄。


後來的結果就是那個說太難了的考生被點為狀元,大臣們大為不解,這題不是都沒答出來嗎?為什麼第一個放棄的成了狀元,乾隆解釋道:“我出的這一聯可以稱的上絕對,第一個說太難了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奧妙,所以直接選擇了放棄,而那些思索了良久還是對不出來的人,是要花時間思索之後才知道其中的難度,從中就能看出這些人的高下。”

“煙鎖池塘柳”也不是乾隆所作,其最早見於明朝陳子升的《中洲草堂遺集》,陳子升為此作了三個對句,分別為:“煙鎖池塘柳,燈垂錦檻波”、“煙鎖池塘柳,烽銷極塞鴻”、“煙鎖池塘柳,鍾沉臺榭燈”。

“煙鎖池塘柳”的難度在於五個字的偏旁包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全在左偏旁,其刻畫的意境也頗有韻味,一個綠柳環繞的池塘籠罩在朦朦朧朧的煙霧中,描繪出一幅幽靜的畫面,所以想要對出既合乎五行並且意境相符的下聯確實很難,要麼意境不符要麼對仗不工整,就象陳子升對的三個對子,迎合意境但是對仗並不工整。


至於乾隆以這個對子進行殿試只能當一個故事來看,畢竟乾隆時期為了更好管理這個國家,讓人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科舉考試基本上都已經圈定了,考生們只要能以孔孟之是非為是非,以孔孟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就離中舉當官不遠了,還有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稍不留神就陷入冤獄,就算是乾隆有閒情逸致,考生們也不敢亂髮言,而且殿試也不能如此兒戲,只是以對對子考試,一般殿試都以策問為主,考學子治國安邦的問題。

還有一說是乾隆下江南的時候遇到江南科考,兩名舉子不分上下,乾隆就以此聯相試,一名見了掉頭就走,一名想了半天才悻悻然而走。於是乾隆點了先走的為第一名。


這個故事側面來說應該是突出“煙鎖池塘柳”這個對子的難度,幾百年來有很多文人墨客試著對下聯,在《巧對續錄》中記錄了一個武士對的下聯“炮鎮海城樓”,兩百多年來被公認為標準的對句,不過嚴格來說,“炮鎮海城樓”在意境上與“煙鎖池塘柳”差的太遠,缺乏整體的和諧。

對於這個“煙鎖池塘柳”絕對,現在也還有很多人在對下聯,也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對子,比如“深圳鐵板燒”、“板城燒鍋酒”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對,歡迎留言討論!


歷史紅塵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就是號稱十全老人著名的打油詩,最後一句還是別人代筆的!從這首詩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得出結論:"煙鎖池塘柳"這種高大上的詩句是乾隆萬萬作不出的!



“煙鎖池塘柳”有多高大上呢?

“煙鎖池塘柳”可認為是歷史上的絕對,因其結構上五個字使用五行作為偏旁;意境上描繪了一個幽靜的池塘、綠柳環繞、煙霧籠罩!

同時,池塘是一個合成詞;煙字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霧如煙;霧隱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煙字隱藏了霧!

因此欲對出合乎五行並且意境相符的詩句實屬不易!



那麼,“煙鎖池塘柳”是誰的作品呢?

該句最早見於陳子升的《中洲草堂遺集》,是作為對句的存在!陳子升在四首《柳波曲》做了三個對句,皆以五行對五行!

分別為:

“煙鎖池塘柳,燈垂錦檻波。”

“煙鎖池塘柳,烽銷極塞鴻。”

“煙鎖池塘柳,鍾沉臺榭燈。”

本來詩中之對仗,若未單獨使用,不當作對聯看。但陳子升在詩的自序中寫到:“客有以‘煙鎖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屬餘為對句,因成《柳波曲》二首,與好事者正之。”

自此,“煙鎖池塘柳”成為了絕對,難倒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子文人!



迴歸主題,乾隆以“煙鎖池塘柳”為上聯,讓考生出下聯!

可想而知,乾隆是把難題扔給了考生。自己作不出好下聯,想看看考生們幾斤幾兩,亦或者有其它想法在裡邊!

不出所料,“煙鎖池塘柳”一出馬,考生們就呆住了。畢竟難度擺在那裡,有個考生很乾脆:“太難,太難!對不出來!”直接徑直走開,選擇了放棄!

而其它考生竭盡腦汁,想了半天,最終一樣的結局,答不出來!有的人難得地憋出一句來,也是驢頭不對馬嘴,徒增笑料!

乾隆反而是很滿意,對考官說:直接走的那位考生就是狀元了!”考官不解,乾隆解釋道:“才高八斗者,也需有自知之明。煙鎖池塘柳乃絕對,此人不去庸人自擾,對不可為的事情不去一味強求,人才也!”


關於“煙鎖池塘柳”,大家有什麼絕妙的下聯呢?

我先來了個:“油鍋炸楊坤”!(某位網友的智慧)

大神們,出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