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瓜太郎


这个故事且不论真假,都可见是绝对"烧脑"。

我们回顾历史时发现,当骑马得天下的旗人认为可以用诗书治天下时,太平天国,八国联军再次证明仅讲诗书礼仪,不强军强国必然导致国亡。

时至今日科技兴国己成主流意识,这种趣闻趣对,听听乐乐,一笑罢了。

在教育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时,更要注意精华的汲取。

正可谓,千古帝王风流事,己入寻常笑谈中。


随风


有一年,乾隆在殿试时出了一上联“烟锁池塘柳”,让两个考生决出谁是状元。

当时有个考生一看上联连连叹道:“太难了,太难了”。说罢放弃走出了考场,而第二个考生皱眉挠头想了半天才放弃了答题。

这时乾隆宣布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为状元。

(问题来了),先放弃对下联的考生为何成了状元了?

原来乾隆岀的这个上联属于绝对,也就是世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

大家来看上联——“烟锁池塘柳”,这句话描写了薄雾缭绕池塘岸边柳树的景象。

不过这五个字都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并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排列。

对出的下联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对应,要想兼顾确实很难。

乾隆认为,第一个考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发现是绝对。

你看上联除了幽静的环境描写外,还包含了火克金(烟锁),金生水(锁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弃联的考生看出了门道,知难而退。这说明他的知识丰富,不浪费时间。

第二个考生没参透里面的奥秘,说明没发现上联中还镶嵌着五行之说,试图想对出下联。

但是经过尝试不能对出意境很好的下联,这才放弃,这说明他的才智在第一个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选择了第一位为状元。

乾隆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的道理。

观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这个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说:“对于无解的题就不要浪费精力了。”

到后来,相传人们在发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断碑上发现了下联——桃燃锦江堤。

据说是全真教道长王重阳所撰写。

“桃燃锦江堤”描写了桃花开放锦江两岸的美丽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锦)、金生水(锦江)、土克水(江堤)。

我认为这句是上联的绝对,无论从意境还是五行相生相克都一一对应。

其他对出的下联还有“炮镇海城楼”、“板城烧锅酒”、“深圳铁板烧”、“绣堵油烟机”……

但无论从意境和五行对仗都不如“桃燃锦江堤”更贴切。我的对联知识欠缺,不知亲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秉烛读春秋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对,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尝试对出完美下联。

据说民国时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对: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此对一出,震惊世人。此联是公认最好的下联,可惜出者无人知晓,是一大遗憾。有道是文无第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样,它的最佳下联,或许在每个人心中。


紫竹语嫣9501


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诗无数,可是能让人记住的却一首也没有,可见此人才学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论才学有多不堪,却也始终挡不住乾隆那颗追求文艺的心,反正写得再怎么不好,也总会有马屁精给他拍马屁。

对于乾隆而言,一时不听别人拍马屁,他就浑身难受,和珅为何能够受宠几十年?原因便在于他摸准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顿马屁拍过去,乐得乾隆晕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宠了。

乾隆喜好什么呢?当然是喜好显摆了。

这不,即便到了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这位爷仍然没有忘记附庸风雅,仍然没有忘记好好显摆显。

据说在一次殿试上,乾隆原本只是想着好好地用几个早已拟好的题来考究考究参加殿试的考生们的学问,可是他问完了,考生们也答完了之后,他又觉得不太满意,也不知道应该点谁为状元。

所以,他决定再加一题,谁给这道附加题一个好的答案,便点谁为状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来有什么难题可以为难这几个考生,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道好题,于是便笑呵呵地对考生说:“朕给你出个对子,你们给对一对,看看谁对的好,听好了,烟锁池塘柳!”

这“烟锁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于明朝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一书。

乾隆自诩风流,自然也看过这个对子,并且尝试过对出下联,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最终只能放弃。

这几个考生一听完乾隆出的上联,顿时脸色也是一变,这个上联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绝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上联不仅描绘出了一副池边烟雾缭绕、杨柳依依,烟雾缭绕着杨柳,烟如杨柳,杨柳如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上联的五个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要是对得出来,恐怕也得是谢灵运那样的“一斗之才”了。

他们在心里呐喊着,太难了,太难了。

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对,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前程,谁对出下联,谁就可能成为状元,这个诱惑没几个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们只能眉头紧锁地想,使劲地想。

过了好一会儿,突然有一个考生出声了:“皇上,这个对子太难了,太难了,我对不出来,我不对了!”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惊愕地看向他,对出来可能就是状元了,就这样放弃?怕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竟然笑哈哈地指着放弃对对子的那个考生说:“好,你就是朕的状元了!”

乾隆这话一出,所有人更加惊呆了,皇帝你这是闹哪样?他都没对出来,你就点他当状元,这对别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为什么要点那个第一个说对不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考生为状元呢?乾隆当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谁?是皇帝呀!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一个自诩多才多艺的皇帝,是一个一生写了数万首诗的皇帝呀!

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学”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没能对得出来,这时候如果让几个考生用了一点点时间便给对出来了,那乾隆这个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说对不出来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果然不是朕不行,是这个对子真的太难了!

所以,他得赶紧结束这个对对子的题,万一真有人对出来了怎么办?

于是,乾隆也就给第一个说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礼——状元给你了,反正将来能当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点这个考生为状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这个考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确定自己对不上来了,于是及时放弃,这让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

第一是诚实,这是个不错的优点。

第二是知难而退,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人将来到了官场之后,想来混得也不会太差,毕竟人力有穷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懂得审时度势乃是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为天下先,不论是为官也好,是平时处事也罢,难免总会遇到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这时候便得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站出来,这样的人到来官场之后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个能吏。

所以,这个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这就是命。


流浪的侯爵


烟锁池塘柳,雾缠潭涧莲。

烟锁池塘柳,雾缠潭沼莲。

烟锁池塘柳,雾缠莲沼荷。

“缠”作缠绵围绕解,“莲”与“恋”谐趣横生,整句“烟柳雾莲”描绘的正是“烟中柳”、“雾中莲”的烟雾空濛景象,巧借谐音,使烟与柳、雾与莲更是平添了“缠缠绵绵、流连忘返”之妙境。











惊落一池诗雨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烦钻梦起涛

下联:火锅荡坦杨




无名小草13438798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的那种制度之下,寒门子弟的唯一出头之日便是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而在古代考试的方式有很多,对对子便是其中一个。

  • 对对子虽然听上去是非常的简单,但是这其中包含的东西却是很多,对对子不仅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一致,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是要发音也同出一辙。对对子讲究的是工整,对仗和押韵,“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讲究前后的相互照应,对的一手好的对子,也就是相对于写了一手好诗。
  • 烟锁池塘柳


    这是一个对子的上联,他的下联可以有很多,比如:““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当然这些答案是出自于明末清初的一个文坛大家陈子升的作品之中。烟锁池塘柳,采用了“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呈现出了一幅景观,下联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采用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要求工整对仗,可谓是难上加难。

  • 关于烟锁池塘柳还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曾经乾隆皇帝在选取状元之时便出了一个对对子的题目,而题目正是这个“烟锁池塘柳”,当时乾隆承诺,可以对出这个对子的便是状元,可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出,就在第一个人果断放弃的时候,后面的人依然是苦思冥想的没有得出答案。



最后的状元竟然是第一个放弃的人是为何呢?

原来乾隆认为第一个就放弃的人是看出了这个 对子其中的奥秘,一时之间难以作答所以甘心放弃,这说明这个人的基本的文化底蕴还是很厚实的,而那些其他还在苦思冥想是根本不懂这个 对子的精华所在,虽然听上去有些扯,但是那个第一个放弃的人的确是成为了状元。


人皆可为舜禹


烟锁池塘柳,

霜燃锦岭枫。





高山流水szw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的寓意是“天道昌隆”,从他在位长达60年和禅让后还继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三年多的时间来算,他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最久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而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还有一个历史之最,就是写诗最多的人。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全唐诗》有四万八千首,不过作者有2200多位,乾隆一个人的战斗力快赶上两千多位诗人了,不过令人尴尬的是乾隆写了这么多首诗,却没有一首能流传的,至于现在小学收录的《飞雪》,前面三句就跟儿歌一样,如果没有最后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点睛之笔,还能算诗吗?

不过乾隆的诗作虽然不咋地,但不可否认他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话说在乾隆时期一次殿试的时候,乾隆就出了一个“烟锁池塘柳”的上联,让参加殿试的人对下联,有一个考生看到上联后就摇头说:“太难了,对不出来。”然后扭头走了,而那些不走的考生在思索良久后,发现真的很难对,也只好选择放弃。


后来的结果就是那个说太难了的考生被点为状元,大臣们大为不解,这题不是都没答出来吗?为什么第一个放弃的成了状元,乾隆解释道:“我出的这一联可以称的上绝对,第一个说太难了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所以直接选择了放弃,而那些思索了良久还是对不出来的人,是要花时间思索之后才知道其中的难度,从中就能看出这些人的高下。”

“烟锁池塘柳”也不是乾隆所作,其最早见于明朝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陈子升为此作了三个对句,分别为:“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烟锁池塘柳”的难度在于五个字的偏旁包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全在左偏旁,其刻画的意境也颇有韵味,一个绿柳环绕的池塘笼罩在朦朦胧胧的烟雾中,描绘出一幅幽静的画面,所以想要对出既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下联确实很难,要么意境不符要么对仗不工整,就象陈子升对的三个对子,迎合意境但是对仗并不工整。


至于乾隆以这个对子进行殿试只能当一个故事来看,毕竟乾隆时期为了更好管理这个国家,让人完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科举考试基本上都已经圈定了,考生们只要能以孔孟之是非为是非,以孔孟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就离中举当官不远了,还有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稍不留神就陷入冤狱,就算是乾隆有闲情逸致,考生们也不敢乱发言,而且殿试也不能如此儿戏,只是以对对子考试,一般殿试都以策问为主,考学子治国安邦的问题。

还有一说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遇到江南科考,两名举子不分上下,乾隆就以此联相试,一名见了掉头就走,一名想了半天才悻悻然而走。于是乾隆点了先走的为第一名。


这个故事侧面来说应该是突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难度,几百年来有很多文人墨客试着对下联,在《巧对续录》中记录了一个武士对的下联“炮镇海城楼”,两百多年来被公认为标准的对句,不过严格来说,“炮镇海城楼”在意境上与“烟锁池塘柳”差的太远,缺乏整体的和谐。

对于这个“烟锁池塘柳”绝对,现在也还有很多人在对下联,也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对子,比如“深圳铁板烧”、“板城烧锅酒”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对,欢迎留言讨论!


历史红尘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就是号称十全老人著名的打油诗,最后一句还是别人代笔的!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论:"烟锁池塘柳"这种高大上的诗句是乾隆万万作不出的!



“烟锁池塘柳”有多高大上呢?

“烟锁池塘柳”可认为是历史上的绝对,因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

同时,池塘是一个合成词;烟字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雾如烟;雾隐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烟字隐藏了雾!

因此欲对出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诗句实属不易!



那么,“烟锁池塘柳”是谁的作品呢?

该句最早见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是作为对句的存在!陈子升在四首《柳波曲》做了三个对句,皆以五行对五行!

分别为: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本来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子升在诗的自序中写到:“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自此,“烟锁池塘柳”成为了绝对,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子文人!



回归主题,乾隆以“烟锁池塘柳”为上联,让考生出下联!

可想而知,乾隆是把难题扔给了考生。自己作不出好下联,想看看考生们几斤几两,亦或者有其它想法在里边!

不出所料,“烟锁池塘柳”一出马,考生们就呆住了。毕竟难度摆在那里,有个考生很干脆:“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直接径直走开,选择了放弃!

而其它考生竭尽脑汁,想了半天,最终一样的结局,答不出来!有的人难得地憋出一句来,也是驴头不对马嘴,徒增笑料!

乾隆反而是很满意,对考官说:直接走的那位考生就是状元了!”考官不解,乾隆解释道:“才高八斗者,也需有自知之明。烟锁池塘柳乃绝对,此人不去庸人自扰,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一味强求,人才也!”


关于“烟锁池塘柳”,大家有什么绝妙的下联呢?

我先来了个:“油锅炸杨坤”!(某位网友的智慧)

大神们,出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