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三件國寶,分別被用來醃過菜、烙過餅,當過鈴敲

唐朝詩人韓愈的《馬說》裡有一句話: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講的是有才能的人懷才不遇。將這句話放在文博界同樣適用:“寶貝常有,而識寶人不常有”,不是每一件寶貝都會有伯樂將其相中。

我國有眾多珍貴的文物或被收藏於各大博物館;或長埋於地下;或散落在民間的各個角落;或流失海外;還有一些由於人們文物保護意識薄弱,被誤認為是普通器皿甚至被損毀,成為考古史上的重大悲劇。


今天要講的是我國文物史上最憋屈的三件國之重寶,它們分別被用來醃過菜、烙過餅、當上下課鈴敲過,令人惋惜痛心,好在最後都被發現,重新收藏保護了起來!

瀆山大玉海——被用來醃過菜



“瀆山大玉海” 相傳是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制。它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的巨型玉石雕刻而成,周身雕刻波濤洶湧的大海,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整體略呈橢圓形,內裡被挖空,可儲酒30餘石,大約相當於三千六百瓶一斤裝的白酒。



元朝滅亡後,元大都的宮殿大多被拆毀,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卻被幸運地保留下來。明萬曆七年(1579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廣寒殿失火,繼而倒塌,“瀆山大玉海”被緊急轉運到了皇家的御用監。御用監是專門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時改為道觀,名真武廟。道士們不知它的來歷,將它作為醃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廟重修時,道士們才發現石缽實為玉製,於是將菜掏出,清洗乾淨,在裡面儲水,並放入山石,置於觀音大士前,以示南海普陀之意。

兮甲盤——被用來烙過餅

兮甲盤,聽起來又是很陌生的文物。那不如先說說這個文物的主人,據相關文獻考證,是尹吉甫,這位寶主當時文武雙全的軍事家和文學家,根據相關學者的條分縷析,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被後世稱之為“詩祖”。


這件寶物的年份也自然可以追溯到西周左右。作為西周的傳世重器,也沒能躲過朝代更迭的戰火,流失民間,直至元代被人意外發現,可惜已經被人折斷盤足,成為灶臺上最不起眼的烙餅工具。目前,這枚重器已經在拍賣後有了新的主人,開啟新的“旅程”。


雖然現在清宮劇銳減,但是努爾哈赤這樣一個姓氏還是讓人捕捉到很多信息。這件文物的作用是軍官戍守邊疆的報警工具,也是後來在宮廷內傳遞信息的載體,對維護政權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是生鐵打造,所以在溼潤的環境中極易生鏽,也會將它原本的模樣變化很多,專家最後是在一個小學發現了它,“不識真面目”的人們僅僅將它當做上課下課鈴的工具。

這三件文物都有著相同“被埋沒”的命運,但隨著現代考古技術的愈發先進,相信還有更多的文物可以被發現也可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


小編寄語:請您在閱讀文章時,點擊一下文中小程序,您的一次點擊就是我繼續發文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