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背詩經,還是唐詩宋詞?

喜歡文學的小墨


這個取決於你背詩的目的。

我覺得背詩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感受詩詞的意境,豐富生活趣味,一是學習詩詞的技巧,提升創作水平。

若是喜歡詩詞所營造的浪漫意境,那就無需在意它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只要你覺得美,就可以背誦。《詩經》裡藏有美好的田園和浪漫的愛情,是人類最純粹的情感。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美好,也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愜意。唐詩宋詞中的情感更為豐富,它是那時的人們七情六慾的載體,詩人用它寄託理想,歌頌山川,美化愛情,送別友人。唐詩宋詞記錄在冊的數量實在太多,基本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美好而背詩,可以在失意的時候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以在陽光明媚的三月淺吟"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可以在湖光瀲灩的西湖邊上感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以在愛人的耳畔細語"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粗茶淡飯之時,可以笑著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朋友離別時,可以安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熱愛詩詞的人,總讓人覺得多幾分玲瓏雅緻,就好像武亦姝,一眼看上去便覺得詩情畫意,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人的氣質裡,已經融入了詩詞的意境。

感受詩詞的美好,並不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它的韻律,就像對待一幅畫,只要自己覺得美就行了。可以是詩詞描繪的畫面,也可以是詩詞背後的故事,只要打動你的心,就可以收藏在自己心中。

如果想要學習古詩詞的藝術形式,從而提升創作水平,那就不一樣了。感受一首詩的美很容易,但要讓自己創作的美,也能被他人感知,就需要深厚的詩詞功底,需要研究詩詞的發展歷史,表現形式,格式韻律等等。

提升創作水平的話,建議從《詩經》背起。《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遠古人類最早對語言美的認識。它的語言簡潔,韻律優美,多加入感嘆詞來抒發感情,且喜歡用疊字做擬聲詞,讀起來淳樸自然,朗朗上口,可以作為研究詩詞藝術的基礎。

唐詩繼承了詩經的部分表現手法,但韻律更為講究,沒有了語氣助詞和擬聲疊詞的繁複,讓人讀起來更加清脆響亮。唐詩由於字數有限,用詞更加精準有力,往往是其中的一兩個字,就讓整首詩變得生動,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又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令人驚豔的詩詞太多,往往就是其中反覆斟酌的一個字,使一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

宋詞在格律上更為自由,本質上就是一首可以吟唱的曲子。宋詞沒有唐詩的凝練,但是更具畫面感,那份用文字營造出來的意境,是唐詩所沒有的。比如秦觀那首"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讓人讀了以後,彷彿身臨其境,那盈盈綠水和滿園花香,忽地躍然紙上,實在太美。

讀詩詞,不僅能提升美感,還可以瞭解古代的風土人情。詩詞裡面的故事比史冊記載的更為生動,更加貼近生活。不管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它們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只要是經典,都值得我們背誦傳唱。


書野


的確,古詩詞浩如煙海,經典篇目不可勝數,應該先背什麼呢?我也喜歡古詩詞,能背的至少有一千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1、先背《詩經》,後背唐詩宋詞,只是表面看起來有道理

文化是有傳承的,尤其是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這就造成了古人作詩時,會用典,會引用、化用前人的詩句,會用前人約定俗成的意象。例如,“搖落”意思是秋天草木凋殘,出自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之後,使用“搖落”的詩人和作品比比皆是,曹丕的《燕歌行》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初唐陳子昂的《感遇》有“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盛唐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有“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北宋初年林逋的《山園小梅》有“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可見,假如我們背詩能按照作品的時間順序背下來,比如先背《詩經》後背唐詩宋詞,對理解詩詞是大有好處的。但是這只是假如。畢竟詩詞的存量太大了,我們有時間有精力去背的又太少了。所以不用太糾結於先背什麼,後背什麼。那麼只背《詩經》和唐詩宋詞就可以了嗎?

2、只背《詩經》和唐詩宋詞就可以了嗎?不可以!

從先秦到民國,古詩詞裡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值得背誦。《詩經》背了,《古詩十九首》就不背了嗎?唐詩宋詞背了,唐詞宋詩就不背了嗎?明清詩詞背嗎?《中國詩詞大會》這兩年很火,大家可以留心出題範圍,假如你只背《詩經》和唐詩宋詞,肯定很快被淘汰,你選的那組題都答不完。

所以,背詩詞範圍要擴大,從先秦到民國,選其中的精華來背。何況,《詩經》再好,也不是每篇都需要背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既沒有也不可能囊括唐詩宋詞的全部精華。那麼,我們背什麼?

3、海量古詩詞,我們背什麼?

我只說我怎麼的、背的什麼。我原來能背的古詩詞可能有二三百首,後來看到一檔節目叫《中華好詩詞》,喚起了我對古詩詞的興趣。2015年7月開始,我從第一季重新開始看,節目上出現過我又不會背的,或者專家強調的,或者其他途徑看到了我喜歡的,都記下來用工作之餘去背。這樣整整背了兩年,背過了大約九百首。我還記得背的第一組詩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因為這是當之無愧的唐人七律之冠。

我記下來的都背完了嗎?沒有。17年8月到現在,我就很少背了,把原來背詩的時間全部用來讀書了。所以,我背的詩詞哪個朝代都有。《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有了以後,我發現上邊的題目並不難,很難碰到不會的。這應該就是背詩的效果。

這樣背什麼的問題就解決了。那麼怎麼背呢?

4、我這樣背詩

背詩畢竟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下功夫的事。怎麼背效率高一些呢?我是這樣做的:

a、對於短的,比如律詩、絕句,優先背自己熟悉的,或者知道其中名句的。比如,我本來就知道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就先背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一首七律有八句,這樣我只背過其他六句就好了。

b、對於長的,比如吳梅村的《圓圓曲》,分幾部分,每天背一部分,第二天背完當天的任務還要複習前邊的,從頭開始和當天的放一起復習。

c、要堅持下來。背詩這件事,不存在一口吃個胖子。時間長了才會收到效果。

d、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找志同道合的一起背。17年我們有一個群,大家總在一起玩飛花令,是個很好的促進。

e、好腦子不如碎嘴子。背過的詩要經常叨叨,這樣才會記牢靠,一旦大腦短路了,想不起來了,馬上查。手機辦這事很方便。

那麼除了背詩,我們還做什麼?

5、再給點建議

背詩的時候要讀書。既然背詩,我們就肯定會去查與詩和詩人相關的各種資料。假如我們背過了一千首詩,我們的收穫絕不只是背過了這一千首詩,還有與它們相關的很多。所以,建議大家背詩的時候要多讀與古詩詞鑑賞有關的書。我推薦葉嘉瑩先生的書,葉先生講得很正。她講得有多好,這裡就再不多說了。

用好的方法讀詩,我推薦葉嘉瑩先生的讀詩方法。大家可以去找葉先生的視頻音頻來聽,學習她的讀詩方法。這樣時間長了就能形成語感,不但對背詩有好處,對識別入聲字、識別平仄兩讀字、認識格律、認識平水韻、體會詩詞的美感以及學寫詩都有莫大的好處。希望大家試試。

以上是我背詩的體會,希望對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轉發,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我會選擇先背唐詩,再背詩經,最後背宋詞。

雖然《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但是《詩經》收錄的內容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時期的詩歌。內容多是反映日常勞動,愛情、徭役、風俗、等方面,距離如今的生活太久遠,有些詩句不太能理解。

為什麼首選先背唐詩,是因為唐詩朗朗上口,便於背誦記憶。我最喜歡的詩人是南唐後主李煜,他的詩歌寫盡了離愁別緒。分享一首: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再來說說宋詞,是宋代最高的文學表現形式,是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相當於現在的歌詞。我最喜歡的詞人是柳永,摘選一段最有名的《雨霖鈴》片段。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最後總結一下背誦順序:

  • 先唐詩,可以從自己喜歡的詩人開始,也可以先背《古詩十九首》。
  • 再《詩經》,詩經中的句子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情趣,可以從自己感興趣,易理解的詩句開始。比如《碩鼠》、《將仲子》等。
  • 後《宋詞》,也是從自己喜歡的詞人開始背,李清照也是我喜歡的詞人之一。

背誦不用拘泥於形式,自己怎麼喜歡怎麼來,只要能記住就好。不知我的回答,能否給你啟發。


雪凝時間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唐詩宋詞都是根據其歷史的發展背景誕生的,真的難分名次。那麼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1、如果你是想學習作詩造詞的技巧,我建議可以先易後難。個人認為先唐詩,再宋詞,最後是詩經。

因為,唐詩裡有最基礎的五、七言古詩,語句大多通暢簡明。當然後來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律詩由於有嚴格的格律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因此,宋詞是唐代近體詩不斷髮展的結果。詞和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詩為整齊的五、七言(齊言),而詞則長短句(雜言)。

至於詩經,則是由於它離我們現代生活最為遙遠,其中有很多的生僻字和比興手法,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礎之後再去學習比較好。

2、如果你想切身感受一下時代的發展變遷,我國的文化瑰寶又是如何發展的,那麼就可以按照歷史進程來。先詩經,再唐詩,最後宋詞。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蒐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在唐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唐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

宋詞則是詩經及魏之樂府蛻變和唐代近體詩不斷髮展的結果。

3、如果你是個歷史愛好者,就可以根據你對各個朝代感興趣的程度來選擇先後。

俗話說:“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也就是說,你如果更喜歡唐朝的太平盛世,富貴華韻,那就先看唐詩;如果你偏愛宋代的百花齊放,紛繁多變,那就先看宋詞,又或者你喜歡西周到春秋的淳樸含蓄,那就先看詩經。

唐帝國的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的文化繁榮。國內各民族的融合,國際文化交流,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變得豐富複雜,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多種養料和素材;

宋詞得到整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認同和喜愛.詞已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樣式的代表;


《詩經》內容及其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

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最後,我想說,其實也不必一定要遵循什麼先後次序了,完全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因時因地,隨緣而安。

你可以在看詩經的同時,也讀讀唐詩宋詞。我覺得這樣不僅可以讓你比較出他們的不同,也可以同時領略慷慨激昂、纏綿婉轉、又或者英雄氣概、兒女情長。

詩經和唐詩宋詞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各有所長。每學一首都要把它學深,學透,那麼必然受益匪淺。


蓉仙兒


學習古典文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去讀作品。沒有作品的支撐,學習再多的理論最終都是紙上談兵,並不能形成自己的框架。

但是,作品順序如何選擇是一個大學問,選對了事半功倍,選錯了事倍功半,所付出的辛勞和獲得的效果都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介紹兩種學習方法,會對古典文化的學習大有裨益。

古典文學閱讀順序,講究“上溯下延”

或許很多人會告訴你,《詩經》是我國文學的源頭之一,想要認真學習古典文化,《詩經》是必須要讀的。

這句話沒錯,但你要正確理解。

《詩經》是古典文學的源頭,也是必須要讀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角就是“詩文”,《詩經》作為“詩言志”的發源,怎麼能不讀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議在最開始就去讀《詩經》,因為很難讀得懂,即使有很詳盡的註釋。

所以,讀詩,需要從唐朝開始讀起,然後進行上溯或者下延,不斷拓展其他朝代的優秀作品,這時候再讀《詩經》,必然會有更深的理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 第一,語言系統是不斷變遷的,需要一定的適應能力。

如果對比一下各個朝代的典籍就能發現,不同朝代的文言文給人的感覺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現在所自以為很簡單的文言文基本都是來自於明清兩朝,尤其是明朝,很多內容都會被選入初高中課本。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文言文最接近現代,比較好懂,稍微增加一點知識儲備,理解起來非常容易。

但是,再往上看,唐宋的文字明顯就比明清更為晦澀一點。宋朝比較追求理趣,所以語言往往較為難懂;唐朝追求富麗,駢文用典較多,散文有時候比較乾硬。

總之與明清兩朝有很大差別,這在閱讀時感受得很明顯。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論語》與《周易》。

《論語》距今約兩千年,《周易》距今約三千年,這就導致了《論語》我們今天雖然爭議還存在,但很多涵義都能讀得懂,只不過是理解的問題。但是,《周易》的解讀就五花八門了,就是因為語言太過久遠,後人難以讀懂。

所以,從稍有難度的唐朝開始積累、適應,閱讀之後朝代的典籍會比較輕鬆,閱讀之前的典籍也有一定的積累,不至於感覺太過晦澀。

  • 第二,古人的註釋要比今人更完善,讀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

有一個現實不得不承認,古人對於古籍的很多注書是要好於現代學者的,可能也和古典文化的氛圍有關。

尤其是漢代人的註解、唐代人的註解和宋代人的註解,都是研究古典文學不可不讀的經典。

就比如說我們讀《詩經》,不僅要讀原文,更要去看漢代人對其進行的政治解讀,要知道宋代人對其進行的著述,清代方玉潤等人對其進行的新解。

這一類的文化真正的精髓不在原文上,而在於各朝各代對這些經典的註釋與爭論上。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價值的思想碰撞,對後人的學習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所以,上溯下延地閱讀,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大量的知識儲備。有了這些基礎,再去看原文,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與想法。

另外,唐詩和《詩經》非常重要,其他朝代的詩也很出色,之前有漢樂府、魏晉、六朝,之後有宋詩、清詩,都是比較出色的。

但是相對比來說,“詞”的研究價值就稍低一些,也更容易一些。

畢竟作為遊戲文體,創作的價值和意義都無法與詩文相比較,在審美上也要遜色得多。對這一文體的研究多數都會流於對情緒、情感的探索,私人感性成分很大,這也導致了門檻非常低。

很多學者對此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比如南開大學拋棄了之前非常著名的兵制研究,很多教授都是詞學出身。

然而,雖然歷來研究詞的學者人數眾多,但真正有成果的人卻極少,國內比較出名的大概就是葉嘉瑩先生等人了,與其研究者數量不成比例。

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講究逐漸“蔓延”

古典文學的學習需要在一個領域中深耕,然後才能去做貫通的事情。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處處都是學問,深入進去就會發現,其中很多領域都和自己研究的內容相關,有很多“蔓延”出去的機會。

舉個例子,我聽一位很厲害的學者講過自己研究的過程,非常有趣。

他最初在文學院教書的時候,因為很多著名的老先生都在,自然沒有他的位置。

避免打廣告的嫌疑,人名和學校就不說了,但負責任地講,時間倒退二十年,這座學校的文學院當時有非常多的著名學者,都是國內頂尖的教授,每一位在學術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現在很多頂尖高校的學者都是他們的弟子,以至於這個學校的文學院實力排進國內前三毫無問題。他們的著述在今天這個時代裡,很多都是研究古典文學的必讀書目,繞不開的。

這位年輕的學者最終被安排去教授“秘書學”。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秘書學”是什麼東西,其實這也是文學院開設秘書學非常早的一個學校了,用以培養實用人才。

但他學的是古典文學,教授“秘書學”這樣的學科有點專業不對口,也有點屈才。但沒辦法,誰讓學力深厚的老先生多呢。

這位學者的方法就非常值得稱讚,他將現代的秘書學與古代紹興師爺的研究聯繫在了一起,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果,讓這門比較枯燥的課程增加了很多知識性與趣味性。

其實這樣的交界點有很多,比如研究一個作者的詩歌,像清代的趙翼,有很多以詩歌形式論述古代人物、作品的內容,完全可以和古代的文論聯繫,也可以與其他朝代的作者聯繫,更可以與其他人對同一作者的評價聯繫起來。

這樣就把自己的領域慢慢拓展、蔓延到相近的領域中。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會讓自己的知識儲備變得更為豐富。

不僅文科如此,華羅庚當年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在數學領域裡不斷拓寬研究範圍。

所以,花費時間,深耕在一個領域裡,然後再蔓延出去,這樣對於學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從唐詩出發,然後逐漸蔓延到宋詩、清詩、六朝詩、魏晉詩,直到《詩經》領域,就會發現之前很多看不到的天地,原來如此精彩。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國學,像一顆熣燦的明珠,照耀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古人的思想精髓在這裡沉澱,它的一字一句都含著巨大的力量。

《三字經》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樸實無華,不僅能幫助兒童學習漢字,還能讓他們瞭解我國曆決、文化和禮節。

《千字文》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後連貫,文辭優美。用一千個漢字講述的知識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修身、讀書、飲食等內容。

國學詩經博大精深,值得後人品讀傳頌。


劉楚雲817


一般來說先背《詩經》,然後再背唐詩宋詞。

主要是因為《詩經》是詩詞的鼻祖和緣源,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詩詞,都是在學習《詩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的,它們和《詩經》有基本的共同之處,比如貼近生活,用字用詞講究,韻味十足,朗朗上口。

當然學習詩詞光靠背誦還是不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不過是強調背和讀對學詩的重要性而已 ,學習詩詞遠不是那麼簡單,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就是說學詩詞不僅要背,還有弄懂字句的意思,弄懂意象和意境,以及修辭等等,不當之處別見怪,可以探討。

只要把《詩經》學好、學透、學熟,再學唐詩宋詞就簡單多了,你們說呢?





扯史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立”,這是夫子對於讀詩經的評價,

《詩經》是六經之一,經,乃常道也,凡是稱為經的能量都非常高,除《三字經》外。

讀書就要讀最高能量的經典,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澱,因為經典是瑰寶,是經過了2000多年沉澱歷久彌新的聖賢的智慧。

1.從時間年份來說,首先讀年代更久遠的經《詩經》——因為經是其他典籍的根源,四書五經應該是五經四書,經是母親,詩是孩子。

2.從創作人員的角度說 經一般是聖賢編寫,而詩詞是詩人所寫,根本稱不上聖賢!

3.從文化的影響力來說 經更璀璨恆久,對社會和人影響更深。而詩詞除了添才氣和雅韻外,對於社會發展,民俗人情沒有《詩經》的影響力大。

學武要學更高級的武功,再學其他功法就易如反掌了。同樣,讀《經典》首先就要讀能量更大的聖賢寫的,所以讀經典首先讀六經——《詩經》《易經》《道德經》《孝經》《黃帝內經》,這才是真經寶典,也是類似於大樹的根部和軀幹,唐宋的詩詞包括後期的學問已經是枝葉了。


心易學


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暨現場學術顧問方笑一教授的建議是,家長可以先從唐詩宋詞開始教孩子,之後從漢魏六朝上溯到《詩經》,然後是元、明、清的一些名篇。

因為唐宋時期詩詞成就最高,名篇較多;好奇心和興趣會讓孩子去追究一些來龍去脈,回溯巔峰之前的內容;而宋以後的成就沒有前人高了,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篇背誦即可。

背唐詩可以先背一些簡單的五言絕句,然後選一些七律,有助於孩子體會詩歌的格律和句法,以及中國詩歌的造句習慣,可以更為完整地領略“對仗”的特色;熟悉七律之後再背誦五言詩,就會變得相對簡單。

江湖夜雨是首屆《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他從六七歲開始背詩詞,“沒有人對我進行系統、嚴格的要求。自己會背一些了,父母就鼓勵一下,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慢慢對詩詞有了愛好。”

他給家長一個忠告:首先要激發孩子的興趣,“不要強求,不要定任務,不要讓孩子覺得背古詩是一種負擔”。

作家、中國計量大學青年教師餘閒,這幾年,做了大量的兒童詩詞學習的研究和實踐,起因是女兒5歲時把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裡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背成了“無敵人”。

“這兩個字太相近了。我當時聽了哈哈一笑,事後想想,如果對詩詞不理解,的確會鬧出這樣的笑話。”正因如此,餘閒寫了一部《小米多詩詞王國漫遊記》,第五冊剛出版不久。在這部兒童詩詞小說裡,小朋友可以跟著故事的主人公小米多一起,走進詩詞王國,“遇見”名垂千古的大詩人,也捲入重重危機。

他的建議是:“學習詩詞應該按照孩子成長的心智發展循序漸進:1、童趣浪漫;2、山水田園;3、親情友情;4、人生感悟;5、懷古諷喻;6、軍旅邊塞;7、愛情閨怨。”

他還有一個建議是:讀懂詩人更能讀懂詩,家長應該儘可能想辦法讓孩子理解詩詞,然後再背誦。“如果我們瞭解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遭遇,就更能體會《春望》的沉痛。如果我們知道李白蒙冤入獄,流放夜郎而中途遇赦,就會對‘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欣喜感同身受。”

方笑一也認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方笑一說自己小時候對許多詩歌都很感興趣,但唯獨對“邊塞詩”不太感冒,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因為生在江南,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類充滿邊塞肅殺感的詩句,沒有感受也很難想象。

因此,他建議家長在引導孩子背誦過不同題材的詩詞後,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繼續閱讀、背誦同類詩作,以拓展詩詞的積累量,作為詩詞學習的切入點。“等你的孩子長大了,要表達他對愛侶纏綿的情意時,如果只能說——我愛你,我恨你,我討厭你!太單一了。當他說出‘相見時難別亦難’時,我想每一個聽到這句話的人,都會感覺到他不僅是一個有情意的人,也是有著豐厚內蘊的人。”


跑步超哥


我是先背詩經,還是唐詩宋詞?

是先背詩經好,還是先背唐詩宋詞好,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但有個問題,就是要對自己的文化功底和自身的偏愛有所認識瞭解。還需要看到和想到另一個關健問題,就是自已的吸收能力如何,是否能將所學用於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之中。

下面作以下分解說明:

一、若是初次“遇見”詩經和唐詩宋詞,不妨先對詩經和唐詩宋詞作一下基本瞭解。

1.什麼是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①《詩經》描述的年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②《詩經》作者,多埋沒在歷史長河中;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偏訂。

③《詩經》中主要在內容上分

《風》:周代的歌謠。

《雅》:周人的正聲雅樂。

《頌》:周王朝和貴族宗廟祭祀樂歌。

2.唐詩與宋詞含義

(1)唐詩:

①唐詩即唐代詩人寫的詩。

②唐詩反映的內容:包含了社會各個階層,如政治、文化、民情、風俗等。

③唐詩描寫的內容形式有: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等。

④唐詩表達方式有: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借古抒懷……等。

⑤唐詩按格律分有:古體詩、近體詩。

⑥唐詩按語言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

(2)宋詞

①宋詞,盛行於宋代的一種文學體裁樣式。

②宋詞按四種分類方式:按長短規模分、按音樂性質分、按拍節分、按詞牌來源劃分。

③宋詞主要派別有:婉約派、豪放派。

唐詩宋詞,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能耳熟能詳,就連兩三歲的小朋友,也能背誦幾首唐詩。所以這裡不做詳細解答,畢竟相關唐詩宋詞的著作,浩如煙海。

二、瞭解自己處在怎樣的一箇中文階段水平。

1.如果中文很好,不存在閱讀的障礙。

①按著歷史發展的順序進程來看,先背《詩經》較好。在背誦《詩經》的同時,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在自然而然中,對當時的歷史也有了一番瞭解,對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也有了瞭解。

②文學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

通過對《詩經》的背誦,更好的瞭解詩歌的創作手法,對以後背誦唐詩宋詞,做好很好的鋪墊學習。

比如,《詩經》中常用的賦、比、興的手法,通過觸景生情,運用形象的思維的比興,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讓人們在情景交融的藝術渲染中,達到審美的境界。對後代的詩歌創作學習,提供了有力的藝術借鑑。並對當代中國文學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借鑑意義。

2.如果中文不是很好,易採取先易後難的背誦方法,即先背唐詩宋詞,後背詩經。

這是因為:

①《詩經》距我們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

若想真確把握和讀通《詩經》,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必然要理清句讀,也不能單純的藉助古漢語詞典翻譯解讀,還需參照一些文獻資料、以及大家註疏,翻閱一些相關的歷史,對那個年代有所瞭解,才能較真實讀通《詩經》。

②無論是唐(618年—907年)詩,還是宋(960年—1279年)詞,雖然離我們也較遠,但裡邊有不少詞句,淺顯易讀,平白如話。

三、無論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只要自己有所偏愛,就按自己偏愛去做,這樣易學易懂,還利於學以致用。

1.如果是自己偏愛,即使學習起來再有難度,自己也不會感覺辛苦。往往自己通過這些學習中的辛苦,反面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樂趣。

2.自己有所偏愛,就會不辭辛勞地深入下去,就像挖金礦一樣。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有起色。

3.無論是對詩經還是唐詩宋詞的學習,都要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用於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

從上面不全面的描述中,也不難看出,究竟是先背詩經,還是先背唐宋詩詞,都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並達到學以致用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