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三件国宝,分别被用来腌过菜、烙过饼,当过铃敲

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里有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是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将这句话放在文博界同样适用:“宝贝常有,而识宝人不常有”,不是每一件宝贝都会有伯乐将其相中。

我国有众多珍贵的文物或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或长埋于地下;或散落在民间的各个角落;或流失海外;还有一些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被误认为是普通器皿甚至被损毁,成为考古史上的重大悲剧。


今天要讲的是我国文物史上最憋屈的三件国之重宝,它们分别被用来腌过菜、烙过饼、当上下课铃敲过,令人惋惜痛心,好在最后都被发现,重新收藏保护了起来!

渎山大玉海——被用来腌过菜



“渎山大玉海” 相传是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它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巨型玉石雕刻而成,周身雕刻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整体略呈椭圆形,内里被挖空,可储酒30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



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被幸运地保留下来。明万历七年(157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广寒殿失火,继而倒塌,“渎山大玉海”被紧急转运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时改为道观,名真武庙。道士们不知它的来历,将它作为腌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庙重修时,道士们才发现石钵实为玉制,于是将菜掏出,清洗干净,在里面储水,并放入山石,置于观音大士前,以示南海普陀之意。

兮甲盘——被用来烙过饼

兮甲盘,听起来又是很陌生的文物。那不如先说说这个文物的主人,据相关文献考证,是尹吉甫,这位宝主当时文武双全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根据相关学者的条分缕析,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被后世称之为“诗祖”。


这件宝物的年份也自然可以追溯到西周左右。作为西周的传世重器,也没能躲过朝代更迭的战火,流失民间,直至元代被人意外发现,可惜已经被人折断盘足,成为灶台上最不起眼的烙饼工具。目前,这枚重器已经在拍卖后有了新的主人,开启新的“旅程”。


虽然现在清宫剧锐减,但是努尔哈赤这样一个姓氏还是让人捕捉到很多信息。这件文物的作用是军官戍守边疆的报警工具,也是后来在宫廷内传递信息的载体,对维护政权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是生铁打造,所以在湿润的环境中极易生锈,也会将它原本的模样变化很多,专家最后是在一个小学发现了它,“不识真面目”的人们仅仅将它当做上课下课铃的工具。

这三件文物都有着相同“被埋没”的命运,但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愈发先进,相信还有更多的文物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


小编寄语:请您在阅读文章时,点击一下文中小程序,您的一次点击就是我继续发文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